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理工論文 > 地球物理論文 >

采用偏最小二乘回歸模型預測長江流域夏季徑流

發(fā)布時間:2022-03-09 12:38
  長江流域是人口稠密,社會經濟高度發(fā)達的地區(qū),同時也是洪澇干旱災害頻發(fā)地區(qū)。對夏季長江徑流進行長期預測是一項十分重要且具有挑戰(zhàn)性的課題。本文收集了1950-2016年長江流域實測的站點流量資料,用以研究該流域流量的時空變化特征。研究發(fā)現(xiàn)長江上游和中下游地區(qū)的流量變化對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事件的響應呈現(xiàn)出顯著差異。長江上游地區(qū)在ENSO發(fā)展年的夏季易發(fā)生旱澇災害,而中下游地區(qū)流量的變化與ENSO衰減位相密切相關。合成分析的結果表明:當ENSO處于不同位相時,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后簡稱西太副高)的西側邊界的位置存在顯著差異。在中部型La Ni?a發(fā)展年的夏季,西太副高顯著增強,其西邊界西伸到長江上游,異常多的水汽匯聚在上游地區(qū),有利于上游降水增多進而導致上游流量增加,El Ni?o發(fā)展年夏季情況趨于相反;在El Ni?o衰減年夏季,西太副高西邊界東退到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有利于該地區(qū)降水增多進而使得流量增加,在La Ni?a衰減年夏季情況趨于相反。為了預測長江流域的夏季徑流,我們采用偏最小二乘回歸方法(partial-least square ... 

【文章來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江蘇省

【文章頁數(shù)】:8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1.1 長江流域流量變化與ENSO循環(huán)的聯(lián)系
        1.1.2 長江流域流量變化與東亞夏季風(EASM)的聯(lián)系
    1.2 國內外研究進展
        1.2.1 現(xiàn)有的流量預報模型
        1.2.2 基于物理-經驗的偏最小二乘回歸(PE PLS)模型
    1.3 問題的提出及創(chuàng)新點
    1.4 主要研究內容及章節(jié)安排
第二章 資料及方法
    2.1 資料
    2.2 研究區(qū)域概況
    2.3 技術路線與方法
        2.3.1 技術路線
        2.3.2 PE PLS方法建模原理及步驟
        2.3.3 相關分析及其檢驗方法
        2.3.4 合成分析及其差值檢驗方法
        2.3.5 整層水汽通量的計算
第三章 ENSO對長江上游和中下游流量的影響及其機理
    3.1 長江汛期徑流的基本變化特征
    3.2 ENSO循環(huán)和長江流量的關系
    3.3 可能的物理機制
        3.3.1 ENSO事件的挑選
        3.3.2 大氣環(huán)流響應
    3.4 本章小結及討論
第四章 長江夏季徑流預測模型
    4.1 長江徑流指數(shù)(YRI)的定義
    4.2 PE PLS模型訓練
        4.2.1 物理預測因子
        4.2.2 汛期之前的冬季海溫模態(tài)
    4.3 PE PLS模型構建
        4.3.1 建模過程
        4.3.2 模型預測效果與性能評估
    4.4 本章小結及討論
        4.4.1 YRI和 EASM的關系
        4.4.2 2019 年汛期長江徑流的預測
        4.4.3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總結與討論
    5.1 主要結論
    5.2 討論與展望
        5.2.1 夏季北極海冰年際變化的預測
        5.2.2 展望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澇期水汽輸送過程的診斷分析[J]. 江志紅,浦建,楊浩,任偉.  大氣科學學報. 2017(03)
[2]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East China and associated moisture transport pathways[J]. ZHAO Yang,XU XiangDe,ZHAO TianLiang,XU HongXiong,MAO Fei,SUN Han,WANG YuHong.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6(09)
[3]基于Budyko假設預測長江流域未來徑流量變化[J]. 郭生練,郭家力,侯雨坤,熊立華,洪興駿.  水科學進展. 2015(02)
[4]基于干旱過程模擬的旱情綜合評估方法應用研究[J]. 許繼軍,潘登.  長江科學院院報. 2014(10)
[5]兩類La Nia季節(jié)演變過程的海氣耦合特征對比[J]. 王磊,張文君,祁莉,何金海.  海洋學報(中文版). 2014(01)
[6]南亞高壓對川渝地區(qū)盛夏極端旱澇的影響分析[J]. 陳永仁,李躍清,齊冬梅.  熱帶氣象學報. 2012(06)
[7]IPCC AR4氣候情景下長江流域徑流預測[J]. 鞠琴,郝振純,余鐘波,徐海卿,江微娟,郝潔.  水科學進展. 2011(04)
[8]西南地區(qū)近年特大干旱災害的啟示與對策[J]. 馬建華.  人民長江. 2010(24)
[9]趨勢預測法在長江下游干流徑流量演變趨勢分析中的應用[J]. 戴鳳君,朱曉敏.  水文. 2010(05)
[10]Seasonal Prediction of the Global Precipitation Annual Modes with the Grid-Point Atmospheric Model of IAP LASG[J]. 吳志偉,李建平.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2009(04)

碩士論文
[1]偏最小二乘回歸方法(PLS)在短期氣候預測中的應用研究[D]. 蔣國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2007



本文編號:364569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dqwllw/364569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fec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