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理工論文 > 地球物理論文 >

四川汶川與蘆山地震應急機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1-24 08:39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與城市化的深入,地震災害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日趨嚴重。我國在五年內(nèi)就經(jīng)歷了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樹地震、2013年蘆山地震三次大地震,造成巨大的經(jīng)濟損失和深遠的社會影響。因此,地震應急機制的建設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學術界和政府的關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就指出:要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形成統(tǒng)一指揮、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應急機制。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救援、社會動員機制。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形成統(tǒng)一指揮、反應靈敏、協(xié)調(diào)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管理機制。而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求“完善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機制”。黨的十八大報告也第一次明確將防震減災工作寫入工作報告,對全面推進防震減災事業(yè)發(fā)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地震的發(fā)生考驗著政府的決策藝術和執(zhí)政能力。雖然我國地震應急機制的建設已初見成效,然而仍存在許多薄弱環(huán)節(jié)和現(xiàn)實問題,這迫切地要求我國建立完善、有效的地震應急機制。因此地震應急管理問題成為了近來研究的熱點同樣也是難點的問題。地震應急管理問題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討論,本文選擇了比較分析的方式:通過對汶川和蘆山兩次地震應急機制的剖析... 

【文章來源】:西南財經(jīng)大學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0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導論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兩次地震的可比性和研究的意義
    1.2 文獻綜述
        1.2.1 國外地震應急機制研究現(xiàn)狀
        1.2.2 國內(nèi)地震應急機制研究現(xiàn)狀
    1.3 研究思路與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創(chuàng)新點及不足
2. 地震應急機制的概述
    2.1 基本概念辨析
    2.2 地震應急機制的構成
    2.3 地震應急機制的理論工具
        2.3.1 災害管理理論
        2.3.2 危機管理理論
        2.3.3 風險社會理論
        2.3.4 政府學理論
        2.3.5 機制設計理論
    2.4 我國地震應急機制的框架
        2.4.1 我國地震應急體制
        2.4.2 我國地震應急機制的框架
3. 汶川地震應急機制
    3.1 汶川地震中的預防準備機制
        3.1.1 應急法律和預案
        3.1.2 房屋抗震避災設計
        3.1.3 應急宣傳與教育
        3.1.4 應急救援準備
    3.2 汶川地震中的預測預警機制
    3.3 汶川地震中的應急響應機制
    3.4 汶川地震中的恢復重建機制
        3.4.1 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
        3.4.2 財政稅收政策
        3.4.3 對口援助工程
        3.4.4 地震損失補償渠道
        3.4.5 心理干預與輔導
    3.5 汶川地震中的信息溝通機制
    3.6 汶川地震中的社會動員機制
    3.7 汶川地震應急流程的整合
4. 蘆山地震應急機制
    4.1 蘆山地震中的預防準備機制
        4.1.1 應急法律與預案
        4.1.2 房屋的抗震避災設計
        4.1.3 應急宣傳與教育
        4.1.4 應急救援準備
    4.2 蘆山地震中的預測預警機制
    4.3 蘆山地震中的應急響應機制
    4.4 蘆山地震中的恢復重建機制
        4.4.1 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guī)劃
        4.4.2 財政稅收政策
        4.4.3 地震損失補償渠道
        4.4.4 心理干預與輔導
    4.5 蘆山地震中的信息溝通機制
    4.6 蘆山地震中的社會動員機制
    4.7 蘆山地震應急流程的整合
5. 汶川蘆山兩地震應急機制的比較分析
    5.1 從汶川到蘆山地震應急機制的演進
        5.1.1 中央政府適度“退后”
        5.1.2 社會動員全民參與
        5.1.3 信息溝通快速透明
        5.1.4 應急救援效率提高
        5.1.5 地震預警技術進步
    5.2 從汶川到蘆山地震應急機制的固化
        5.2.1 地震應急機制的組織約束
        5.2.2 地震應急機制的運行障礙
        5.2.3 地震應急機制的政策缺失
6. 國外地震應急機制的經(jīng)驗借鑒
    6.1 國外地震應急機制介紹
        6.1.1 美國地震應急機制
        6.1.2 日本地震應急機制
    6.2 國外地震應急機制的啟示
        6.2.1 完備的法律法規(guī)是地震應急機制的保障
        6.2.2 建構專門性的綜合災害應急管理機構
        6.2.3 健全社會動員機制
        6.2.4 充分發(fā)揮市場機制及商業(yè)保險的作用
7. 我國地震應急機制健全和完善的建議
    7.1 地震應急機制的組織保障
    7.2 地震應急機制的運行管理
        7.2.1 應急管理的預警機制
        7.2.2 應急管理的響應機制
        7.2.3 應急管理的溝通機制
        7.2.4 應急管理的合作機制
        7.2.5 應急管理的補償機制
        7.2.6 應急管理的動員機制
    7.3 地震應急機制的政策支持
        7.3.1 應急管理的法律支持
        7.3.2 應急管理的財稅支持
        7.3.3 應急管理的金融支持
        7.3.4 應急管理的保險支持
參考文獻
后記
致謝
在讀期間科研成果目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從汶川和蘆山地震淺析四川地震次生地質(zhì)災害的特點及減災對策[J]. 吳微微.  震災防御技術. 2013(04)
[2]震后蘆山 社會管理新探索[J]. 李妍婕.  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 2013(12)
[3]我國非政府組織作為的積極性分析——以蘆山地震為例[J]. 耿質(zhì).  南方論刊. 2013(10)
[4]蘆山地震災后重建中的城鎮(zhèn)化問題研究[J]. 吳建強.  青年與社會. 2013(10)
[5]災后青少年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建——雅安地震后救援工作引發(fā)的思考[J]. 莫非.  教育與教學研究. 2013(09)
[6]“4·20”蘆山地震災區(qū)重建綜合發(fā)展能力的構建[J]. 鄧偉,劉穎,唐偉,謝芳婷.  山地學報. 2013(05)
[7]蘆山地震與汶川地震媒體報道比較[J]. 紀楠.  青年記者. 2013(23)
[8]從蘆山地震反思我國應急管理問題[J]. 譚毅.  城市與減災. 2013(04)
[9]從汶川地震到蘆山地震[J]. 曹俊興.  科學. 2013(04)
[10]“4·20”蘆山地震災區(qū)師生心理援助經(jīng)驗及后續(xù)建議[J]. 曾寧波.  教育科學論壇. 2013(07)

