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內部過程對亞洲夏季風年際變化的貢獻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425.4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志華;郭偉;魏皓;;黃、渤海大風頻次的年際變化及其影響因子分析[J];海洋預報;2013年01期
2 石強;;渤海冬季溫鹽年際變化時空模態(tài)與氣候響應[J];海洋通報;2013年05期
3 孟祥新;王啟;;南海暖水季節(jié)和年際變化的初步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2期
4 李晉昌;魏振海;張彩霞;;民勤荒漠化過程中氣候綜合指標的年際變化[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0年04期
5 王澄海,董安祥,白清;甘肅省冬季月平均氣溫年際變化的旋轉主成分分析[J];成都氣象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6 石強,陳江麟,李崇德;渤海無機氮年際變化分析[J];海洋通報;2002年02期
7 朱大勇;李立;郭小鋼;;臺灣海峽南部淺灘以西表層流場的季節(jié)與年際變化[J];科學通報;2013年26期
8 王永剛,方國洪,魏澤勛,陳海英,王新怡;印度尼西亞貫穿流的年際變化:一個全球變網(wǎng)格海洋模式的初步模擬結果[J];海洋科學進展;2005年02期
9 馬鏡嫻;大尺度大氣運動年際變化的數(shù)值研究[J];氣象學報;1991年02期
10 王華;用時間序列方法預測阿克蘇市氣溫的年際變化[J];新疆氣象;200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陸日宇;;描述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年際變化的東西指數(shù)和南北指數(shù)[A];新世紀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與大氣科學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3年年會“氣候系統(tǒng)與氣候變化”分會論文集[C];2003年
2 李偉平;薛永康;;河套地區(qū)植被年際變化氣候效應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A];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江曉南;簡茂球;;福建春季開汛時間的年際變化和成因[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預測與公共服務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4 李克讓;陶波;邵雪梅;曹明奎;;中國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通量及其年際變化[A];新世紀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與大氣科學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3年年會“氣候系統(tǒng)與氣候變化”分會論文集[C];2003年
5 姜霞;劉秦玉;;冬季南海海面溫度年際變化的關鍵區(qū)及其成因分析[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水文氣象分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潮汐及海平面專業(yè)委員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計算海洋物理專業(yè)委員會、山東(暨青島市)海洋湖沼學會2005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6 郭宣福;;閩北主要致災暴雨空間分布趨勢年際變化初步分析[A];福建省第十一屆水利水電青年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7 韋瑋;王林;陳權亮;劉毓峗;;我國前、后冬氣溫年際變化的特征和聯(lián)系[A];第31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3 短期氣候預測理論、方法與技術[C];2014年
8 陳文;;大氣準定常行星波活動的年際變化及其與東亞季風的關系[A];第六次全國動力氣象學術會議論文摘要[C];2005年
9 李奎平;;SST季節(jié)內振蕩的年際變化[A];“海洋動力過程與天氣、氣候變化”聯(lián)合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呂連港;王輝武;李勞鈺;;近海SST最大值出現(xiàn)日期的年際變化及機理[A];“海洋動力過程與天氣、氣候變化”聯(lián)合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曹蕾;臺灣東北黑潮入侵的季節(jié)和年際變化特征及影響因子分析[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
2 陳光華;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活動的年際變化及其機理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氣物理研究所);2007年
3 王晶;印度洋偶極子影響太平洋氣候年際變化的海洋通道機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韋瑋;我國前冬和后冬氣溫年際變化的特征、聯(lián)系及機理[D];成都信息工程學院;2015年
2 李天航;青藏高原東南角早春雨的氣候特征及其年際變化[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6年
3 鄧莉;控制季節(jié)內振蕩強度年際變化的背景場動熱力因子相對作用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6年
4 楊悅;大氣內部過程對亞洲夏季風年際變化的貢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6年
5 曹宗元;索馬里流系的三維結構及其季節(jié)與年際變化[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6 胡瑩英;黃、東海水溫季節(jié)和年際變化特征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7 王芝蘭;中國地區(qū)積雪的年際變化特征及其未來40年的可能變化[D];蘭州大學;2011年
8 孟祥新;南海暖水的季節(jié)和年際變化[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9 武揚;南海上層海洋熱力結構季節(jié)及年際變化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2年
10 李強;北太平洋Hadley環(huán)流緯向結構的季節(jié)和年際變化[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2年
本文編號:27632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2763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