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流域化學風化的碳匯效應及河流溶解碳的輸出過程
發(fā)布時間:2021-06-29 20:22
隨著全球CO2濃度的不斷升高,各國對節(jié)能減排付出了極大地關(guān)注與努力,流域化學風化過程的碳匯效應及河流碳輸移也成為研究熱點。本研究選取東江干流及其部分支流作為研究對象,掌握河水理化參數(shù)特征,揭示主要離子時空變化特征和來源,探討不同因素對河流水化學特征的反饋,并估算它們對河水離子組成的相對貢獻。估算流域內(nèi)巖石化學風化速率及其對大氣CO2的消耗總量與通量;分析河流DIC和DOC含量及其空間變化特征,探討其空間分布規(guī)律,對流域出口斷面的DIC和DOC含量進行每月一次的觀測,揭示其時間變化規(guī)律并計算其侵蝕通量。主要得出以下結(jié)論:①東江河水水溫介于9.1034.80℃;pH值變化在5.328.93之間,總體表現(xiàn)為中偏弱堿性;電導率變化于20.14228.10μs/cm,總體處于較低水平,枯水期與汛期電導率相差不大,流域內(nèi)水利設施的修建及人類活動對水環(huán)境的污染是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TDS變化于12.48150.50mg/L,屬于低礦化度水,其均值(59.88mg/L)遠低于世界河流均值100mg/L;枯水期ORP...
【文章來源】:中山大學廣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2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全文縮略語表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3 文獻綜述
1.3.1 溫室效應與大氣 CO_2
1.3.2 碳循環(huán)及化學風化對氣候變化的作用
1.3.3 巖石的化學風化過程
1.3.4 巖石化學風化速率及其碳匯作用研究方法概述
1.3.5 河流水化學與巖石風化的碳匯效應
1.3.6 河流溶解碳的研究
1.4 研究內(nèi)容與思路
第二章 研究區(qū)概況
2.1 東江水系
2.2 流域地貌特征與地質(zhì)背景
2.3 流域氣候特征
2.3.1 氣溫
2.3.2 降水
2.4 流域水文水資源狀況
2.5 土壤及植被特征
2.6 水利工程概況
2.6.1 蓄水工程
2.6.2 堤圍工程
2.6.3 其它工程
2.7 社會經(jīng)濟與人類活動概況
第三章 樣品采集與分析
3.1 河水樣品的采集
3.1.1 采樣前的準備
3.1.2 采樣點的選取與布設
3.1.3 河水樣品的采集方法
3.2 河水樣品的分析測試
3.3 資料收集與數(shù)據(jù)處理
3.4 DIC 計算方法
第四章 東江河水化學特征、來源及成因
4.1 東江流域河流水化學特征
4.1.1 東江河水理化參數(shù)特征
4.1.2 東江河水主離子組成及其時空變化特征
4.1.3 博羅斷面主離子時間變化特征
4.2 河流主離子來源與成因分析
4.2.1 河流主離子來源的定性分析
4.2.2 河流主離子成因的定量估算
第五章 流域巖石礦物的化學風化及其碳匯效應
5.1 東江流域硅酸鹽巖化學風化特征
5.2 東江流域巖石礦物的化學風化速率
5.3 東江流域巖石化學風化的碳匯效應估算
第六章 東江河水 DIC 時空變異及輸送通量
6.1 東江河水 DIC 濃度和空間分布
6.2 博羅斷面 DIC 濃度及時間變化
6.3 東江河水 DIC 含量影響因素分析
6.3.1 降水(流量)與河水 DIC 含量
6.3.2 溫度(水溫)與河水 DIC 含量
6.3.3 化學風化(TDS)與河水 DIC 含量
6.4 東江河水 DIC 主要來源及成因分析
6.4.1 土壤和大氣 CO_2
6.4.2 巖石礦物的化學風化
6.4.3 河流系統(tǒng)內(nèi)部水生生物的活動
6.5 東江流域 DIC 侵蝕通量
第七章 東江河水 DOC 特征及輸送通量
7.1 面上斷面 DOC 濃度及時空分布特征
7.2 博羅斷面 DOC 濃度及時間變化特征
7.3 東江河水 DOC 產(chǎn)出的影響因素分析
7.4 研究區(qū) DOC 輸送通量
7.4.1 DOC 逐月輸出通量和累積輸出
7.4.2 DOC 逐月侵蝕通量
7.4.3 基于經(jīng)驗模型的東江 DOC 侵蝕通量
7.4.4 DOC 逐月侵蝕通量與徑流深度的關(guān)系
7.4.5 與世界大河 DOC 侵蝕通量對比
第八章 結(jié)論、問題與展望
8.1 主要結(jié)論
8.2 存在的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完成的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淡水資源賬戶和污染賬戶的生態(tài)足跡改進模型[J]. 段錦,康慕誼,江源. 自然資源學報. 2012(06)
[2]三峽水庫壩前水體水化學及溶解無機碳時空分布特征[J]. 吳起鑫,韓貴琳,唐楊. 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12(03)