博士論文
[1]縣市政府地震應急行為模式和區(qū)域地震應急能力評估方法研究[D]. 鄧硯.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 2011
[2]地震災害時空分布與緊急救援響應研究[D]. 寧寶坤.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 2010
[3]城市地震災害風險分析與應急準備能力評價體系的研究[D]. 吳新燕.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6
[4]當代國際救災體系比較研究[D]. 游志斌.中共中央黨校 2006

碩士論文
[1]基于公共產(chǎn)品供給理論對高寒山區(qū)地震應急過程中的問題研究[D]. 吳云芳.云南大學 2012
[2]中日地震應急救助體系比較研究[D]. 黃立江.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12
[3]我國應對破壞性地震的震后應急響應研究[D]. 蔡俊.上海交通大學 2011
[4]中美兩國政府應對重大突發(fā)自然災害機制的比較研究[D]. 徐麗姍.西南交通大學 2011
[5]中國地震災害應急管理機制研究[D]. 李宏倉.長安大學 2010
[6]美國自然災害應急管理中的信息傳播研究[D]. 楊曉麗.華中師范大學 2009
[7]中美突發(fā)自然災害事件應急管理比較研究[D]. 李晶.西北大學 2008
[8]我國重大氣象災害應急管理體系的研究[D]. 黃雁飛.上海交通大學 2007
[9]政府危機管理研究[D]. 王寶軍.西北工業(yè)大學 2006



本文編號:360625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dqwllw/360625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59e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