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國熱帶氣旋災害風險評估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P444
【圖文】:
孟加拉國熱帶氣旋災害綜合風險評估流程圖
東南與緬甸接壤,南瀕臨孟加拉灣,如圖2-1 所示。國土總面積約為 14.75 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 550 公里,全境 85%的地區(qū)為平原且平均海拔只有 1-1.5 米,東南部和東北部為丘陵地帶。孟加拉國大部分地區(qū)屬亞熱帶季風型氣候,濕熱多雨。全年分為冬季(11 月~2 月),夏季(3 月~6 月)和雨季(7 月~10 月)。圖 2-1 孟加拉國地理位置分布圖孟加拉國被人稱為“水澤之鄉(xiāng)”和“千河之國”,是世界上河流最稠密的國家之一,孟加拉國主要水系分布如圖 2-2 所示,該水系分布圖來源于以下網(wǎng)址:http://www.thebangladesh.net/rivers-of-bangladesh.html。恒河、布拉馬普特河以及
圖 2-2 孟加拉國主要水系分布圖 6 月 4 日,孟加拉國總?cè)丝诩s 1.60675 億人,人口國人口密度(143 人/km2)的 8 倍左右。同時,孟家之一,經(jīng)濟基礎薄弱,全國人口中約有 40%生活在靠農(nóng)業(yè)。世界上遭受熱帶氣旋襲擊最嚴重的國家,經(jīng)常受到響(雷鳴,2012)。2011 年的減輕災害風險全球評帶氣旋和風暴潮等自然災害的人口而言,孟加拉(UNISDR,2011)。在由聯(lián)合國大學發(fā)布的 2015 在 15 個暴露度最高的國家中排名第 10,在全球 1(UNN,201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樊琦,梁必騏;熱帶氣旋災情的預測及評估[J];地理學報;2000年S1期
2 穆海振,屠其璞;1949~1995年西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的氣候?qū)W特征[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3 樊琦,梁必騏;熱帶氣旋災害經(jīng)濟損失的模糊數(shù)學評測[J];氣象科學;2000年03期
4 李開奇;合力隨時間線性變化的熱帶氣旋路徑分析[J];氣象;2000年06期
5 ;第11屆全國熱帶氣旋科學討論會在蘇州召開[J];應用氣象學報;2000年01期
6 林志強;1999年影響我國的熱帶氣旋及其特點[J];廣東氣象;2000年03期
7 吳恒強;太陽黑子活動與影響廣西的熱帶氣旋的關系[J];廣西氣象;2000年S1期
8 張容焱,吳濱,宋德眾;影響福建熱帶氣旋的若干基本氣候特征[J];臺灣海峽;2000年01期
9 陳曉梅;氣象界的一次學術研討盛會——記第十一屆全國熱帶氣旋科學討論會[J];新疆氣象;2000年01期
10 沈武;雙熱帶氣旋相互作用研究動態(tài)[J];浙江氣象;200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蔡秀華;曹鴻興;呂文忠;;1949-2008年靖宇劃定區(qū)域熱帶氣旋的統(tǒng)計和分析[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熱帶氣旋科學研討會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2 林毅;劉愛鳴;劉銘;;臺灣島東岸登陸熱帶氣旋路徑打轉(zhuǎn)分析[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熱帶氣旋科學研討會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3 俞燎霓;雷媛;曹美蘭;;浙江熱帶氣旋統(tǒng)計特征分析[A];第三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6年
4 陳宏義;楊萬裕;;影響浙江的晚秋熱帶氣旋特征淺析[A];第六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9年
5 劉峰;鐘加杰;;南海熱帶氣旋0809號“北冕”對華南天氣的影響[A];2009年海峽兩岸氣象科學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高曉梅;馬守強;;影響山東熱帶氣旋的氣候特征[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應對氣候變化分會場——人類發(fā)展的永恒主題論文集[C];2010年
7 劉彬賢;于玉斌;呂江津;;熱帶氣旋“尤特”(2006)南海突然減弱的機理分析[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災害天氣研究與預報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8 王長青;;熱帶氣旋探討[A];氣象海洋環(huán)境與船舶航行安全論文集[C];2010年
