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長命鎖主題與時代精神的關系
發(fā)布時間:2020-08-09 10:13
【摘要】:時代精神往往揭示著與之對應的生存方式與歷史發(fā)展,相應的通過人們的生活生產(chǎn)、社會交往與風俗習慣,時代精神得以展現(xiàn)。本文對長命鎖的主題進行分類分析,從主題入手探究其背后所存在的社會政治文化等多種因素,進而向人們展現(xiàn)出相應的時代精神。當筆者把長命鎖帶入當代的語境之下,從個體精神中體會時代精神,用當代首飾的創(chuàng)作手法對長命鎖進行創(chuàng)作,使當代的時代精神在其身上得以呈現(xiàn)。本文首先以長命鎖的緣起及形制作為切入點,引出長命鎖與時代精神的對應關系,再分別從生命、權力、教育觀、宗教以及政治等主題進行一一分析,向讀者展現(xiàn)出其背后的政治文化等多種因素,進而使與之相對應的時代精神得以浮現(xiàn)。當筆者把目光投向當代社會中的個體精神之上,對個體精神與時代精神之間的關系進行討論,得出當代的時代精神就是個人的時代精神的總結(jié),個人的時代精神就是對當代時代精神的演化這一結(jié)論,再把長命鎖的創(chuàng)作帶入這一語境之中,用對個體精神的感知來對當代長命鎖進行創(chuàng)作,使當代社會的時代精神在當代長命鎖中得以呈現(xiàn)。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服裝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S934.3
【圖文】:
相反是去追求一種無修飾的自然之美,這一點在唐代出土的大量的普通人物陶俑中可以得到體現(xiàn)(圖1)。在南北朝時期,隨著印傳佛教的廣泛傳播,許多西域的審美習俗被帶到中原地區(qū),這在當時所建造的大量的佛教造像中的到體現(xiàn),眾多佛教造像的頸部開始裝飾大量精美而華麗的頸飾。但因為南北朝時期佛教并沒有真正的融入到普通民眾的世俗生活中去,所以雖然此時佛教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對于頸部的修飾之美(圖 2),但卻并未對中原地區(qū)漢人的日常習俗造成改變,頸飾依然只是常見于佛教造像,在當時的世俗人物的雕塑畫像中仍舊是十分罕見的。
圖 1 唐代人物陶俑 圖 2 唐代佛像雕塑唐宋年間佛教的傳播對中原地區(qū)漢人的頸飾習俗產(chǎn)生了影響,開始逐漸頸飾的佩戴,不過此時對于頸飾的佩戴很少是出于純粹的審美裝飾的目的,為了得到一定的宗教加持,在此期間,長命縷的佩戴從“系臂”出現(xiàn)了“系頸佩戴方式。隨著唐代大量的經(jīng)文傳入中原被翻譯出來并成為經(jīng)典之作流傳至中大悲咒更是被廣為流傳,對當時的傳統(tǒng)民俗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大悲咒們可以看到對長命縷這一習俗的吸收和發(fā)展以及佩戴方式的改變,長命縷也五色線開始作為一個重要的法具在佛教中出現(xiàn),經(jīng)文中有這樣的記載,“誦五遍,取五色線作索,咒二十一遍,結(jié)作二十一結(jié),系項!雹偈种档梦乙獾氖沁@一小段經(jīng)文的最后一句,“系項”,也就是從這里開始長命縷的佩戴悄悄地發(fā)生了改變,而這一改變直接影響了長命鎖的定型。至于“長命索”是如何演變?yōu)椤伴L命鎖”的王金華先生在其文章《生命寓——長命鎖略談》一文進行了如下的分析:“鎖,大概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
北京服裝學院碩士學位論文俗稱宮牌,這一點在考古所發(fā)現(xiàn)大量唐代宮廷人物陶俑中都有體現(xiàn),上行在民間逐漸開始有佩戴這種裝飾物的出現(xiàn)。同時在苗族水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銀壓領(圖 3)的習俗,長命鎖在最后的定型在很大程度上對宮牌以及銀外觀進行了借鑒,但是,從其所表達的寓意內(nèi)涵以及功能來看,我們依舊定,長命鎖就是由長命縷發(fā)展而來的。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服裝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S934.3
【圖文】:
相反是去追求一種無修飾的自然之美,這一點在唐代出土的大量的普通人物陶俑中可以得到體現(xiàn)(圖1)。在南北朝時期,隨著印傳佛教的廣泛傳播,許多西域的審美習俗被帶到中原地區(qū),這在當時所建造的大量的佛教造像中的到體現(xiàn),眾多佛教造像的頸部開始裝飾大量精美而華麗的頸飾。但因為南北朝時期佛教并沒有真正的融入到普通民眾的世俗生活中去,所以雖然此時佛教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對于頸部的修飾之美(圖 2),但卻并未對中原地區(qū)漢人的日常習俗造成改變,頸飾依然只是常見于佛教造像,在當時的世俗人物的雕塑畫像中仍舊是十分罕見的。
圖 1 唐代人物陶俑 圖 2 唐代佛像雕塑唐宋年間佛教的傳播對中原地區(qū)漢人的頸飾習俗產(chǎn)生了影響,開始逐漸頸飾的佩戴,不過此時對于頸飾的佩戴很少是出于純粹的審美裝飾的目的,為了得到一定的宗教加持,在此期間,長命縷的佩戴從“系臂”出現(xiàn)了“系頸佩戴方式。隨著唐代大量的經(jīng)文傳入中原被翻譯出來并成為經(jīng)典之作流傳至中大悲咒更是被廣為流傳,對當時的傳統(tǒng)民俗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大悲咒們可以看到對長命縷這一習俗的吸收和發(fā)展以及佩戴方式的改變,長命縷也五色線開始作為一個重要的法具在佛教中出現(xiàn),經(jīng)文中有這樣的記載,“誦五遍,取五色線作索,咒二十一遍,結(jié)作二十一結(jié),系項!雹偈种档梦乙獾氖沁@一小段經(jīng)文的最后一句,“系項”,也就是從這里開始長命縷的佩戴悄悄地發(fā)生了改變,而這一改變直接影響了長命鎖的定型。至于“長命索”是如何演變?yōu)椤伴L命鎖”的王金華先生在其文章《生命寓——長命鎖略談》一文進行了如下的分析:“鎖,大概出現(xiàn)于戰(zhàn)國時期,
北京服裝學院碩士學位論文俗稱宮牌,這一點在考古所發(fā)現(xiàn)大量唐代宮廷人物陶俑中都有體現(xiàn),上行在民間逐漸開始有佩戴這種裝飾物的出現(xiàn)。同時在苗族水族等少數(shù)民族中銀壓領(圖 3)的習俗,長命鎖在最后的定型在很大程度上對宮牌以及銀外觀進行了借鑒,但是,從其所表達的寓意內(nèi)涵以及功能來看,我們依舊定,長命鎖就是由長命縷發(fā)展而來的。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戴秀敏;;由“索”到“鎖”——長命鎖起源探究[J];懷化學院學報;2015年06期
2 陳國玲;;傳統(tǒng)長命鎖民俗淵源初探[J];藝術科技;2015年01期
3 龔曉s
本文編號:27869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qgylw/278697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