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以來洞庭湖區(qū)通江湖泊的時空演變
發(fā)布時間:2021-07-19 23:31
本文利用清光緒22年以來17個時段的多種歷史地圖和航天航空遙感數(shù)據(jù),采用遙感解譯、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與歷史對比方法,分析清末以來洞庭湖區(qū)通江湖泊面積的時序變化,探究空間演變特征。結合水利部門發(fā)布的典型年份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檢驗了遙感獲取的湖泊面積精度,誤差僅為0.62%。結果顯示:洞庭湖通江湖泊面積從1896年的5216.37 km2減少到2019年的2702.74 km2,萎縮率為48.19%。1949年前的53年為明顯萎縮期,年均萎縮15.66 km2;20世紀50年代為陡崖式萎縮期,年均萎縮139.05 km2;20世紀60—70年代為快速萎縮期,年均萎縮21.66 km2;1980年以來為基本穩(wěn)定期,年均萎縮0.13 km2,面積僅減少了5.10 km2。就具體湖泊而言,東洞庭湖是各通江湖泊中面積萎縮最大的湖泊,減幅為922.60 km2;其次是目平湖,減幅為588.05 km2;再次是南洞庭湖,...
【文章來源】:地理學報. 2020,75(11)北大核心CSSCIEICSCD
【文章頁數(shù)】:16 頁
【部分圖文】:
1896—1978年主要歷史時段洞庭湖區(qū)通江湖泊分布
1852年藕池潰口和1870年松滋潰口后,形成了荊江四口分流入湖的局面,排入洞庭湖的泥沙急劇增長[20],促使湖區(qū)淤洲迅速擴展,為圍墾準備了物質條件。光緒初年,華容縣西南,與安鄉(xiāng)、龍陽(今漢壽縣)交界處的赤沙湖、天心湖一帶淤出縱橫兩百余里的“南洲”,龍陽、沅江、益陽等地破垸失業(yè)農(nóng)民紛紛遷往圍垸墾種[8]!拌b于洲土面積日廣,人民爭執(zhí)日烈,為息爭端而裕庫收”,光緒25年(公元1899年),湖南藩司“乃招民納資承墾,發(fā)給藩照”[24],公開“許民各就荒灘筑圍墾田”,鼓勵圍墾。民國初年,政局動蕩,湖南地方軍閥為增加賦稅收入,發(fā)布“凡愿領畝開墾者,可繳費領照,筑堤圍垸”令,于是,大批官僚地主、湖痞水霸來湖區(qū)圍墾,洞庭湖區(qū)圍湖造田再次進入高峰,通江湖泊快速萎縮,面積由清末(1896年)的5216.37km2減少至1935年的4563.11 km2,年均萎縮16.75 km2。民國后期,洞庭湖區(qū)遭受1935年、1948年和1949年等特大水災,北水大量南侵,潰損堤垸難以修復,棄田還湖,原有垸內(nèi)湖泊連接合并,加之時局不穩(wěn),湘省府先后頒令“嚴禁圍墾新垸”“嚴禁盜修淤洲堤垸”,這期間未曾大舉圍墾,湖泊萎縮速率有所下降,年均萎縮12.19 km2,比民國前期的年均萎縮16.75 km2降低了27.22%。至1949年,湖泊面積減小至4392.47 km2。
清末,現(xiàn)今的南洞庭湖南部只有萬子湖、橫嶺湖、鶴龍湖等規(guī)模比現(xiàn)在小得多的獨立湖泊。民國初期,在荊南四口和湘、資、沅、澧四水的共同作用下,洞庭湖西部和北部加快了淤積速度,藕池三角洲前沿抵達茅草街后,一方面受赤山隆起北緣阻擋和自西向東的松滋、虎渡、沅水、澧水組合水流的夾持拐向東流,形成近東西向的草尾河洪道;另一方面,汛期北水南流,四水往北,使得洞庭湖南部水位抬高并沖刷南部沿岸,湖水主泓沖刷湖底,使南部湖面擴大和湖水加深,部分老垸潰決還湖。至民國中期(1935年),南洞庭湖的水域范圍不斷擴大,萬子湖到橫嶺湖一線以北的湖群均有河道相連(圖5a)。到1949年,湖泊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但主湖泊主要位于現(xiàn)今共華垸—雙華垸—茶盤洲垸一線。圖5 1935—2019年南洞庭湖變遷圖
本文編號:3291653
【文章來源】:地理學報. 2020,75(11)北大核心CSSCIEICSCD
【文章頁數(shù)】:16 頁
【部分圖文】:
1896—1978年主要歷史時段洞庭湖區(qū)通江湖泊分布
1852年藕池潰口和1870年松滋潰口后,形成了荊江四口分流入湖的局面,排入洞庭湖的泥沙急劇增長[20],促使湖區(qū)淤洲迅速擴展,為圍墾準備了物質條件。光緒初年,華容縣西南,與安鄉(xiāng)、龍陽(今漢壽縣)交界處的赤沙湖、天心湖一帶淤出縱橫兩百余里的“南洲”,龍陽、沅江、益陽等地破垸失業(yè)農(nóng)民紛紛遷往圍垸墾種[8]!拌b于洲土面積日廣,人民爭執(zhí)日烈,為息爭端而裕庫收”,光緒25年(公元1899年),湖南藩司“乃招民納資承墾,發(fā)給藩照”[24],公開“許民各就荒灘筑圍墾田”,鼓勵圍墾。民國初年,政局動蕩,湖南地方軍閥為增加賦稅收入,發(fā)布“凡愿領畝開墾者,可繳費領照,筑堤圍垸”令,于是,大批官僚地主、湖痞水霸來湖區(qū)圍墾,洞庭湖區(qū)圍湖造田再次進入高峰,通江湖泊快速萎縮,面積由清末(1896年)的5216.37km2減少至1935年的4563.11 km2,年均萎縮16.75 km2。民國后期,洞庭湖區(qū)遭受1935年、1948年和1949年等特大水災,北水大量南侵,潰損堤垸難以修復,棄田還湖,原有垸內(nèi)湖泊連接合并,加之時局不穩(wěn),湘省府先后頒令“嚴禁圍墾新垸”“嚴禁盜修淤洲堤垸”,這期間未曾大舉圍墾,湖泊萎縮速率有所下降,年均萎縮12.19 km2,比民國前期的年均萎縮16.75 km2降低了27.22%。至1949年,湖泊面積減小至4392.47 km2。
清末,現(xiàn)今的南洞庭湖南部只有萬子湖、橫嶺湖、鶴龍湖等規(guī)模比現(xiàn)在小得多的獨立湖泊。民國初期,在荊南四口和湘、資、沅、澧四水的共同作用下,洞庭湖西部和北部加快了淤積速度,藕池三角洲前沿抵達茅草街后,一方面受赤山隆起北緣阻擋和自西向東的松滋、虎渡、沅水、澧水組合水流的夾持拐向東流,形成近東西向的草尾河洪道;另一方面,汛期北水南流,四水往北,使得洞庭湖南部水位抬高并沖刷南部沿岸,湖水主泓沖刷湖底,使南部湖面擴大和湖水加深,部分老垸潰決還湖。至民國中期(1935年),南洞庭湖的水域范圍不斷擴大,萬子湖到橫嶺湖一線以北的湖群均有河道相連(圖5a)。到1949年,湖泊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但主湖泊主要位于現(xiàn)今共華垸—雙華垸—茶盤洲垸一線。圖5 1935—2019年南洞庭湖變遷圖
本文編號:32916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dqwllw/329165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