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埃默里冰架水的分布特性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343.6
【圖文】:
上海海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1章引 言冰架簡介冰架(Amery Ice Shelf,AIS)位于南極印度洋扇區(qū)(圖 1-1),它不但是僅次于羅斯冰架(Ross Ice Shelf)和龍尼—菲爾希onne Ice Shelf)的南極第三大冰架[1, 2],更是東南極最大的冰Lambert Glacier)向南大洋輸出的主要入?凇1艿暮穸仍跒 2500m,并向北逐漸減小,至前緣最薄處達 200m 左右[1-3]度由南向北逐漸變大,至前緣深達 400-500m[4]。
默里冰架前緣冰架水的空間分布與時間變化特性、以化展開深入研究,本文主要使用了澳大利亞“埃默里海洋集成觀測系統(tǒng)”數(shù)據(jù)和 ICESat 激光高度計數(shù)據(jù)。研究方法進行詳細介紹。里冰架海洋研究計劃”數(shù)據(jù)介紹默里冰架的變化及海洋—冰架的相互作用過程等進行亞啟動了一個為期 10 年的埃默里冰架海洋研究計劃(和 2002 年期間,在埃默里冰架前緣海域執(zhí)行了兩個代專門航次,利用船載 CTD(Conductivity Temperature流計等,開展了現(xiàn)場巡航觀測和錨碇潛標的定點觀測[及其前緣海域的觀測站位位置。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蒲書箴;葛人峰;董兆乾;于衛(wèi)東;史久新;;埃默里冰架北緣海洋水文特征的變化[J];極地研究;2010年03期
2 陳紅霞;潘增弟;矯玉田;劉娜;項寶強;;埃默里冰架前緣水的特性和海流結(jié)構(gòu)[J];極地研究;2005年02期
3 ;成果視窗[J];科學咨詢;2003年03期
4 王建國;第19次隊南極科學考察成績斐然[J];海岸工程;2003年02期
5 Mar k AHemer ,徐明芝;中全新世南極東部埃默里冰架后退:來自沉積物巖心的證據(jù)[J];海洋地質(zhì)動態(tài);2004年04期
6 嚴金輝;李銳祥;侍茂崇;葛人峰;孫永明;;2011年1月普里茲灣埃默里冰架附近水文特征[J];極地研究;2012年02期
7 萬昆;在地球的南端[J];森林與人類;2005年08期
8 ;新事[J];科技潮;2003年01期
9 ;PANDA計劃簡介[J];極地研究;2007年02期
10 哈濱;500米長“溫度計”運往南極[J];中國地名;2003年01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滕艷;中國第24次南極科考啟程[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7年
2 記者 余彬、通訊員 鐘于東;中澳首次合作考察埃默里冰架[N];湖北日報;2003年
3 吳文會;我國首次完成南極埃默里冰架航空攝影測量[N];中國測繪報;2011年
4 本報特派記者 陳瑜;這里只能“看天行事”[N];科技日報;2011年
5 記者 張建松;我國取得突破[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6 特派記者 陳瑜;第27次南極科考隊開始“下!盵N];科技日報;2010年
7 記者溫紅彥;我科學家第十九次南極考察進展順利[N];人民日報;2003年
8 特派記者 陳瑜;南極科考完成普里茲灣62個站位定點調(diào)查[N];科技日報;2011年
9 本報特派記者 陳瑜;“讀”海的人[N];科技日報;2011年
10 ;“溫度計”長達500米[N];新華每日電訊;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王豪壯;普里茲灣表層沉積物粒度、礦物特征及晚第四紀古海洋學記錄[D];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何雯;南極埃默里冰架水的分布特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學;2016年
3 程鋮;基于ERS和ENVISAT交叉干涉構(gòu)建高精度冰架高程模型—研究樣區(qū):南極埃默里冰架[D];北京建筑大學;2013年
4 王志新;星載SAR干涉測量和特征跟蹤在冰流速監(jiān)測中的應用[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1年
5 林麗娜;南極普里茲灣及鄰近海域水文特征分析[D];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3年
本文編號:27217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dqwllw/2721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