梅雨鋒附近對流發(fā)生發(fā)展機制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國防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P458.121
【圖文】:
但是Yu等發(fā)現(xiàn)青藏高原東坡對流系統(tǒng)向下游的傳播不能完全解釋下游地逡逑區(qū)降水日峰值向東滯后的特點。他指出在中國中東部地區(qū),地面風場的日變化存逡逑在順時針旋轉的趨勢(圖1.1),這種現(xiàn)象可能與持續(xù)降水的清晨峰值有關并逡逑且低層風場的這種日變化與地形相互作用會影響低層的輻合抬升和相應的對流活逡逑動,有可能是引起持續(xù)性降水向東滯后的大尺度強迫[65]。夏季伴隨著東亞季風的逡逑爆發(fā),西南低空急流可帶來充足的暖濕空氣、強烈的輻合抬升和氣旋式切變,直逡逑接受低層風場的影響,低空西南急流或者夏季風必然會呈現(xiàn)出類似的變化趨勢。逡逑Chen等[76]因而將水汽輸送與夏季風的日變化聯(lián)系起來,證實了夏季風與中國中東逡逑部地區(qū)降水日變化在時間尺度上的關系。另外,不同的盛行風條件也會顯著影響逡逑對流系統(tǒng)的日變化特點。中國西部地區(qū)夜間降水還會受到云頂輻射冷卻的影響逡逑第4貢逡逑
Ziegler和Rasmussen[88^確指出干線里的熱力次級環(huán)流強迫的水汽福合足以抬升逡逑濕對流邊界層的氣塊上升至自由對流高度(Level邋of邋Free邋Convection,LFC),發(fā)展逡逑為對流云(圖1.2)。Murphey等[89H人為干線南部的暖濕偏東氣流日變化特征表現(xiàn)逡逑為午后加強,會增強干線附近低層的輻合,更有利于對流的發(fā)生。逡逑第6貢逡逑
逡逑圖1.2牛后和傍晚干線附近的環(huán)境,表示了干線相對于對流云的位置,其中低層粗黑虛線代逡逑表濕對流邊界層的高度#氋層粗黑虛線代表干線西側干的對流邊界層和千線東側抬升殘余,灰逡逑色的哢線代表0植西M■面,流線代表了_浮力上升氣塊的路徑.(摘If邋Ziegler和Rasmussen_)逡逑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尹東屏;張備;孫燕;田心茹;嚴文蓮;宗培書;;2011年江蘇典型和非典型梅雨鋒暴雨特征對比分析[J];暴雨災害;2013年02期
2 陳磊;陳寶君;楊軍;濮江平;劉慧娟;高正華;;2009—2010年梅雨鋒暴雨雨滴譜特征[J];大氣科學學報;2013年04期
3 倪允琪,周秀驥;我國長江中下游梅雨鋒暴雨研究的進展[J];氣象;2005年01期
4 陸漢城,王敬伍;梅雨鋒中尺度擾動的結構特征及穩(wěn)定性研究[J];大氣科學;1988年02期
5 余志豪,陸漢城;梅雨鋒暴雨的中尺度雨帶和雨峰團[J];中國科學(B輯 化學 生物學 農(nóng)學 醫(yī)學 地學);1988年09期
6 陶遐齡 ,夏浣清;梅雨鋒暴雨云的演變特征及其降水量的預測——數(shù)值模擬研究[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1988年02期
7 斯公望;論東亞梅雨鋒的大尺度環(huán)流及其次天氣尺度擾動[J];氣象學報;1989年03期
8 高梅,接連淑,張文華,賈鵬群,儀清菊;長江流域梅雨鋒暴雨外場科學試驗資料庫系統(tǒng)設計與實施[J];應用氣象學報;2004年04期
9 劉暢;顧松山;郭曉軍;;一次江淮梅雨鋒暴雨的典型性分析[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0年08期
10 朱鎖鳳,趙鳴,潘裕強,吳祖常;梅雨鋒暴雨的中尺度結構和邊界層特征[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199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程小平;王云峰;侯志明;費建芳;韓月琪;;梅雨鋒暴雨的四維變分同化試驗[A];新世紀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與大氣科學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3年年會“地球氣候和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探測與研究”分會論文集[C];2003年
2 高梅;接連淑;張文華;賈鵬群;;長江流域梅雨鋒暴雨外場科學試驗資料庫系統(tǒng)[A];新世紀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與大氣科學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3年年會“地球氣候和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探測與研究”分會論文集[C];2003年
3 劉剛;;南昌昌北機場一次梅雨鋒暴雨過程簡析[A];中國氣象學會2006年年會“航空氣象探測、預報、預警技術進展”分會場論文集[C];2006年
4 李紅莉;胡揚;;基于雷達資料同化的一次梅雨鋒暴雨系統(tǒng)演變特征分析[A];第35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 S1 災害天氣監(jiān)測、分析與預報[C];2018年
5 鐘瑋;陸漢城;;模式大氣梅雨鋒暴雨過程中的非線性對流對稱不穩(wěn)定[A];第六次全國動力氣象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05年
