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尺度加強對東亞夏季風環(huán)流模擬的影響
【圖文】:
12Q102015區(qū)域降水(單位:mm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P425.4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祝從文;劉伯奇;左志燕;袁乃明;劉舸;;東亞夏季風次季節(jié)變化研究進展[J];應用氣象學報;2019年04期
2 吳姍薇;郭大勇;;東亞夏季風和西太副高活動對全國夏季降水的影響[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9年16期
3 陳海山;陳健康;;東亞夏季風指數(shù)的分類及物理特征分析[J];大氣科學學報;2017年03期
4 紀忠萍;谷德軍;林愛蘭;;東亞夏季風強度的多尺度統(tǒng)計預測模型[J];大氣科學;2016年02期
5 林祥;祝從文;呂俊梅;;1880~2004年間東亞夏季風及其相關(guān)的亞太地區(qū)近地面溫度的年代際變化[J];科學通報;2013年25期
6 高輝,梁建茵;南海夏季風建立日期的確定和東亞夏季風強度指數(shù)的選取[J];熱帶氣象學報;2005年05期
7 王寶鑒,黃玉霞,何金海,王黎娟;東亞夏季風期間水汽輸送與西北干旱的關(guān)系[J];高原氣象;2004年06期
8 黃榮輝,黃剛,任保華;東亞夏季風的研究進展及其需進一步研究的問題[J];大氣科學;1999年02期
9 施能,朱乾根,吳彬貴;近40年東亞夏季風及我國夏季大尺度天氣氣候異常[J];大氣科學;1996年05期
10 虞左俊,沈如桂;東亞夏季風建立過程中的大氣能量變化[J];熱帶氣象;1986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健康;;東亞夏季風指數(shù)的分類及物理特征分析[A];第35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 S7 東亞氣候、極端氣候事件變異機理及氣候預測[C];2018年
2 武炳義;張人禾;Tim Li;;東亞夏季風的減弱與印度夏季風的增強[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季風動力學論壇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3 李春;韓笑;;東亞夏季風北界與我國夏季降水關(guān)系的研究[A];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季風動力學論壇分會場論文集[C];2009年
4 曹杰;;印度夏季風和東亞夏季風交界指數(shù)研究[A];山地環(huán)境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國地理學會2013年學術(shù)年會·西南片區(qū)會議論文集[C];2013年
5 黃榮輝;劉永;;東亞夏季風在1990s末年代際變化的內(nèi)動力成因分析[A];第八次全國動力氣象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C];2013年
6 陶詩言;張小玲;;東亞地區(qū)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及其與東亞夏季風季節(jié)變化的關(guān)系[A];海峽兩岸氣象科學技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7 張韌;洪梅;余丹丹;;東亞夏季風動力和熱力因子影響副高活動的綜合模糊優(yōu)化聚類[A];第六次全國動力氣象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C];2005年
8 張秀芝;呂心艷;;2005年東亞夏季風活動異常分析研究[A];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楊周;林振山;俞鳴同;;黃土高原100萬年以來東亞夏季風演變信號的多尺度分析[A];地理學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國地理學會2008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10 紀忠萍;谷德軍;林愛蘭;;東亞夏季風強度的多尺度統(tǒng)計預測模型[A];第34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 S6 東亞氣候多時間尺度變異機理及氣候預測論文集[C];201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鄭菲;青藏高原變暖影響東亞夏季風環(huán)流[N];中國氣象報;2012年
2 本報通訊員 劉曉倩 本報記者 宋喜群;湖底巖石暗藏古氣候之謎[N];光明日報;2015年
3 本報記者 劉毅;“南澇北旱”格局發(fā)生改變[N];人民日報;2012年
4 劉毅;華北近年降水量增多 “南澇北旱”格局正改變[N];黃河報;2013年
5 湖南日報記者 周月桂 通訊員 譚萍;厄爾尼諾負“主要責任”[N];湖南日報;2019年
6 記者 周映;今年全區(qū)汛情預測偏重[N];廣西日報;2016年
7 丁一匯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超級厄爾尼諾”出現(xiàn)的可能性很小[N];中國水利報;2015年
8 本報記者 徐文彬 張永;汛期將至 哪些氣候特點值得關(guān)注[N];中國氣象報;2015年
9 ;未來20年華北降水可能增加[N];中國氣象報;2012年
10 本報記者 吳越;歷史性洪水的沖擊[N];中國氣象報;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施健;過去千年東亞夏季風變化的模擬評估與機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7年
2 于天雷;TraCE-21ka模擬的誤差評估及對其東亞夏季風演變的模擬改進[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8年
3 顧雷;東亞夏季風爆發(fā)和推進過程的年際變化及其與春季熱帶西太平洋熱力狀態(tài)的關(guān)系[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氣物理研究所);2006年
4 韓晉平;東亞夏季風年代際變化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氣物理研究所);2007年
5 呂心艷;大氣季節(jié)內(nèi)振蕩對東亞夏季風活動的影響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6 郭漪然;北大西洋海溫異常對廣義東亞夏季風和印度夏季風交界面年際變化的影響機制[D];云南大學;2016年
7 付建建;海溫對東亞夏季風年代際及冬季風年際變異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8 葛非;東亞夏季風年代際變化的天氣氣候特征及其與太陽活動的相關(guān)性[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3年
9 俞亞勛;東亞夏季風雨帶進退與西太副高活動、降水年代際變化及江蘇氣候若干問題[D];蘭州大學;2011年
10 高輝;南半球大氣環(huán)流的季節(jié)和年際變化及其對東亞夏季風的影響[D];南京氣象學院;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明飛;東亞夏季風及局地環(huán)流對中國南方稻縱卷葉螟發(fā)生的影響[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9年
2 何萍;中尺度加強對東亞夏季風環(huán)流模擬的影響[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9年
3 葉茂;基于多個季風指數(shù)與CMIP5模式評估的東亞夏季風主模態(tài)的再認識[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9年
4 吳天貽;東亞夏季風對我國登陸臺風降水強度及分布的影響[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8年
5 林海意;黃土高原1.65Ma以來東亞夏季風演化的長石記錄[D];浙江師范大學;2018年
6 閆禹;遼寧本溪石筍氧同位素記錄的中晚全新世東亞夏季風演化歷史[D];福建師范大學;2017年
7 張晨;青藏高原對東亞夏季風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8 石睿;氣溶膠—云—輻射—東亞夏季風相互影響的資料分析[D];南京大學;2014年
9 沈柏竹;海陸熱狀況異常與東亞夏季副熱帶季風的關(guān)聯(lián)[D];吉林大學;2007年
10 余榮;中國東部城市群發(fā)展對東亞夏季風推進過程影響的數(shù)值試驗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6081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xxlw/2608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