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理工論文 > 氣象學論文 >

中國東部地區(qū)夏季降水雨滴譜特征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07-28 22:58
【摘要】:雨滴譜(DSD)分布特征是降水微物理的基本特性,因此充分認識DSD特征變化對于理解降水微物理過程、提高雷達定量降水估計、改進模式微物理參數(shù)化和提高其預(yù)報均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基于國家重點基礎(chǔ)研究發(fā)展計劃(973計劃)項目“突發(fā)性強對流天氣演變機理和監(jiān)測預(yù)報技術(shù)研究”(OPACC)2014-2015年外場試驗中江寧超級觀測站收集的多種雨滴譜探測儀器(2DVD、MRR、OTT-1和OTT-2)的觀測資料,定量評估了不同雨滴譜儀器的探測精度,并對比分析了儀器探測性能對DSD導出量、導出關(guān)系和模式微物理過程的影響。在此基礎(chǔ)上,利用高精度的2DVD和MRR探測資料,揭示了中國東部地區(qū)降水DSD的統(tǒng)計特征及不同降水系統(tǒng)下雨滴譜特征差異。首先,定量對比分析了不同雨滴譜的DSD、降水量和雨滴下落速度測量差異?傮w而言,2DVD對DSD和雨滴降落末速度測量精度最高。對于中等大小的粒子(1-4 mm)探測,各類雨滴譜儀器均具有較好的一致性。OTT雨滴譜儀低估小粒子( 1mm)、高估大粒子(4mm)。OTT-1速度測量誤差最大,OTT-2在小粒子和大粒子端均有較大提高。同OTT和2DVD相比,MRR能觀測雨滴譜的垂直結(jié)構(gòu),其最低層觀測(MRR-200m)低估大粒子直徑而高估小粒子濃度。由于OTT儀器探測原理和精度的問題而丟失大量小粒子,會導致DSD導出量、導出關(guān)系和模式微物理參量均出現(xiàn)較大的差異。其次,結(jié)合2DVD和MRR探測,識別并分析層云、對流和淺層三類降水的DSD統(tǒng)計特征和差異。結(jié)果顯示,夏季降水中,層云降水過程發(fā)生頻次高,淺層降水頻次最低,但對流性降水貢獻更大。淺層降水中沒有冰相過程的存在,導致降落至地面的雨滴平均(和最大)直徑偏小,其雨滴濃度介于層云和對流性降水之間。對流性降水雨滴濃度(粒徑)比相同氣候區(qū)(如日本)更大(更小),這可能與環(huán)境高濕度和局地氣溶膠濃度有關(guān)。在夏季梅雨前、中、后三個時期,不同類型降水的頻次發(fā)生存在差異,但同類型降水的DSD變化很小。以此為基礎(chǔ),建立適用于中國東部地區(qū)三類降水特征的雙偏振雷達定量降水估計關(guān)系,提高雷達定量降水精度。最后,分別選取了梅雨鋒雨帶、登陸臺風雨帶和颮線系統(tǒng)個例,對比不同降水系統(tǒng)雷達回波和DSD的時間演變特征。結(jié)果顯示,臺風雨帶和梅雨鋒雨帶主要由更高濃度的小粒子組成。颮線的DSD分布較廣,其對流中心表現(xiàn)出“大陸性”對流的特征,同時層云降水區(qū)還出現(xiàn)少數(shù)由大的冰粒子融化產(chǎn)生的大雨滴。不同降水系統(tǒng)雨滴形狀差異較大,中國東部地區(qū)登陸臺風雨帶中的雨滴比其它地區(qū)(如臺灣)的臺風雨帶更趨于圓形。雨滴形狀的差異會造成雨滴后向散射的差異,將導致反演DSD出現(xiàn)較大的偏差。以臺風降水為例,相同的雷達觀測下,新的擬合關(guān)系比Brandes (Chang)關(guān)系得到的雨滴質(zhì)量加權(quán)平均粒徑Dm更大而標準化截距參數(shù)Nw偏小。相同DSD觀測下,兩者反射率因子ZH反演的差異很小,但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在強降水中最大偏差可達0.94(0.25)dB。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426.6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亞喬;劉元波;;地面雨滴譜觀測技術(shù)及特征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13年06期

