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抗食源性肥胖作用和機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5-10 19:34
肥胖是機體能量攝入大于能量消耗,造成能量代謝失衡,過多的能量在體內(nèi)轉(zhuǎn)化成甘油三酯積聚在腹腔脂肪組織和皮下脂肪組織的一種代謝紊亂的疾病。肥胖對人體幾乎所有的生理功能都有不利的影響,并對公共衛(wèi)生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如何有效地預防和治療肥胖已成為當今人們共同面臨和亟待解決的嚴峻問題。目前已研發(fā)出多種化學合成減肥藥用于治療肥胖,但這些化學合成藥都有難以控制的副作用(失眠、震顫、血壓上升和心跳加快、頭痛、心悸、胃腸不適、脂肪便)而不被患者接受。因此研發(fā)天然、安全和有效的減肥產(chǎn)品已成為該領域的研究熱點。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 Chi)是山茶科山茶屬的常綠灌木至小喬木,已被批準為藥食同源食品。金花茶花含有多種潛在抗肥胖作用的天然黃酮活性成分,但目前尚未見關于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CNFC)抗肥胖作用和機制的系統(tǒng)和全面研究。本課題以防城港普通金花茶花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提取純化得到CNFC,并對其主要組分進行表征,采用體外和體內(nèi)實驗研究CNFC抗食源性肥胖的作用和機制,主要研究內(nèi)容和結論如下:(1)CNFC主要成分結構表征以金花茶花為原料,采用有機溶劑提取和大孔樹脂純化制得CN...
【文章頁數(shù)】:14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縮略語表
1 緒論
1.1 金花茶的研究現(xiàn)狀
1.1.1 金花茶的命名、植物學特征和分布
1.1.2 金花茶的功能性成分
1.1.3 金花茶的生物活性
1.2 肥胖的研究現(xiàn)狀
1.2.1 肥胖的定義
1.2.2 肥胖形成的原因
1.2.3 肥胖的危害
1.2.4 減肥的方法和原理
1.3 黃酮類化合物及其抗肥胖作用的研究進展
1.3.1 黃酮類化合物的定義和分類
1.3.2 黃酮類化合物抗肥胖作用的研究進展
1.4 選題依據(jù)、研究內(nèi)容和技術路線
1.4.1 選題依據(jù)
1.4.2 研究內(nèi)容
1.4.3 技術路線
2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的制備與表征
2.1 材料和儀器
2.1.1 材料與試劑
2.1.2 儀器與設備
2.2 實驗方法
2.2.1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提取
2.2.2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粗提物純化
2.2.3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中多酚、多糖和黃酮含量檢測
2.2.4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中主要黃酮成分分析和表征
2.2.5 統(tǒng)計學分析
2.3 結果與分析
2.3.1 金花茶花質(zhì)量組成分析
2.3.2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提取物純化效果分析
2.3.3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成分表征
2.4 討論
2.5 小結
3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體外抑制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3.1 材料和儀器
3.1.1 原料與試劑
3.1.2 儀器與設備
3.2 實驗方法
3.2.1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3.2.2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與淀粉相互作用
3.2.3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α-葡萄糖苷酶活性(底物為淀粉)的抑制作用
3.2.4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胰脂肪酶和膽固醇酯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3.2.5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膽固醇膠束化的抑制作用
3.2.6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抑制消化酶活性的動力學研究
3.2.7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α-淀粉酶或α-葡萄糖苷酶的熒光淬滅作用
3.2.8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胰脂肪酶或膽固醇酯酶的熒光淬滅作用
3.2.9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消化酶結構的圓二色光譜研究
3.2.10 統(tǒng)計學分析
3.3 結果與分析
3.3.1 加樣方法對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響
3.3.2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與淀粉結合強度分析
3.3.3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分析
3.3.4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抑制胰脂肪酶和膽固醇酯酶活性分析
3.3.5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膽固醇膠束溶解度的影響
3.3.6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熒光光譜分析
3.3.7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圓二色光譜分析
3.3.8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抑制胰脂肪酶和膽固醇酯酶的熒光光譜分析
3.3.9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抑制胰脂肪酶和膽固醇酯酶的圓二色光譜分析
3.4 討論
3.5 小結
4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抑制大鼠食源性肥胖的作用研究
4.1 材料和儀器
4.1.1 實驗原料
4.1.2 實驗動物與飼料
4.1.3 實驗試劑
