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籽中淀粉和纖維的綜合提取及高值應用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5-10 06:48
本研究以茶葉籽為原料,通過對茶葉籽淀粉和茶葉籽纖維進行綜合研究,本研究為解決茶葉籽副產(chǎn)物的可利用問題和提升農(nóng)業(yè)中廢棄物的高值化應用提供了有益的理論基礎。主要研究結果如下:通過超聲波法提取茶葉籽淀粉,以茶葉籽淀粉提取率為指標,考察超聲功率、超聲時間、液料比及超聲溫度對茶葉籽淀粉提取率的影響。采用響應面Box-Behnken分析法優(yōu)化茶葉籽淀粉提取工藝,并對其理化性質和形態(tài)結構進行表征。在單因素試驗的基礎上,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響應曲面分析法確定茶葉籽淀粉提取工藝。結果表明茶葉籽淀粉最佳提取工藝為:茶葉籽粉處理量1020g、超聲功率12020W、超聲溫度50℃,超聲時間3020min、液料比6:1(ml/g),在此條件下茶葉籽淀粉提取率達到98.28%,比傳統(tǒng)的水提法提高了16.35%。在最優(yōu)條件下提取的茶葉籽淀粉蛋白質含量為0.54%,灰分0.17%,直鏈淀粉含量為20.14%,支鏈淀粉為79.86%,溶解力22.19%,膨脹力40.75%;SEM圖像表明,茶葉籽淀粉顆粒呈規(guī)則的球形,平均粒度大小為171820nm;紅外光譜分析發(fā)現(xiàn),茶葉籽淀粉處于締合狀態(tài)的氫鍵較多。通過超聲波制備茶葉籽多...
【文章來源】:海南大學海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茶葉籽概述
1.2 茶葉籽主要組成份研究
1.2.1 茶葉籽淀粉
1.2.2 茶葉籽膳食纖維
1.3 茶葉籽淀粉的提取工藝研究進展
1.3.1 稀減法
1.3.2 超聲輔助水提取法法
1.3.3 水漿靜置發(fā)酵分層法
1.4 課題的研究意義與內(nèi)容
2 材料與方法
2.1 材料與儀器
2.1.1 試劑與材料
2.1.2 主要儀器
2.2 茶葉籽淀粉的提取及理化性質的研究
2.2.1 茶葉籽仁中組成分測定
2.2.2 茶葉籽淀粉加工流程
2.2.3 茶葉籽淀粉含量的計算
2.2.4 茶葉籽淀粉提取單因素實驗
2.2.5 茶葉籽淀粉提取響應面優(yōu)化試驗設計
2.2.6 茶葉籽淀粉的溶解度和膨潤力
2.2.7 淀粉粒度大小的測定
2.2.8 淀粉顆粒形態(tài)特征的研究
2.2.9 傅里葉變換紅外(FTIR)測定
2.3 茶葉籽多孔淀粉的制備及理化性質研究
2.3.1 茶葉籽淀粉的前處理
2.3.2 茶葉籽多孔淀粉的制備單因素實驗
2.3.3 茶葉籽多孔淀粉的制備優(yōu)化實驗
2.3.4 茶葉籽多孔淀粉吸油率的測定
2.4 茶葉籽纖維的制備及理化性質研究
2.4.1 茶葉籽纖維制備及純化處理
2.4.2 .茶葉籽纖維的改性方法
2.4.3 化學和單糖組成
2.4.4 持水性(WHC)
2.4.5 吸油性(OBC)
2.4.6 膨脹性(SC)
2.4.7 乳化活性及其穩(wěn)定性
2.5 茶葉籽纖維的微觀結構及體外功能特性的研究
2.5.1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粒度分析
2.5.2 X射線衍射(XRD)
2.5.3 傅里葉紅外光譜法(FI-IR)
2.5.4 熱重分析(TGA)
2.5.5 體外胃腸道模擬膽固醇吸附能力(CAC)
2.5.6 體外胃腸道模擬亞硝酸鹽離子的吸附能力(ACNI)
2.5.7 體外胃腸道模擬葡萄糖吸附能力(GAC)
2.6 數(shù)據(jù)處理
3 結果與討論
3.1 茶葉籽淀粉的提取與優(yōu)化
3.1.1 茶葉籽仁的組成分
3.1.2 茶葉籽淀粉的提取最佳單因素
3.1.3 茶葉籽淀粉的提取響應面優(yōu)化
3.1.4 茶葉籽淀粉組成分分析
3.1.5 茶葉籽淀粉溶解度和膨脹力的分析
3.1.6 茶葉籽淀粉粒度大小的分析
3.1.7 茶葉籽淀粉形態(tài)結構的分析
3.1.8 茶葉籽淀粉溶解度和膨脹力的分析
3.1.9 茶葉籽淀粉紅外光譜的分析
3.2 茶葉籽多孔淀粉的制備優(yōu)化與理化性質
3.2.1 超聲功率對茶葉籽多孔淀粉吸油率的影響
3.2.2 超聲作用時間對多孔茶葉籽淀粉吸油率的影響
3.2.3 液料配比對茶葉籽多孔淀粉吸油率的影響
3.2.4 茶葉籽多孔淀粉提取工藝回歸模型的建立及方差分析
3.2.5 響應面分析及優(yōu)化
3.3 茶葉籽纖維的制備最佳條件及理化性質
3.3.1 復合酶的添加量對茶葉籽纖維持水率的影響
3.3.2 酶解時間對茶葉籽纖維持水率的影響
3.3.3 超聲功率對茶葉籽纖維持水率的影響
3.3.4 超聲時間對茶葉籽纖維持水率的影響
3.3.5 理化性質和單糖組成
3.3.6 持水性
3.3.7 吸油性
3.3.8 膨脹性(SC)
3.3.9 乳化性及其穩(wěn)定性
3.4 茶葉籽纖維的微觀結構及體外腸胃道消化模擬