2 竇賢康,王連仲,Jacques Testud,劉萬栓,Paul Amayenc;雨滴譜參數(shù)估計優(yōu)化方案及其微物理資料檢驗[J];電波科學學報;2001年04期

3 單良;周爾濱;張苗苗;;哈爾濱春夏季地面雨滴譜特征分析[J];黑龍江氣象;2008年01期

4 安英玉;金鳳嶺;張云峰;祖雪梅;;地面雨滴譜觀測的圖像自動識別方法[J];應(yīng)用氣象學報;2008年02期

5 余東升;徐青山;徐赤東;紀玉峰;;雨滴譜測量技術(shù)研究進展[J];大氣與環(huán)境光學學報;2011年06期

6 湯達章 ,Richard E.Passarelli;垂直指向多卜勒雷達測量大氣垂直運動和雨滴譜等物理量的方法[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1985年01期

7 許繼武;;一種同時測量雨滴直徑和落速分布的新儀器[J];氣象科技;1986年03期

8 劉西川;高太長;劉磊;翟東力;;基于粒子成像測速技術(shù)的雨滴微物理特性研究[J];物理學報;2014年02期

9 史晉森;張武;陳添宇;閉建榮;何敏;;2006年夏季祁連山北坡雨滴譜特征[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4期

10 祖雪梅;李紅革;吳玉影;;濾紙法地面雨滴譜的觀測和資料處理[J];林業(yè)勘查設(shè)計;2010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海群;張云峰;張苗苗;;哈爾濱地區(qū)地面雨滴譜微物理結(jié)構(gòu)特征分析[A];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年會大氣物理學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2 劉海群;張云峰;張苗苗;;哈爾濱地區(qū)地面雨滴譜微物理結(jié)構(gòu)特征分析[A];第十五屆全國云降水與人工影響天氣科學會議論文集(Ⅰ)[C];2008年

3 劉海群;張云峰;安英玉;張苗苗;;濾紙法地面雨滴譜的觀測和資料處理[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人工影響天氣與大氣物理學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4 李培仁;封秋娟;李義宇;;一次層狀云降水空中、地面雨滴譜特征觀測研究[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9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huán)境[C];2011年

5 張云峰;金鳳嶺;安英玉;張苗苗;;地面雨滴譜觀測的圖像自動識別方法[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人工影響天氣科技進展與應(yīng)用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6 史晉森;張武;閉建榮;何敏;陳添宇;;2006年夏季祁連山北坡云及雨滴譜特征分析[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人工影響天氣科技進展與應(yīng)用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7 金祺;劉慧娟;;江淮流域雨滴譜特征分析[A];第31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2 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huán)境[C];2014年

8 呂梅;姚展予;張偉;;雨滴譜儀探測數(shù)據(jù)分析[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huán)境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9 余果;鄭國光;藺洪濤;邵陽;;祁連山山區(qū)地形云降水雨滴譜觀測分析[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人工影響天氣科技進展與應(yīng)用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10 封秋娟;李培仁;申東東;孫國德;;一次低渦云系影響下的地面雨滴譜特征分析[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人工影響天氣與大氣物理學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紅燕;雨滴譜儀器的設(shè)計與雨滴譜資料的分析[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氣物理研究所);2006年

2 吳林林;利用雨滴譜對移動雙偏振雷達進行質(zhì)量控制及降水估測[D];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1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宗飛;風廓線儀與雙偏振雷達反演雨滴譜方法的對比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學院;2014年

2 溫龍;中國東部地區(qū)夏季降水雨滴譜特征分析[D];南京大學;2016年

3 張宇;雨滴下落過程譜分布演變數(shù)值模擬[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1年

4 陳聰;黃山不同高度雨滴譜演變特征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3年

5 劉曉婉;雨滴譜圖像分割算法的研究[D];長春工業(yè)大學;2014年

6 謝媛;上海地區(qū)不同類型降水的雨滴譜特征及其應(yīng)用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4年

7 劉愛英;雨滴體積光學檢測方法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4年

8 張云峰;哈爾濱春夏季地面雨滴譜特征和Z-I關(guān)系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6年

9 陳磊;2009-2010年江淮梅雨鋒暴雨雨滴譜特征的觀測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1年

10 肖璐;Ka頻段雨衰特性的測量和模型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77355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277355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5419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