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區(qū)域foF2和hmF2的觀測與IRI預測結(jié)果的對比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P352
【圖文】:
區(qū)域 foF2 和 hmF2 的觀測與 IRI 預測結(jié)果的對比研究6圖2.1 電離層各層電子密度在白天和夜間隨高度的分布示意圖[28]D 層:離地面高度約 50 至 90 公里,是電離層的最低層,主要由 X 射線和 LymanAlpha 射線產(chǎn)生光電離,電子密度峰值范圍為 109~1010m-3,大氣成分主要為氮氣和氧氣,還有少量一氧化氮。由于D層高度較低,受到太陽的輻射較小,導致其電離程度低且只存在于白天。該層對電磁波有較大程度吸收。E 層:離地面高度約 90 至 140 公里,主要由太陽軟 X 射線以及 EUV 引起光電離,大氣成分主要是 NO+和 O2+。由于受到大氣潮汐的驅(qū)動
以使用其在線計算功能得到具體地區(qū)的電離層數(shù)據(jù)并與其他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研究。IRI 模型會根據(jù)數(shù)據(jù)的豐富與模型算法的改進來對模型不斷進行更新。IRI 版本歷經(jīng)IRI-78 (Rawer 等 ,1978) 、 IRI-85 (Bilitza,1986) 、 IRI-1990 (Bilitza,1990) 、 IRI-2000(Bilitza,2001)、IR-2007 和 IRI-2012(Bilitza 等,2013)[10]和 IRI-2016。目前,IRI-2016 是最新的版本,基于最新的數(shù)據(jù)和電離層時空變化的數(shù)學描述模式,與神經(jīng)網(wǎng)絡(NN)模型相結(jié)合給出兩種新模式[11]預測 hmF2 的新模式(AMTB2013 and SHU model)。IRI的預報準確度也隨著版本更新不斷提高,甚至可以被用來進行天氣預報。然而在過去,IRI 模型在預測 foF2 所用 CCIR 或 URSI 系數(shù)的生成時,沒有采用中國區(qū)域的有關 foF2電離層特征參數(shù),而 CCIR 系數(shù)和 URSI 系數(shù)用于預測 foF2 的重要系數(shù)。§2.2.2 國際參考電離層使用方法IRI 官網(wǎng)提供 IRI-2016 模型的三個版本分別是 Fortran、Online 和 Python。本文選擇的版本是 Online,也就是在線版。IRI-2016 模型在線版的在線計算網(wǎng)址為https://ccmc.gsfc.nasa.gov/modelweb/models/iri2016_vitmo.php。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霜忠;自制簡易太陽測高儀二例[J];教學儀器與實驗;1992年S1期
2 李博;李孝輝;;氣壓測高儀的設計與實現(xiàn)[J];國外電子測量技術;2017年01期
3 徐建國;;數(shù)顯測高儀測量不確定度的評定[J];價值工程;2017年30期
4 郭加蓉;;數(shù)顯測高儀示值誤差的測量不確定度評定[J];計量與測試技術;2017年08期
5 王明秀;;數(shù)顯測高儀的測量不確定度評估[J];計量與測試技術;2015年04期
6 曹利波;數(shù)顯測高儀示值誤差的測量不確定度分析[J];計量技術;2001年08期
7 王寶琪;;簡易測高儀[J];聰明泉(少兒版);2006年12期
8 玉琪;簡易測高儀[J];良師;2004年Z4期
9 汪岳峰,孫玉杰,董偉,徐春梅;激光測高儀精度分配若干問題的討論[J];實用測試技術;2002年01期
10 葉榮成;;數(shù)顯測高儀的故障分析[J];計量技術;199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趙顧顥;蒙文;馬麗華;李云霞;趙尚弘;;基于連續(xù)波脈沖的高精度激光測高儀[A];高精度幾何量光電測量與校準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朱正平;陳錕;寧百齊;萬衛(wèi)星;;電離層數(shù)字測高儀信號源設計與實現(xiàn)[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張燕;荊武興;;基于紫外月球敏感器和測高儀測量信息的月球探測器自主導航[A];第25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6年
4 朱正平;陳錕;寧百齊;萬衛(wèi)星;;一種新的射頻編碼在數(shù)字測高儀中的應用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寧百齊;萬衛(wèi)星;;武漢數(shù)字測高儀漂移模的觀測[A];第九屆全國日地空間物理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6 王錚;史建魁;王國軍;王霄;G.A.Zherebtsov;E.B.Romanova;K.G.Ratovsky;N.M.Polekh;;東亞低、中、高緯度地區(qū)電離層電子密度參數(shù)的年變化和半年變化研究[A];2017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論文集(四十四)——專題86:中高層大氣-電離層、磁層及相互耦合過程、專題87:行星物理學、專題88:行星科學[C];201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朱正平;電離層垂直探測中的觀測模式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物理與數(shù)學研究所);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王暉;中國區(qū)域foF2和hmF2的觀測與IRI預測結(jié)果的對比研究[D];桂林電子科技大學;2019年
2 何凱;大量程超聲波線纜測高儀設計與開發(fā)[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年
3 高紫楓;中國低緯地區(qū)行星波的測高儀觀測及其對SF影響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6年
4 羅健;數(shù)字測高儀數(shù)據(jù)處理與頻高圖參數(shù)度量系統(tǒng)設計[D];中南民族大學;2016年
5 劉敘筆;缺陷測高儀控制系統(tǒng)的研發(fā)[D];武漢大學;2005年
6 周健勇;電離層數(shù)字測高儀數(shù)據(jù)處理平臺的研制[D];中南民族大學;2009年
7 陳瑩瑩;基于雙目立體視覺的電力接觸導線測高儀樣機研制[D];南京理工大學;2010年
8 張杰;無光源筆式射線照相缺陷測高儀的研發(fā)[D];武漢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7330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dqwllw/2733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