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氣象災害風險區(qū)劃與災害評估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429
【圖文】:
黑龍江省近30年年平均溫度(a)與降水分布圖(b)情況圖
圖 3.2 1961-2008 黑龍江省全省暴雨日數(shù)分布圖統(tǒng)計 1961-2008 年分布單站暴雨和區(qū)域暴雨的變化情況,單站暴雨次數(shù)份是 1988、1991 年和 1994 年,為 30 次,最少是 1976 年 9 次。區(qū)域暴年份是 1988 年 11 次,其次是 1961 和 1998 年各 10 次。
圖 3.3 黑龍江省不同地區(qū)干旱災害發(fā)生頻率表 3.9 黑龍江省 1949-1990 年各區(qū)旱災等級分析表表地區(qū) 項目 極旱 重旱 一般干旱 合計西部 年數(shù)/占總年百分比 1/2.4 7/16.7 13/30.9 21/5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富寧;;氣象災害風險預報研究[J];城市與減災;2009年02期
2 崔維軍;鞏在武;;我國氣象災害的評價研究[J];統(tǒng)計與決策;2009年12期
3 鄧振鏞;閔慶文;張強;李文華;劉興士;王禮先;盧琦;李世東;曹建華;徐金強;;中國生態(tài)氣象災害研究[J];高原氣象;2010年03期
4 黃喜立;;廣西氣象災害的成因與對策[J];科技風;2010年16期
5 王鳳英;;氣象災害的特點及對農(nóng)業(yè)的影響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年07期
6 何險峰;張祥鋒;鄭利娟;薛勤;蔡元剛;;氣象災害本體設計[J];氣象科技;2012年06期
7 周子康;;浙江省近兩千年來氣象災害之最[J];浙江氣象科技;1986年02期
8 梁旭;寧夏氣象災害的初步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1989年03期
9 胡榮才;;氣象災害與預報服務[J];陜西氣象;1993年02期
10 盧敬華,劉純武;中國古代氣象災害(2)[J];成都氣象學院學報;199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雷向杰;蔡新玲;王娜;;氣象災害災情評估指標研究與應用——以陜西為例[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0公共氣象服務政策體制機制和學科建設[C];2011年
2 黃登廉;周福;;氣象災害給浙江省國民經(jīng)濟帶來的損失及其防御對策[A];論沿海地區(qū)減災與發(fā)展——全國沿海地區(qū)減災與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1991年
3 呂志敏;;構筑市級氣象災害收集與評估平臺[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天氣預報預警和影響評估技術分會場論文集[C];2007年
4 張金平;;氣象災害對安慶市農(nóng)業(yè)的影響與避抗對策[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氣象災害與社會和諧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5 曹鴻興;蔡秀華;封國林;;從界殼論考察氣象災害[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氣象災害與社會和諧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6 鄒琳;彭子舟;鄒武杰;;處置氣象災害中與電視媒體合作機制的思考[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氣象災害與社會和諧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7 陳超;左雄;;突發(fā)氣象災害應急管理機制研究[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氣象災害與社會和諧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8 任學慧;林霞;;遼寧省氣象災害危險度及其應用研究[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氣象災害與社會和諧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9 余杰青;陳培;;2005年中國氣象災害統(tǒng)計分析[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氣象災害與社會和諧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10 詹兆渝;;氣象災害與社會發(fā)展、科學進步[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下冊)[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五四;內(nèi)蒙古立法預防氣象災害[N];農(nóng)民日報;2007年
2 王圣志;安徽建立鄉(xiāng)村氣象災害義務信息員制度[N];中國社會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劉寶亮;中國構建氣象災害“防護墻”[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07年
4 李同洲邋本報記者 楊志剛;黔東南州氣象災害占災害損失75%[N];貴州日報;2007年
5 郭迎春邋記者 趙紅梅;今年汛期全省氣象災害偏輕[N];河北日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牛曉峰;筑防御氣象災害堅固防線[N];人民代表報;2009年
7 游曉勇;內(nèi)蒙古將推出氣象災害指數(shù)保險[N];中國氣象報;2009年
8 本報記者 朱曉露;玩忽職守漏報重大氣象災害要問責[N];南京日報;2009年
9 通訊員 楊淑萍;寧夏2009年氣象災害年鑒編制完成[N];中國氣象報;2010年
10 本報評論員 林琳;科學有序防御是應對氣象災害的現(xiàn)實選擇[N];工人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彤;氣象對旅游業(yè)的影響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元平;突發(fā)性氣象災害風險管理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2 施斯;海島型城市應對氣象災害的城市脆弱性評價分析與對策建議[D];廣西師范學院;2015年
3 馬回光;甘肅省氣象災害防災減災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4 徐偉;氣象災害突發(fā)事件引發(fā)的金融風險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6年
5 韓重國;河北省氣象災害應急管理體系研究[D];河北大學;2016年
6 舒雅;新巴爾虎右旗氣象災害的經(jīng)濟損失分析及防災減災對策建議[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6年
7 陳晶;黑龍江省氣象災害風險區(qū)劃與災害評估研究[D];蘭州大學;2016年
8 羅丹;湖南省氣象災害城市預警管理體系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9 林霞;遼寧省氣象災害風險評價[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10 張建榮;江西氣象災害應急管理機制的完善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7586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2758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