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庫區(qū)仙女山斷裂北段地下水位同震響應機理分析
【學位單位】: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P315.723
【部分圖文】:
本研究技術路線
第二章 區(qū)域地質及地下流體井網(wǎng)概況.1 區(qū)域地質概況大地構造上,三峽庫區(qū)位于上揚子臺褶帶(圖 2.1)。上揚子臺褶帶地處江盆地西緣,帶內(nèi)褶皺基底出露較多,主要為古元古界崆嶺群、中-新元古界神架群和馬槽園群,震旦系不整合覆蓋其上。區(qū)域構造上,庫區(qū)受遠安地塹、秭盆地和黃陵背斜的共同控制[3][29](何超楓, 2015; Zhang et al., 2019)。其中,黃背斜為一近南北向的穹狀的斷塊構造,神農(nóng)架地塊為寬緩的穹狀斷塊構造,而安地塹為一開闊的拗陷構造,白堊系-第三系紅層發(fā)育。以黃陵背斜為中心,庫區(qū)斷裂大致可以分為 NNW 向、NNE 至 NE 向斷裂和 向斷裂三組[30](王秋良等,2013)。具體見下表 2-1。
圖 2.2 仙女山斷裂附近三峽地下流體觀測井井點位置圖(W5)地理坐標為 110.810°E,30.780°N,海拔為 2九畹溪斷裂和北北西向仙女山斷裂交匯部位,仙女山28.4m,其表層 0.4-7.8m 為第四系粘土層;7.8-8.3m 為奧陶系灰?guī)r夾粉質砂巖,其中含水觀測層位于 100.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鑫;王成虎;張杰;劉卓巖;賈晉;;淺議同震位移計算模型[J];地殼構造與地殼應力文集;2017年00期
2 王微;薛騰飛;張景發(fā);常占強;;基于InSAR同震形變場的烈度評估研究[J];地殼構造與地殼應力文集;2017年00期
3 李滔;宋秀青;王秋寧;;都蘭臺深井地溫的同震變化研究[J];中國地震;2017年01期
4 李獻智;;同震異常效應及其應用[J];華北地震科學;1993年03期
5 王永剛;孫麗;;2016年青海門源6.4級地震周邊的地下流體同震響應特征研究[J];地震研究;2016年S1期
6 張立;羅睿潔;高文斐;蘇有錦;錢曉東;毛燕;;云南地下流體對尼泊爾8.1級地震的同震響應特征分析[J];地震研究;2016年04期
7 秦雙龍;劉水蓮;廖麗霞;洪旭瑜;;福州連江江南井水位水溫同震響應變化特征及機理探討[J];華南地震;2016年04期
8 段勝朝;;騰沖臺水溫、水位對尼泊爾8.1級地震的同震響應特征分析[J];華南地震;2017年02期
9 李繼業(yè);龔飛;段莉莉;;哈爾濱市延壽地震臺豎直擺傾斜同震效應分析[J];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2006年06期
10 劉靜;尹宏偉;李鳳;李瑞卿;張蕾;;尼泊爾8.1級地震后河北省數(shù)字形變觀測同震響應研究[J];山西地震;201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郝金來;姚振興;;均勻彈性分層介質模型中的同震位移、應變以及應力[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屆)學術論文匯編——地球深部結構與過程研究室[C];2013年
2 石耀霖;張貝;張懷;程惠紅;瞿武林;黃祿淵;;橫向不均勻球形地球地震同震位移和應力變化的數(shù)值計算[A];2015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論文集(二十七)——專題62同位素熱年代學理論與方法及其應用、專題63地震震源物理研究前沿[C];2015年
3 賈曉東;武艷強;焦明若;王海燕;;遼寧地區(qū)日本9.0級地震同震應變變化影響分析[A];中國地震學會第14次學術大會專題[C];2012年
4 張立;;云南水井觀測網(wǎng)對緬甸7級地震的同震響應分析[A];2013年地震流體專業(yè)委員會學術年會會議摘要[C];2013年
5 董杰;孫文科;周新;汪榮江;;采用一種新的方法計算同震變形受到的曲率影響(英文)[A];2016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論文集(三十一)——專題55:空間大地測量與地殼動力學、專題56:空間大地測量的全球變化研究、專題57:地震大地測量學[C];2016年
6 王閱兵;金紅林;;同震形變數(shù)據(jù)分布對反演結果影響的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十六專題論文集[C];2013年
7 胡才博;付真;蔡永恩;;地表同震零水平應變線的地球動力學意義[A];2014年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專題5:地球內(nèi)部結構及其動力學論文集[C];2014年
8 董杰;汪榮江;孫文科;周新;;地球層狀構造、自重及曲率對計算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同震變形的影響[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十專題論文集[C];2013年
9 王廣才;史浙明;;汶川地震中近場地下水位的同震響應[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十六專題論文集[C];2013年
10 王廣才;史浙明;陳睿智;王金維;;汶川地震地下水位同震變化及應變—含水介質參數(shù)反演[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劉成龍;汶川地震地下水前兆異常及同震響應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2 楊竹轉;地震波引起的井水位水溫同震變化及其機理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1年
3 史浙明;地下水位同震響應特征及機理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4 李鋒;巖石圈介質結構的不均勻性對地震同震、震后位移影響的三維數(shù)值模擬[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5 王永哲;基于InSAR的地表同震形變獲取及震源參數(shù)反演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6 洪順英;基于多視線向DInSAR技術的三維同震形變場解算方法研究及應用[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0年
7 蘭雙雙;深層地下水位動態(tài)對地震活動響應關系的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8 宋洋;基于井水位同震響應監(jiān)測井效能評價體系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瑋;三峽庫區(qū)仙女山斷裂北段地下水位同震響應機理分析[D];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19年
2 陳樹;Sentinel-1數(shù)據(jù)在同震形變和震后形變研究中的應用[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8年
3 余晨暉;2008年于田Mw7.2地震同震及震后形變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8年
4 王慧玲;基于InSAR數(shù)據(jù)的震前-同震形變監(jiān)測研究[D];長安大學;2018年
5 崔團團;基于Sentinel-1A提取兩伊邊境地震同震地表形變場及同震三維形變模擬研究[D];長安大學;2018年
6 徐昊;巖石圈結構對陸內(nèi)大地震同震和震后形變的影響[D];中國地質科學院;2018年
7 石峰;同震水平縮短量的計算[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0年
8 徐鑫;同震位移形變場計算模型及工程應用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8年
9 孫小龍;水位與水溫對遠場巨震同震響應的機理研究[D];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2007年
10 尹九洵;大地震破裂同震輻射頻率關系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8075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dqwllw/2807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