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理工論文 > 氣象學論文 >

多時間尺度南亞高壓與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時空演變特征及其與東亞夏季風的關系

發(fā)布時間:2020-06-29 23:51
【摘要】: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以下簡稱西太副高)、南亞高壓與東亞夏季風有密切聯系,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南亞高壓與西太副高在年際尺度上關系密切。然而對千年尺度上南亞高壓與西太副高的活動研究較少。本文利用全球大氣-海洋-海冰耦合模式KCM (Kiel Climate Model)模式對全新世氣候的瞬變模擬結果,分析了對流層大型大氣環(huán)流系統(tǒng)南亞高壓和西太副高在千年時間尺度上(全新世9.5-0ka B.P.)的活動特征和它們之間的空間位置變化關系以及與東亞夏季風的關系,并從軌道參數變化引起太陽輻射改變的角度入手,分析了影響南亞高壓和西太副高時空演變的機制。模擬結果顯示,全新世期間(9.5-0 ka B.P.)南亞高壓與西太副高的時空變化存在一定的反位相對應關系,即南亞高壓東進對應西太副高的西伸,或者南亞高壓西移對應西太副高東退。將全新世期間南亞高壓與西太副高的這種時空對應關系與1948-2013年的南亞高壓與西太副高的位置變化進行比較發(fā)現,年際尺度上南亞高壓與西太副高二者之間存在的“相向而行”及“相背而去”的規(guī)律在千年尺度上仍然存在。已有的研究表明南亞高壓和西太副高的位置異常與東亞夏季風(降水)強度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采用Wang B定義的東亞夏季風指數,分析了模擬的全新世東亞夏季風演變及其與南亞高壓和西太副高的位置變化的關系。模擬結果顯示,全新世自9.5ka B.E以來東亞夏季風總體呈現振蕩減弱趨勢。早全新世(9.5~7ka B.P.)時期,東亞夏季風強度較強,此時南亞高壓位置偏東而西太副高位置偏西;在中全新世(7~4ka B.P.)期間,東亞夏季風呈現百年尺度大幅振蕩,而此時南亞高壓(西太副高)的位置大致位于1120-1150E(1450-1550E)之間。晚全新世(4-0 ka B.P.)期間,東亞夏季風持續(xù)減弱,對應南亞高壓位置向東移動、西太副高位置向西移動。本文還通過對全新世高低空風場的分析,揭示了南亞高壓與西太副高對東亞夏季風演變的影響。年際尺度上,東亞夏季風指數有明顯的年際振蕩,但與南亞高壓位置變化的相關性不強。另外,對65年夏季降水的分析結果顯示,南亞高壓異常偏東、西太副高異常偏西的年份,我國夏季的降水分布呈現長江中下游降水偏多,華北、華南降水偏少;南亞高壓異常偏西、西太副高偏東的年份,華南夏季降水較多,長江中下游及華北降水偏少。通過分析全新世春季赤道太陽輻射、熱帶印度洋-西太平洋夏季溫度及與南亞高壓與西太副高時空變化進行比較發(fā)現,北半球春季赤道地區(qū)太陽輻射的變化與南亞高壓與西太副高時空演變存在密切的關系。全新世以來北半球春季赤道太陽輻射的變化趨勢是先減弱后增強,從早全新世(9.5 ka B.P.)開始逐漸減弱,到中全新世(5~4 ka B.P.)達到最小,隨后由中全新世又開始逐漸增強,這與南亞高壓東脊點位置變化趨勢一致,而與西太副高西脊點的位置變化趨勢相反。當春季赤道太陽輻射增強時,夏季青藏高原的加熱作用更強,強烈的上升運動使低層氣流輻合加強、高層輻散強烈,有利于南亞高壓的強度增強、面積擴大、范圍向東擴展。模擬的全新世熱帶印度洋-西太平洋夏季溫度變化結果顯示,夏季熱帶印度洋-西太平洋海表溫度先降低后增加的趨勢與春季赤道太陽輻射的變化趨勢一致,且熱帶印度洋-西太平洋夏季地(海)表氣溫與南亞高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海溫的加熱作用可以通過激發(fā)Matsuno-Gill型大氣響應使得南亞高壓增強。而南亞高壓位置與其強度密切相關,南亞高壓增強、面積擴大有利于其向東擴展。西太副高主要由哈德萊環(huán)流在副熱帶地區(qū)的下沉作用造成,而熱帶印度洋-西太平洋夏季的增溫可引起哈德萊環(huán)流增強,從而使西太副高的強度增強、面積擴大導致其西脊點位置偏西。因此,春季太陽輻射可以通過影響熱帶印度洋-西太平洋夏季溫度對南亞高壓東脊點和西太副高西脊點的位置產生影響。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P424;P425.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錢永甫,張瓊,張學洪;南亞高壓與我國盛夏氣候異常[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3期

2 劉屹岷,劉輝,劉平,吳國雄;空間非均勻加熱對副熱帶高壓形成和變異的影響II:陸面感熱與東太平洋副高[J];氣象學報;1999年04期



本文編號:273453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273453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29f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