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源譜動力學拐角頻率的討論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P315.33
【圖文】:
圖 1-1 震源譜模型的比較(Boore,2003)a(1982)將震源譜取為了更一般的形式,加入了 a、b 兩個參00 ba0( , )1CMS M fff (2001)根據(jù)美國西部強地震動記錄統(tǒng)計建立數(shù)據(jù)庫,通過譜的擬合和統(tǒng)計分析,提出新的震源譜模型,確定上式 a、b。該改進模型主要體現(xiàn)在地震發(fā)生時,震源譜的形狀會有所錄譜特征保持一致。3.05 0.332/Wa Mb a 進比 Brune 震源譜模型以及雙拐角頻率震源譜模型具有更好收斂于 Brune 模型,隨著震級增加,幅值譜下降更快,中低
區(qū)(36°N-40°N,138°E-143°E)地震活動性較 25km),積累了大量的地震記錄。作為本課慧,2016;尚濤,2017;紀林建,2018)的其作為研究區(qū)域。下面介紹研究中使用的強 K-NET 強震臺網(wǎng),借助王希偉(2012)采用取 Te<0.2s 的場地為基巖場地,計算公式見式14nieisidTV 數(shù);di為第 i 層土的厚度(m);Vsi為第 i 層的
圖 2-2 K-NET 記錄震級與震源深度、震源距分布圖由圖中可知,震源深度在 30km 內分布較為均勻, 5 級以下地震震源距在200km 內分布,5 級以上地震震源距分布在 300km 內均勻分布。測震記錄來自寬頻帶數(shù)字地震觀測網(wǎng) F-net(http://www.fnet.bosai.go.jp/),臺站分布如圖 2-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夏晨;趙伯明;;應用動力學拐角頻率對經(jīng)驗格林函數(shù)法的改進[J];地震地質;2015年02期
2 蔡杏輝;段剛;邵平榮;張麗娜;;福建仙游5.0級地震序列P波、S波拐角頻率比值變化研究[J];華南地震;2015年02期
3 張萍;陳忠奇;曹鳳娟;王連權;張穎;;岫巖5.4級地震前后拐角頻率比的變化特征[J];四川地震;2006年04期
4 孫曉丹;陶夏新;王國新;劉陶鈞;;地震動隨機合成中與震源譜相關的動力學拐角頻率[J];地震學報;2009年05期
5 孫曉丹;陶夏新;;基于動力學拐角頻率的汶川主震近場地震動隨機合成[J];土木工程學報;2013年S2期
6 許健生,尹志文;共和地震前后中小地震的波譜變化[J];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1998年04期
7 張翠然;陳厚群;李敏;;采用隨機有限斷層法生成最大可信地震[J];水利學報;2011年06期
8 羅娣華,葉建慶,陳敏恭,蔡紹平,劉學軍;麗江7.0級地震的余震震源參數(shù)研究[J];地震研究;1997年01期
9 房瑞;李帝銓;吳桐;索光運;胡艷芳;;基于擬流場法的堤壩管涌滲漏檢測頻率研究[J];工程地球物理學報;2018年04期
10 王生文;葉慶東;王寧;丁寧;毛遠鳳;杜石磊;;視應力在震后趨勢判定中的應用——以前郭地震為例[J];華北地震科學;201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張萍;;朝鮮半島兩次核爆的識別[A];中國地震學會第14次學術大會專題[C];2012年
2 周昕;;浙江省水庫誘發(fā)地震識別模型及其在寧波皎口地震中的初步應用[A];“資源保障 環(huán)境安全——地質工作使命”華東六省一市地學科技論壇文集[C];2011年
3 鄭德高;倪四道;;基于首都圈井下地震數(shù)據(jù)近震接收函數(shù)的淺層結構研究[A];2015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論文集(二)——專題4俯沖帶殼幔相互作用、專題5大陸地殼、巖石圈的構造演化與深部探測、專題6新構造與地質災害[C];2015年
4 王鵬;鄭建常;;2013年山東乳山MS4.3級地震序列震源參數(shù)研究[A];2014年環(huán)渤海、泛珠三角區(qū)域地球物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5 程萬正;;以震源參數(shù)刻畫的損傷度及震區(qū)動態(tài)過程[A];中國地震學會第八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山東 朱威剛 編譯;為ADC輸入提供精密驅動和低通濾波[N];電子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夏晨;基于活動斷層的地下結構地震反應分析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6年
2 王振宇;高頻地震動隨機模擬方法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夏松林;近場高頻地震動隨機模擬關鍵參數(shù)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9年
2 宋亞娜;震源譜動力學拐角頻率的討論[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9年
3 喬慧珍;地震視應力的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5年
4 祝杰;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在地熱勘查中的應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5 潘穎;糯扎渡水庫地區(qū)地震活動和震源參數(shù)特征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5年
6 孫延龍;使用波形能量衰減率識別爆炸事件[D];廣西師范大學;2014年
7 楊志高;首都圈地區(qū)地震視應力的計算及其定標率和時空分布的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09年
本文編號:27813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dqwllw/2781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