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陽凹陷留西地區(qū)館陶組地震沉積學研究
【圖文】:
層數(shù)據(jù)為基礎,并利用地震屬性對缺少井的區(qū)域進行厚度預測,繪制各個砂度等值線圖;最后綜合以上工作,以砂層組為研究對象,繪制沉積微相平面展析其縱向演化。⑸ 有利目標預測根據(jù)成藏要素的分析,結合局部構造特征、儲蓋層特征及其組合、沉積相特有利鉆探目標。 技術路線圖本次研究以地質背景、巖心、地震、測井、油氣顯示等資料為基礎,首先,合地層劃分與對比,建立等時地層格架;其次,通過層位追蹤和斷層解釋,精細構造解釋;第三,應用 90°相位轉換、地層切片、屬性分析、分頻解積學技術手段,進行地震相平面展布研究,并結合相標志、單井相、剖面相規(guī)律、物源分析等,對館陶組沉積微相平面展布和縱向演化特征進行描述;以上研究成果和油氣藏分布規(guī)律,進行有利目標預測。
5圖 2-1 研究區(qū)位置圖區(qū)地層發(fā)育特征陷中部的古近系和新近系沉積總厚度可達 5000m,自下而上依次段(簡稱沙四段)、沙河街組三段(簡稱沙三段)、沙河街組二段街組一段(簡稱沙一段)、東營組、館陶組、明化鎮(zhèn)組(表 2-1)。陶組(Ng)以河流相沉積為主[27],地層厚 400m~450m,全區(qū) 50m 的砂礫巖,可以作為全區(qū)標志層。館陶組可劃分為 3 個亞含量高,,巖性以含礫粗砂巖、中細砂巖為主,細粒沉積主要為紫部細粒沉積增多,表現(xiàn)為中、細砂巖泥巖互層。整體上,館陶組。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P618.13;P63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瑞菊;;館陶組詩[J];詩選刊;2017年07期
2 俊生;;任丘館陶組地熱開發(fā)前景及低壓注水試驗通過省級評審[J];可再生能源;1988年01期
3 霍樹義;館陶組油藏小井距開發(fā)試驗動態(tài)監(jiān)測技術[J];地球物理測井;1989年02期
4 陳雷;朱孟高;李湘軍;;王莊油田鄭36井區(qū)館陶組薄層油藏儲層預測方法[J];承德石油高等?茖W校學報;2018年02期
5 曾萱;張宏國;趙婧;;渤海東部館陶組巖性特征及成藏規(guī)律[J];海洋地質前沿;2017年11期
6 閆磊;譚守強;潘保芝;張平;劉玉梅;;低阻油層成因機理及測井評價方法——以港北南翼區(qū)塊館陶組為例[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0年06期
7 毛慶玲,張傳勤,雷利婧,張光偉,劉靜;孤東油田館陶組下段沉積微相與剩余油關系研究[J];內(nèi)江科技;2004年03期
8 范云,郭玉新,彭傳圣,林榮麗;埕東凸起北坡館陶組巖性油氣藏儲層特征及預測技術[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04年04期
9 張善文,曾濺輝;斷層對沾化凹陷館陶組石油運移和聚集影響的模擬實驗研究[J];地球科學;2003年02期
10 雷利婧,張博,劉世斌,毛慶玲,鄒麗瓊,丁白濤;孤東油田六區(qū)館陶組下段油藏地質特征及挖潛方法[J];內(nèi)江科技;200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樊建華;;渤海海域斷裂破碎帶館陶組富砂型相控儲層預測新技術[A];2015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沉積學與非常規(guī)資源論文摘要集[C];2015年
2 沈健;邊宗斌;武佩良;;射孔技術在天津市濱海新區(qū)館陶組熱儲層回灌工程中的應用[A];第十三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14分會場-地熱能開發(fā)利用與低碳經(jīng)濟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于洋;;濟陽坳陷陳家莊凸起北坡館陶組河流相地層測井相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4 李義曼;龐忠和;楊峰田;段忠豐;;北塘凹陷館陶組地熱水同位素與CO_2-EATER的可行性[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徐吉豐;尹太舉;趙紅靜;;便攜式元素分析在沉積中的應用——以渤海灣盆地館陶組為例[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7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9年
6 靳寶珍;張子亮;劉斐;王曦;;天津市西南部地熱利用淺析[A];中國地熱資源開發(fā)與保護——全國地熱資源開發(fā)利用與保護考察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全洪慧;張章;張振杰;李栓豹;黃雷;;油田開發(fā)中后期對油氣富集規(guī)律的再認識及意義——以渤海灣盆地南堡35-2油田為例[A];2015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沉積學與非常規(guī)資源論文摘要集[C];2015年
8 段九春;賀清;;渤海海域上第三系河流體系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學研究[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9 張友;周心懷;楊波;王飛龍;王軍;王粵川;;沙壘田凸起東段油田群原油地球化學特征及成藏意義[A];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S13石油天然氣、非常規(guī)能源勘探開發(fā)理論與技術分會場[C];2013年
10 龐忠和;楊峰田;李義曼;段忠豐;;館陶組咸水層與二氧化碳的相互作用及其地熱利用與碳封存意義[A];地熱能開發(fā)利用與低碳經(jīng)濟研討會——第十三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十四分會場論文摘要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本報記者 吳崗;攻克“館陶組”[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1年
2 張玉立;勝利淺海:大調(diào)整孕育大作為[N];中國石化報;2011年
3 胡麗莉;大港房32—38井獲高產(chǎn)[N];中國石油報;2007年
4 林毅 張厚淼 許曉鳳;墾東北部含油層系露“芳容”[N];中國石化報;2012年
5 記者 張可春 王金法;勝利油田勘探首季捷報頻傳[N];中國石化報;2002年
6 王金法;勝利油田生產(chǎn)經(jīng)營再創(chuàng)新高[N];中國石化報;2004年
7 記者 何宏芳 通訊員 江濤;“沉睡井”復產(chǎn)增油逾5000噸[N];中國石油報;201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孫喜新;濟陽坳陷館陶組構造特征及成藏模式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晨旭;饒陽凹陷留西地區(qū)館陶組地震沉積學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7年
2 魏冰;東營凹陷尚店油田尚二區(qū)館陶組—沙一段油藏地質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7年
3 張軍鵬;南堡2-3區(qū)館陶組儲層特征研究[D];華北理工大學;2016年
4 魏贊;冀中饒陽凹陷留北區(qū)塊新近系館陶組沉積特征及儲層預測[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5 葉俊紅;埕島油田館陶組提液技術研究及效果分析[D];中國石油大學;2007年
6 周杰;東辛油田館陶組稠油熱采技術適應性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7年
7 傅巍;遼河油田杜84塊館陶組隔夾層識別與表征[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年
8 張震;孤東油田二區(qū)館陶組下段地質建模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9 趙季初;山東省德州市城區(qū)館陶組熱儲地熱資源評價[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7年
10 唐佳;C油田館陶組底水油藏開發(fā)后期調(diào)整對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70827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dqwllw/2708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