[3]Estimation of carbon sinks in chemical weathering in a humid subtropical mountainous basin[J]. TAO Zhen~1,GAO QuanZhou~1,2*,WANG ZhenGang~3,ZHANG ShengHua~1,XIE ChenJi~1,LIN PeiSong~1,RUAN XiaoBing~1,LI ShuHong~1 & MAO HaiRuo~1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2 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ineral Resource & Geological Processes,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3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K.U.Leuven,Celestijnenlaan 200E,3001 Heverlee,Belgium.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35)
[4]流域化學風化過程的碳匯能力[J]. 陶貞,高全洲,劉昆. 第四紀研究. 2011 (03)
[5]東江流域近20年土地利用變化的時空差異特征分析[J]. 任斐鵬,江源,熊興,董滿宇,王博. 資源科學. 2011(01)
[6]東江干流河岸帶植物群落類型分布格局研究[J]. 趙鳴飛,劉全儒,康慕誼,江源,孟世勇,王菁蘭. 自然資源學報. 2010(09)
[7]Chemical weathering and chemical runoffs in the seashore granite hills in South China[J]. GAO QuanZhou & TAO Zhen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0(08)
[8]東江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J]. 陳曉宏,王兆禮.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3)
[9]全球氣候變暖的爭議[J]. 王紹武. 科學通報. 2010(16)
[10]東江流域土壤、植被和懸浮物的碳、氮同位素組成[J]. 魏秀國,卓慕寧,郭治興,朱立安.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0(05)
博士論文
[1]巖溶流域水循環(huán)過程碳匯效應研究[D]. 史婷婷.中國地質(zhì)大學 2012
[2]青藏高原東部流域盆地陸地風化研究[D]. 秦建華.成都理工大學 2008
[3]中國主要流域盆地的風化剝蝕作用與大氣CO2的消耗及其影響因子研究[D]. 李晶瑩.中國海洋大學 2003
碩士論文
[1]秦嶺南坡山區(qū)小流域水化學及氫氧同位素研究[D]. 蔣保剛.河北大學 2013
[2]基于GIS的東江地區(qū)LUCC轉(zhuǎn)化趨勢及空間格局變化研究[D]. 師偉.南京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257098
【文章來源】:中山大學廣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2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全文縮略語表
第一章 緒論
1.1 選題背景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
1.3 文獻綜述
1.3.1 溫室效應與大氣 CO_2
1.3.2 碳循環(huán)及化學風化對氣候變化的作用
1.3.3 巖石的化學風化過程
1.3.4 巖石化學風化速率及其碳匯作用研究方法概述
1.3.5 河流水化學與巖石風化的碳匯效應
1.3.6 河流溶解碳的研究
1.4 研究內(nèi)容與思路
第二章 研究區(qū)概況
2.1 東江水系
2.2 流域地貌特征與地質(zhì)背景
2.3 流域氣候特征
2.3.1 氣溫
2.3.2 降水
2.4 流域水文水資源狀況
2.5 土壤及植被特征
2.6 水利工程概況
2.6.1 蓄水工程
2.6.2 堤圍工程
2.6.3 其它工程
2.7 社會經(jīng)濟與人類活動概況
第三章 樣品采集與分析
3.1 河水樣品的采集
3.1.1 采樣前的準備
3.1.2 采樣點的選取與布設
3.1.3 河水樣品的采集方法
3.2 河水樣品的分析測試
3.3 資料收集與數(shù)據(jù)處理
3.4 DIC 計算方法
第四章 東江河水化學特征、來源及成因
4.1 東江流域河流水化學特征
4.1.1 東江河水理化參數(shù)特征
4.1.2 東江河水主離子組成及其時空變化特征
4.1.3 博羅斷面主離子時間變化特征
4.2 河流主離子來源與成因分析
4.2.1 河流主離子來源的定性分析
4.2.2 河流主離子成因的定量估算
第五章 流域巖石礦物的化學風化及其碳匯效應
5.1 東江流域硅酸鹽巖化學風化特征
5.2 東江流域巖石礦物的化學風化速率
5.3 東江流域巖石化學風化的碳匯效應估算
第六章 東江河水 DIC 時空變異及輸送通量
6.1 東江河水 DIC 濃度和空間分布
6.2 博羅斷面 DIC 濃度及時間變化
6.3 東江河水 DIC 含量影響因素分析
6.3.1 降水(流量)與河水 DIC 含量