4.1.4 儀器與設備
4.2 實驗方法
4.2.1 實驗動物與分組
4.2.2 收集血清和組織樣本
4.2.3 Lee’s指數(shù)和臟器指數(shù)測定
4.2.4 脂質(zhì)代謝指標的測定
4.2.5 肝臟組織形態(tài)學觀察
4.2.6 血清中轉(zhuǎn)氨酶和脂多糖的測定
4.2.7 血清和肝臟抗氧化指標的測定
4.2.8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4.2.9 腸道菌群分析
4.2.10 統(tǒng)計學分析
4.3 結果與分析
4.3.1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肥胖大鼠體重和臟器指數(shù)的影響
4.3.2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肥胖大鼠血脂、肝脂和糞脂的影響
4.3.3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肥胖大鼠血清指標的影響
4.3.4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肥胖大鼠胰島素抗性和葡萄糖耐量的影響
4.3.5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肥胖大鼠血清和肝臟抗氧化作用的影響
4.3.6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肥胖大鼠肝臟組織形態(tài)學的影響
4.3.7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高脂飼料誘導肥胖大鼠腸道菌群的影響
4.4 討論
4.5 小結
5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體外抑制3T3-L1前體脂肪細胞分化和體內(nèi)抑制組織脂肪積累的機制研究
5.1 材料和儀器
5.1.1 材料與試劑
5.1.2 儀器與設備
5.2 實驗方法
5.2.1 細胞培養(yǎng)
5.2.2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3T3-L1前體脂肪細胞活力的影響
5.2.3 3T3-L1前體脂肪細胞誘導分化
5.2.4 油紅O染色
5.2.5 細胞內(nèi)總甘油三酯(TG)的測定
5.2.6 細胞內(nèi)總RNA的提取
5.2.7 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
5.2.8 蛋白印記技術(Western blot)檢測
5.2.9 統(tǒng)計學分析
5.3 結果與分析
5.3.1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3T3-L1前體脂肪細胞活力的影響
5.3.2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3T3-L1細胞脂肪積累的影響
5.3.3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調(diào)節(jié)3T3-L1細胞分化中脂質(zhì)代謝相關基因表達
5.3.4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調(diào)節(jié)3T3-L1細胞分化中脂質(zhì)代謝相關蛋白表達
5.3.5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調(diào)節(jié)白色脂肪組織中脂質(zhì)代謝相關基因表達
5.3.6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調(diào)節(jié)白色脂肪組織中脂質(zhì)代謝相關蛋白表達
5.3.7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調(diào)節(jié)肝臟組織中脂質(zhì)代謝相關基因表達
5.3.8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調(diào)節(jié)肝臟組織中脂質(zhì)代謝相關蛋白表達
5.4 討論
5.5 小結
6 結論與展望
6.1 主要結論
6.2 創(chuàng)新點
6.3 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導師簡介
本文編號:3813374
【文章頁數(shù)】:14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縮略語表
1 緒論
1.1 金花茶的研究現(xiàn)狀
1.1.1 金花茶的命名、植物學特征和分布
1.1.2 金花茶的功能性成分
1.1.3 金花茶的生物活性
1.2 肥胖的研究現(xiàn)狀
1.2.1 肥胖的定義
1.2.2 肥胖形成的原因
1.2.3 肥胖的危害
1.2.4 減肥的方法和原理
1.3 黃酮類化合物及其抗肥胖作用的研究進展
1.3.1 黃酮類化合物的定義和分類
1.3.2 黃酮類化合物抗肥胖作用的研究進展
1.4 選題依據(jù)、研究內(nèi)容和技術路線
1.4.1 選題依據(jù)
1.4.2 研究內(nèi)容
1.4.3 技術路線
2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的制備與表征
2.1 材料和儀器
2.1.1 材料與試劑
2.1.2 儀器與設備
2.2 實驗方法
2.2.1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提取
2.2.2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粗提物純化
2.2.3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中多酚、多糖和黃酮含量檢測
2.2.4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中主要黃酮成分分析和表征
2.2.5 統(tǒng)計學分析
2.3 結果與分析
2.3.1 金花茶花質(zhì)量組成分析
2.3.2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提取物純化效果分析
2.3.3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成分表征
2.4 討論
2.5 小結
3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體外抑制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3.1 材料和儀器
3.1.1 原料與試劑
3.1.2 儀器與設備
3.2 實驗方法
3.2.1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3.2.2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與淀粉相互作用
3.2.3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α-葡萄糖苷酶活性(底物為淀粉)的抑制作用
