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理工論文 > 地球物理論文 >

臺灣島西部山地型河流入海水沙通量變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14 23:45
【摘要】:河流入海水沙變化過程是河床演變、河口地貌侵蝕-堆積以及河流-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過程的紐帶。對河流入海水沙通量變化的研究不僅有助于揭示河流水文過程與河流變化機制,而且對了解海陸相互作用、物質循環(huán)與遷移變化規(guī)律具有重要價值。對河流水沙已有大量研究,但這些研究更多的是考慮大中型河流,而忽略了對小型河流的入海泥沙通量的分析。臺灣島地區(qū)河流以流程短、坡度陡、含沙量高而獨具特色,本文以全球獨具特色的臺灣島山地型河流為研究對象,利用修正后的泥沙比率曲線模型將臺灣島主要河流—淡水河、濁水溪和高屏溪的懸沙數(shù)據進行重構,然后通過小波分析和蒙肯德爾(MK)趨勢檢驗等方法分析臺灣島三條主要河流入海徑流和輸沙特征,并對影響河流水沙變化的相關因素進行探討。主要結論如下:臺灣島山地型河流徑流和輸沙量變化懸殊,具有突發(fā)性;徑流模數(shù)和輸沙模數(shù)大;徑流和輸沙量年內分配十分不均,且年際差異大;年徑流和年輸沙量具有周期性特征。與長江等大河相比,淡水河、濁水溪和高屏溪徑流和輸沙量小,但徑流模數(shù)和輸沙模數(shù)極大。徑流模數(shù)由北向南遞增,高屏溪徑流模數(shù)最大(2.6×106m3/(km2'yr));濁水溪輸沙模數(shù)最大(1.70×104t//k(km2·yr)),淡水河輸沙模數(shù)最小(0.06×104t/(km2·yr))。徑流和輸沙量主要集中在洪季(占全年徑流和輸沙量的62%-90%和7%-98%),并在6月和8月出現(xiàn)峰值。三大河流徑流和輸沙量的年際變化十分顯著,豐水年和枯水年交替出現(xiàn),且枯水年份多于豐水年份。特豐年的徑流是特枯年徑流的5-10倍,特豐年輸沙量是特枯年輸沙量的32-54倍。各河流的年徑流量和年輸沙量均具有多個周期(2年、5-7年、12-17年和22-25年)。流域地貌條件及其演化狀態(tài)是影響臺灣島三大流域輸沙量的重要因素。面積-高程積分值(HI值)和HI曲線均表明,淡水河和高屏溪處于地貌發(fā)育的老年階段,且淡水河地貌發(fā)育時間長,入海沉積物通量總體處于最低水平;而濁水溪的地貌演化處于壯年階段,地貌發(fā)育時間最短,河流入海泥沙通量處于較高水平。故輸沙量在空間上表現(xiàn)為濁水溪高屏溪淡水河。季風、梅雨和熱帶氣旋是影響河流水沙年內變化的控制因素。受梅雨和熱帶氣旋的影響,三大流域水沙基本均在6月和8月出現(xiàn)峰值。臺灣島地處東亞季風區(qū),河流水沙分配也受季風的影響。東亞季風和熱帶氣旋共同作用使臺灣三大流域降雨量的年內分配差異為:淡水河濁水溪高屏溪。降雨的年內分配差異決定了流域水沙的洪枯季差異,故三流域水沙洪枯季差異也表現(xiàn)為:淡水河濁水溪高屏溪。另外,臺灣各河流徑流和輸沙量的階段性變化趨勢與夏季風的強弱和臺風次數(shù)有關。與世界大河不同,人類活動對臺灣島主要河流入海水沙影響較小。人類活動包括水庫建設、引水工程等對臺灣島河流的入海泥沙具有攔截作用。淡水河年輸沙量遠小于濁水溪和高屏溪,大壩對泥沙的攔截作用較為明顯,故淡水河入海泥沙呈減小趨勢;濁水溪流域年輸沙量巨大,水庫淤塞嚴重;而高屏溪流域水庫較少,最大的阿公店水庫又為離槽水庫,故水庫攔沙對濁水溪和高屏溪入海泥沙通量影響甚微。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P33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炯心;流域降水和人類活動對黃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影響[J];海洋學報(中文版);2003年05期

2 許炯心;不同來源水沙對黃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影響[J];海洋與湖沼;2002年05期

3 戴仕寶;楊世倫;郜昂;劉哲;李鵬;李明;;近50年來中國主要河流入海泥沙變化[J];泥沙研究;2007年02期

4 許炯心;黃河下游泥沙輸移特征對入海泥沙通量的影響[J];海洋與湖沼;2003年06期

5 任惠茹;李國勝;崔林林;何蕾;;近60年來黃河入海水沙通量變化的階段性與多尺度特征[J];地理學報;2014年05期

6 樊輝;劉艷霞;黃海軍;;1950-2007年黃河入海水沙通量變化趨勢及突變特征[J];泥沙研究;2009年05期

7 計建強;汪一航;王新怡;王永剛;滕涌;;夏季黃河入海泥沙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J];海洋科學;2016年03期