3.4.1 微觀結構和粒度分析
3.4.2 X射線衍射(XRD)
3.4.3 傅里葉紅外光譜法(FI-IR)
3.4.4 熱重分析(TGA)
3.4.5 體外胃腸道模擬膽固醇吸附能力(CAC)
3.4.6 體外胃腸道模擬亞硝酸鹽離子的吸附能力(ACNI)
3.4.7 體外胃腸道模擬葡萄糖吸附能力(GAC)
4.結論與展望
4.1 主要結論
4.2 進一步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附件碩士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致謝
本文編號:3178895
【文章來源】:海南大學海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茶葉籽概述
1.2 茶葉籽主要組成份研究
1.2.1 茶葉籽淀粉
1.2.2 茶葉籽膳食纖維
1.3 茶葉籽淀粉的提取工藝研究進展
1.3.1 稀減法
1.3.2 超聲輔助水提取法法
1.3.3 水漿靜置發(fā)酵分層法
1.4 課題的研究意義與內(nèi)容
2 材料與方法
2.1 材料與儀器
2.1.1 試劑與材料
2.1.2 主要儀器
2.2 茶葉籽淀粉的提取及理化性質的研究
2.2.1 茶葉籽仁中組成分測定
2.2.2 茶葉籽淀粉加工流程
2.2.3 茶葉籽淀粉含量的計算
2.2.4 茶葉籽淀粉提取單因素實驗
2.2.5 茶葉籽淀粉提取響應面優(yōu)化試驗設計
2.2.6 茶葉籽淀粉的溶解度和膨潤力
2.2.7 淀粉粒度大小的測定
2.2.8 淀粉顆粒形態(tài)特征的研究
2.2.9 傅里葉變換紅外(FTIR)測定
2.3 茶葉籽多孔淀粉的制備及理化性質研究
2.3.1 茶葉籽淀粉的前處理
2.3.2 茶葉籽多孔淀粉的制備單因素實驗
2.3.3 茶葉籽多孔淀粉的制備優(yōu)化實驗
2.3.4 茶葉籽多孔淀粉吸油率的測定
2.4 茶葉籽纖維的制備及理化性質研究
2.4.1 茶葉籽纖維制備及純化處理
2.4.2 .茶葉籽纖維的改性方法
2.4.3 化學和單糖組成
2.4.4 持水性(WHC)
2.4.5 吸油性(OBC)
2.4.6 膨脹性(SC)
2.4.7 乳化活性及其穩(wěn)定性
2.5 茶葉籽纖維的微觀結構及體外功能特性的研究
2.5.1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粒度分析
2.5.2 X射線衍射(XRD)
2.5.3 傅里葉紅外光譜法(FI-IR)
2.5.4 熱重分析(TGA)
2.5.5 體外胃腸道模擬膽固醇吸附能力(CAC)
2.5.6 體外胃腸道模擬亞硝酸鹽離子的吸附能力(ACNI)
2.5.7 體外胃腸道模擬葡萄糖吸附能力(GAC)
2.6 數(shù)據(jù)處理
3 結果與討論
3.1 茶葉籽淀粉的提取與優(yōu)化
3.1.1 茶葉籽仁的組成分
3.1.2 茶葉籽淀粉的提取最佳單因素
3.1.3 茶葉籽淀粉的提取響應面優(yōu)化
3.1.4 茶葉籽淀粉組成分分析
3.1.5 茶葉籽淀粉溶解度和膨脹力的分析
3.1.6 茶葉籽淀粉粒度大小的分析
3.1.7 茶葉籽淀粉形態(tài)結構的分析
3.1.8 茶葉籽淀粉溶解度和膨脹力的分析
3.1.9 茶葉籽淀粉紅外光譜的分析
3.2 茶葉籽多孔淀粉的制備優(yōu)化與理化性質
3.2.1 超聲功率對茶葉籽多孔淀粉吸油率的影響
3.2.2 超聲作用時間對多孔茶葉籽淀粉吸油率的影響
3.2.3 液料配比對茶葉籽多孔淀粉吸油率的影響
3.2.4 茶葉籽多孔淀粉提取工藝回歸模型的建立及方差分析
3.2.5 響應面分析及優(yōu)化
3.3 茶葉籽纖維的制備最佳條件及理化性質
3.3.1 復合酶的添加量對茶葉籽纖維持水率的影響
3.3.2 酶解時間對茶葉籽纖維持水率的影響
3.3.3 超聲功率對茶葉籽纖維持水率的影響
3.3.4 超聲時間對茶葉籽纖維持水率的影響
3.3.5 理化性質和單糖組成
3.3.6 持水性
3.3.7 吸油性
3.3.8 膨脹性(SC)
3.3.9 乳化性及其穩(wěn)定性
3.4 茶葉籽纖維的微觀結構及體外腸胃道消化模擬
3.4.1 微觀結構和粒度分析
3.4.2 X射線衍射(XRD)
3.4.3 傅里葉紅外光譜法(FI-IR)
3.4.4 熱重分析(TGA)
3.4.5 體外胃腸道模擬膽固醇吸附能力(CAC)
3.4.6 體外胃腸道模擬亞硝酸鹽離子的吸附能力(ACNI)
3.4.7 體外胃腸道模擬葡萄糖吸附能力(GAC)
4.結論與展望
4.1 主要結論
4.2 進一步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附件碩士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致謝
本文編號:31788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gylw/317889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