3.2.4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胰脂肪酶和膽固醇酯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3.2.5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膽固醇膠束化的抑制作用
3.2.6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抑制消化酶活性的動力學研究
3.2.7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α-淀粉酶或α-葡萄糖苷酶的熒光淬滅作用
3.2.8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胰脂肪酶或膽固醇酯酶的熒光淬滅作用
3.2.9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消化酶結構的圓二色光譜研究
3.2.10 統(tǒng)計學分析
3.3 結果與分析
3.3.1 加樣方法對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響
3.3.2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與淀粉結合強度分析
3.3.3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分析
3.3.4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抑制胰脂肪酶和膽固醇酯酶活性分析
3.3.5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膽固醇膠束溶解度的影響
3.3.6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熒光光譜分析
3.3.7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圓二色光譜分析
3.3.8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抑制胰脂肪酶和膽固醇酯酶的熒光光譜分析
3.3.9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抑制胰脂肪酶和膽固醇酯酶的圓二色光譜分析
3.4 討論
3.5 小結
4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抑制大鼠食源性肥胖的作用研究
4.1 材料和儀器
4.1.1 實驗原料
4.1.2 實驗動物與飼料
4.1.3 實驗試劑
4.1.4 儀器與設備
4.2 實驗方法
4.2.1 實驗動物與分組
4.2.2 收集血清和組織樣本
4.2.3 Lee’s指數(shù)和臟器指數(shù)測定
4.2.4 脂質(zhì)代謝指標的測定
4.2.5 肝臟組織形態(tài)學觀察
4.2.6 血清中轉(zhuǎn)氨酶和脂多糖的測定
4.2.7 血清和肝臟抗氧化指標的測定
4.2.8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
4.2.9 腸道菌群分析
4.2.10 統(tǒng)計學分析
4.3 結果與分析
4.3.1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肥胖大鼠體重和臟器指數(shù)的影響
4.3.2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肥胖大鼠血脂、肝脂和糞脂的影響
4.3.3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肥胖大鼠血清指標的影響
4.3.4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肥胖大鼠胰島素抗性和葡萄糖耐量的影響
4.3.5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肥胖大鼠血清和肝臟抗氧化作用的影響
4.3.6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肥胖大鼠肝臟組織形態(tài)學的影響
4.3.7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高脂飼料誘導肥胖大鼠腸道菌群的影響
4.4 討論
4.5 小結
5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體外抑制3T3-L1前體脂肪細胞分化和體內(nèi)抑制組織脂肪積累的機制研究
5.1 材料和儀器
5.1.1 材料與試劑
5.1.2 儀器與設備
5.2 實驗方法
5.2.1 細胞培養(yǎng)
5.2.2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3T3-L1前體脂肪細胞活力的影響
5.2.3 3T3-L1前體脂肪細胞誘導分化
5.2.4 油紅O染色
5.2.5 細胞內(nèi)總甘油三酯(TG)的測定
5.2.6 細胞內(nèi)總RNA的提取
5.2.7 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
5.2.8 蛋白印記技術(Western blot)檢測
5.2.9 統(tǒng)計學分析
5.3 結果與分析
5.3.1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3T3-L1前體脂肪細胞活力的影響
5.3.2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對3T3-L1細胞脂肪積累的影響
5.3.3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調(diào)節(jié)3T3-L1細胞分化中脂質(zhì)代謝相關基因表達
5.3.4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調(diào)節(jié)3T3-L1細胞分化中脂質(zhì)代謝相關蛋白表達
5.3.5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調(diào)節(jié)白色脂肪組織中脂質(zhì)代謝相關基因表達
5.3.6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調(diào)節(jié)白色脂肪組織中脂質(zhì)代謝相關蛋白表達
5.3.7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調(diào)節(jié)肝臟組織中脂質(zhì)代謝相關基因表達
5.3.8 金花茶花黃酮類化合物調(diào)節(jié)肝臟組織中脂質(zhì)代謝相關蛋白表達
5.4 討論
5.5 小結
6 結論與展望
6.1 主要結論
6.2 創(chuàng)新點
6.3 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導師簡介
本文編號:38133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gylw/381337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