6 狄利華;;低通濾波在一次梅雨鋒暴雨過程中的應用[A];第六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9年
7 韋道明;;一次江淮梅雨鋒暴雨過程的診斷分析[A];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覃丹宇;江吉喜;方宗義;;6月21~24日梅雨鋒暴雨過程中的水汽羽特征[A];推進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加快氣象事業(yè)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9 段華;潘曉濱;趙定池;曹志君;;對一次梅雨鋒暴雨過程的同化應用[A];第31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2 災害天氣監(jiān)測、分析與預報[C];2014年
10 李艷春;潘曉濱;李毅;;一次梅雨鋒暴雨過程中的濕Q矢量診斷分析[A];新世紀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與大氣科學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3年年會“熱帶氣旋和季風”分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徐玲玲;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是需要[N];科技日報;2003年
2 潘俊杰 通訊員 黃幸媛 王德英;我國梅雨鋒暴雨監(jiān)測與預報能力上新臺階[N];中國氣象報;2007年
3 王德英;建成我國梅雨鋒暴雨遙感監(jiān)測技術與數(shù)值預報模式系統(tǒng)[N];科技日報;2007年
4 本報記者 唐淼;梅雨季,南方地區(qū)為何降水不斷?[N];中國氣象報;2019年
5 陳磊 王德英 李邵翌 周芳;氣象科學試驗達到新的高度[N];中國氣象報;2003年
6 記者 李傲 通訊員 王慧娟 潘鄂芬;湖北省局多項科研成果獲省級獎[N];中國氣象報;2015年
7 李劭翌 周芳 陳磊 王德英;務實 開放 執(zhí)著[N];中國氣象報;2003年
8 張人禾 倪允琪 王德英;再探暴雨形成機理為精準預報提供支撐[N];中國氣象報;2006年
9 記者 江作蘇 余彬 通訊員 李燦 劉立成;武漢暴雨所成為防汛抗災前哨[N];湖北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羅霞;梅雨鋒附近對流發(fā)生發(fā)展機制研究[D];國防科技大學;2018年
2 湯杰;梅雨鋒暴雨β中尺度渦旋結構與機理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3 沈杭鋒;長江下游地區(qū)梅雨鋒邊界層中尺度擾動渦旋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4 吳鉦;ETKF同化與適應性觀測在梅雨暴雨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大學;2013年
5 楊舒楠;江淮梅雨鋒暴雨的中尺度可預報性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沙莎;一次梅雨鋒暴雨過程中多尺度能量相互作用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8年
2 梁琳琳;2005年梅雨鋒暴雨的數(shù)值模擬及診斷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7年
3 劉安寧;“05.7”梅雨鋒暴雨中尺度系統(tǒng)發(fā)展演變的數(shù)值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6年
4 尹宜舟;“07.7”梅雨鋒暴雨中尺度特征及地形敏感性試驗[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8年
5 黃小玉;梅雨鋒暴雨雷達回波特征提取及短時預報初步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5年
6 趙嫻婷;09年長江下游梅雨鋒暴雨發(fā)生機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1年
7 馬錚;邊界層參數(shù)化方案對一次梅雨鋒暴雨湍流交換特征模擬的影響[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7年
8 裴昌春;一次梅雨鋒暴雨中尺度對流系統(tǒng)的組織特征和發(fā)生發(fā)展機制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7年
9 何佳瑋;一次梅雨鋒暴雨過程的數(shù)值模擬和邊界層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7年
10 陳磊;2009-2010年江淮梅雨鋒暴雨雨滴譜特征的觀測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7852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2785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