9 王遠飛;朱海燕;孫建鶴;張偉;;基于空間相似的熱帶氣旋路徑檢索[A];“資源環(huán)境與區(qū)域發(fā)展中的計算問題”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劉靜;吳啟樹;龔振彬;鄭穎青;;近30年來影響福州的熱帶氣旋統(tǒng)計研究[A];2006年華南地區(qū)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孫銳 黃幸媛;知名專家傳授熱帶氣旋研究前沿知識[N];中國氣象報;2007年
2 侯小健;今年將有6至8個熱帶氣旋影響海南[N];海南日報;2007年
3 記者 郭起豪 孫楠 張倩;三個熱帶氣旋共同影響我國并不多見[N];中國氣象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姚小敏;遲來的“熱帶氣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5 本報記者 高琳;風電場遇熱帶氣旋利好還是利空?[N];中國氣象報;2012年
6 華凌;下世紀熱帶氣旋或更強更頻繁[N];科技日報;2013年
7 中國東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運行控制中心 左璇 羅咪 施Ya 朱玲怡 王帥 吳飛飛 周俊年 王秀春;華東近海北上、轉(zhuǎn)向熱帶氣旋對長三角飛行區(qū)域運行控制的影響分析[N];中國民航報;2014年
8 王乃仙;熱帶氣旋的編號和命名[N];光明日報;2004年
9 陳磊;熱帶氣旋衛(wèi)星微波分析系統(tǒng)顯神威[N];中國氣象報;2006年
10 彭瑩輝;中國熱帶氣旋活動呈減弱趨勢[N];中國氣象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玲玲;熱帶氣旋在海洋能量平衡和水團平衡中的作用[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2 徐奎;沿海城市暴雨潮位關聯(lián)特性及洪澇風險分期控制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3 楊兵;南海北部上層海洋對熱帶氣旋的響應[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4 邢蕊;熱帶氣旋、副熱帶高壓及遠距離降水間的關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5 劉寅;衛(wèi)星臭氧資料的質(zhì)量控制與同化及其對熱帶氣旋模擬的影響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6 朱琳;熱帶氣旋Debby(2006)在非洲東風波中生成機制研究以及集合對比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7 凌征;熱帶氣旋對南海上層海洋影響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8 儲惠蕓;環(huán)境因子對熱帶氣旋時空特征的影響[D];南京大學;2012年
9 許士斌;1990年代末北印度洋及西北太平洋春季熱帶氣旋活動的年代際突變[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10 楊宇星;熱帶氣旋全球模態(tài)及西北太平洋頻發(fā)區(qū)熱帶氣旋變化特征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學良;孟加拉國熱帶氣旋災害風險評估[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7年
2 趙雪;影響南海的熱帶氣旋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關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3 董貞花;近年來影響中國的熱帶氣旋東折成因的診斷分析[D];浙江大學;2010年
4 于海俠;高層強增溫與熱帶氣旋路徑及其強度變化關系[D];浙江師范大學;2010年
5 馬曉星;理想熱帶氣旋登陸數(shù)值模擬研究[D];南京氣象學院;2003年
6 龔(龍?zhí)欤?小型島嶼地形對登陸熱帶氣旋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D];南京氣象學院;2003年
7 王桂娟;廣東省熱帶氣旋災害分析與風險區(qū)劃[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3年
8 姚愷豐;熱帶氣旋引發(fā)電網(wǎng)群發(fā)性故障的動態(tài)事故集生成方法[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9 張霏;北印度洋熱帶氣旋對中國降水的影響[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10 許可;云輻射強迫效應對熱帶氣旋的影響[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7819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2781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