8 丁艷峰;潘少明;;黃河入海水沙通量年內變化規(guī)律分析[J];海洋通報;2008年03期

9 周曉霞,楊作升;48年來黃河入海水沙過程及其對流域人類活動的響應[J];海岸工程;2002年01期

10 江仲熙;王安龍;溫令平;;利用陸地衛(wèi)星影像分析黃河入海泥沙對小清河口的影響[J];水道港口;198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程義吉;;黃河入海水沙通量變化與河口有關因子響應[A];遼寧省氣象局、丹東市氣象局、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氣象分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潮汐海平面專業(yè)委員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計算物理專業(yè)委員會、山東(暨青島市)海洋湖沼學會2011年聯(lián)合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唐繼業(yè);;人類活動對柳河水沙影響分析[A];中國水力發(fā)電工程學會水文泥沙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3年

3 李士國;;探討緩解黃河入海物質通量減少之對策[A];水資源管理與河流保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趙莊明;楊靜;;基于遠區(qū)-近區(qū)模型的近岸入海排污口混合區(qū)數(shù)值模擬[A];2015年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5年

5 吳俊秀;;入海水量估算新方法及平衡分析[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年會(第二卷)[C];2010年

6 吳俊秀;王洋;;入海水量估算新方法及平衡分析[A];中國水利學會2010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7 楊世倫;;三峽工程對長江入海泥沙和三角洲沖淤影響的初步認識[A];第八屆全國海岸河口學術研討會暨海岸河口理事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8 竇希萍;;河流水沙觀測與模擬研究概述[A];第十六屆中國海洋(岸)工程學術討論會(下冊)[C];2013年

9 康建成;李衛(wèi)江;王甜甜;安琰;孟菲;吳濤;徐明星;;上海海域水污染的狀況和趨勢[A];中國地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10 楊秀娟;賈永剛;;化學膠結對黃河入海泥沙結構強度影響的試驗研究[A];第九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何傳光 張廣海;擾動水沙歸入海[N];黃河報;2008年

2 記者 王世琪 通訊員 楊貢江;浙江入海排污口在線監(jiān)測全覆蓋[N];浙江日報;2019年

3 記者 丁建軍;黃河入海 我們回家[N];東營日報;2019年

4 本報記者 郭文生 見習記者 任效良;兩年查清所有入海排污口底數(shù)[N];中國環(huán)境報;2019年

5 本報記者 高悅;“鯤龍”:“上天入海”展絕技[N];中國海洋報;2019年

6 本報記者 殷磊 吳? 湯海波 通訊員 葉玨;“鋼鐵長龍”昨日入海[N];廈門日報;2019年

7 張茉;遼寧全面清理入海排污口[N];中國環(huán)境報;2017年

8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通訊員 丘劍山 劉嘉楠;湖北航特:“上天入海”本事大[N];湖北日報;2017年

9 本報記者 王堯;鮮花相伴魂入海 別樣詩意寄哀思[N];中國社會報;2018年

10 廈門大學 樊蓉 清華大學 陳晶晶;“上天入海我也要把它搞下來”[N];中國青年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創(chuàng)收;華南流域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對入海水沙通量和三角洲演化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2 蘇瑩;山東省入海污染物分配容量計算[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3 吳華林;器測時期以來長江河口泥沙沖淤及其入海通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4 楊聞宇;剪切載荷作用下高濃度粘性泥沙流變特性的實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5 蔣磊;淤積固結后粘性泥沙沖刷運動規(guī)律試驗研究[D];武漢大學;2012年

6 陶洪飛;分離鰓的水沙流場數(shù)值分析及試驗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14年

7 劉方;水庫水沙聯(lián)合調度優(yōu)化方法與應用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3年

8 史文靜;黃河口懸浮泥沙擴散規(guī)律及其數(shù)值模擬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9 徐皓;長江口營養(yǎng)鹽的收支平衡及遷移模式[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10 李慶云;黃土丘陵區(qū)流域徑流泥沙對氣候變化和高強度人類活動響應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近娟;臺灣島西部山地型河流入海水沙通量變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7年

2 王剛;膠州灣入海點源、海水養(yǎng)殖污染物通量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3 董舒心;《四河入海》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4 劉勇勝;黃河入海水沙通量變化規(guī)律與三角洲演變關系[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刁文博;變化環(huán)境對無定河流域水沙的影響[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年

6 張佳;黃河中游主要支流輸沙量變化及其對入海泥沙通量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7 朱超;水沙分離鰓結構優(yōu)化及分離機理試驗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09年

8 于帥;黃河調水調沙影響下河口入海泥沙擴散及地貌效應[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9 楊燦燦;近60年來天津地區(qū)入海徑流變化趨勢及其影響因素[D];天津師范大學;2013年

10 李云飛;黃河入海水沙特征與三角洲海岸線變化對調水調沙的響應研究[D];鄭州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71354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dqwllw/271354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f52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