6.3.2 溫度(水溫)與河水 DIC 含量
6.3.3 化學風化(TDS)與河水 DIC 含量
6.4 東江河水 DIC 主要來源及成因分析
6.4.1 土壤和大氣 CO_2
6.4.2 巖石礦物的化學風化
6.4.3 河流系統(tǒng)內(nèi)部水生生物的活動
6.5 東江流域 DIC 侵蝕通量
第七章 東江河水 DOC 特征及輸送通量
7.1 面上斷面 DOC 濃度及時空分布特征
7.2 博羅斷面 DOC 濃度及時間變化特征
7.3 東江河水 DOC 產(chǎn)出的影響因素分析
7.4 研究區(qū) DOC 輸送通量
7.4.1 DOC 逐月輸出通量和累積輸出
7.4.2 DOC 逐月侵蝕通量
7.4.3 基于經(jīng)驗模型的東江 DOC 侵蝕通量
7.4.4 DOC 逐月侵蝕通量與徑流深度的關(guān)系
7.4.5 與世界大河 DOC 侵蝕通量對比
第八章 結(jié)論、問題與展望
8.1 主要結(jié)論
8.2 存在的不足與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完成的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淡水資源賬戶和污染賬戶的生態(tài)足跡改進模型[J]. 段錦,康慕誼,江源. 自然資源學報. 2012(06)
[2]三峽水庫壩前水體水化學及溶解無機碳時空分布特征[J]. 吳起鑫,韓貴琳,唐楊. 環(huán)境科學學報. 2012(03)
[3]Estimation of carbon sinks in chemical weathering in a humid subtropical mountainous basin[J]. TAO Zhen~1,GAO QuanZhou~1,2*,WANG ZhenGang~3,ZHANG ShengHua~1,XIE ChenJi~1,LIN PeiSong~1,RUAN XiaoBing~1,LI ShuHong~1 & MAO HaiRuo~11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2 Guangdong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Mineral Resource & Geological Processes,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275,China;3 Department of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K.U.Leuven,Celestijnenlaan 200E,3001 Heverlee,Belgium.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1(35)
[4]流域化學風化過程的碳匯能力[J]. 陶貞,高全洲,劉昆. 第四紀研究. 2011 (03)
[5]東江流域近20年土地利用變化的時空差異特征分析[J]. 任斐鵬,江源,熊興,董滿宇,王博. 資源科學. 2011(01)
[6]東江干流河岸帶植物群落類型分布格局研究[J]. 趙鳴飛,劉全儒,康慕誼,江源,孟世勇,王菁蘭. 自然資源學報. 2010(09)
[7]Chemical weathering and chemical runoffs in the seashore granite hills in South China[J]. GAO QuanZhou & TAO Zhen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Plann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0(08)
[8]東江流域土地利用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J]. 陳曉宏,王兆禮.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0(03)
[9]全球氣候變暖的爭議[J]. 王紹武. 科學通報. 2010(16)
[10]東江流域土壤、植被和懸浮物的碳、氮同位素組成[J]. 魏秀國,卓慕寧,郭治興,朱立安.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0(05)
博士論文
[1]巖溶流域水循環(huán)過程碳匯效應研究[D]. 史婷婷.中國地質(zhì)大學 2012
[2]青藏高原東部流域盆地陸地風化研究[D]. 秦建華.成都理工大學 2008
[3]中國主要流域盆地的風化剝蝕作用與大氣CO2的消耗及其影響因子研究[D]. 李晶瑩.中國海洋大學 2003
碩士論文
[1]秦嶺南坡山區(qū)小流域水化學及氫氧同位素研究[D]. 蔣保剛.河北大學 2013
[2]基于GIS的東江地區(qū)LUCC轉(zhuǎn)化趨勢及空間格局變化研究[D]. 師偉.南京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2570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dqwllw/325709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