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羅可努-阿齊克庫都克斷裂精河段晚更新世走滑特征
【圖文】:
圖 1.2-1 研究思路圖主要工作量:主要工作集中在野外考察與室內(nèi)實驗室測年實驗處理。野外考察共計 30 天左右,考察斷裂長度 10km 左右,野外無人機航拍獲得近 3.2km2高精度 EDM 影響,拍攝照片近 100 張,開挖探槽 2 個。采集樣品:宇宙成因核素樣品 17 個(測試 16 個),OSL 樣品 24(測試 22 個)。表 1-1 論文主要完成工作量野外地質(zhì)考察測量 30 天考察斷裂長度 10km無人機航拍面積 3.2km2探槽開挖與清繪 總計 2 個探槽,繪制探槽剖面 3 個年代樣品測試 宇宙成因核素樣品 16 個,OSL 樣品 22 個
11 2.2-1 北天山新生代地層單元(修改自鄧起東等,20002007);②Sun et al(2009);③陳慧華等(1994);④Charreau n et al(2004);⑥季軍良等(2010)裂研究現(xiàn)狀裂作為中天山與北天山地塊的分界斷裂,同樣為天山內(nèi)斷裂,起始于巴爾喀什湖東緣(47°08′N;78°43′E),經(jīng)阿、艾比湖,到達吐魯番盆地南緣,止于鄯善以南的覺羅縫合帶上發(fā)育起來的一條活動斷裂帶,全長 1000km 左右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P315;P54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A.A.Barka;K.Kadinsky-Cade;程紹平;;土耳其走滑斷層幾何學和它在地震活動性上的影響[J];地震地質(zhì)譯叢;1989年02期
2 PaulTappcnnier ,朱湘元;東亞新生代走滑擠壓運動的幅度和結果[J];地球物理學進展;1989年02期
3 宛良偉;吳奎;王偉;加東輝;王啟明;;遼中南洼旅大16-3地區(qū)走滑型源-匯體系發(fā)育特征及沉積響應[J];中國海上油氣;2019年06期
4 陳興鵬;李偉;吳智平;徐長貴;任健;;“伸展-走滑”復合作用下構造變形的物理模擬[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9年06期
5 劉重慶;周建勛;;阿爾金斷裂走滑運動對柴達木盆地的側(cè)向效應[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2013年03期
6 周玉泉;探索走滑變形開拓找油新區(qū)[J];中國地質(zhì);1990年07期
7 吳奎;何京;張中巧;張江濤;張金輝;;基于構造物理模擬實驗的走滑量求取[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9年04期
8 夏邦棟,李培軍,尚彥軍,,顧連興;下?lián)P子區(qū)中生代走滑活動帶初析[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1994年03期
9 王鶴華;吳孔友;裴仰文;郭文建;劉波;;扎伊爾山?jīng)_斷-走滑構造演化特征與物理模擬[J];地質(zhì)力學學報;2015年01期
10 肖安成;楊樹鋒;程曉敢;黨玉琪;陳新領;陳元忠;王亮;;柴達木盆地北緣的右行走滑沖斷系統(tǒng)及其動力學[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進江;;印度與歐亞大陸匯聚過程中走滑體系的活動歷史及其地質(zhì)意義[A];中生代以來中國大陸板塊作用過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周永勝;李建國;王繩祖;;巖石圈下層塑性流動控制上層走滑剪切伸展的物理模擬[A];中國地震學會第七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8年
3 鄭大海;;走滑變形盆地構造特征及其含油氣性特點[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4 王光增;李三忠;吳智平;;區(qū)域拉張背景下走滑派生構造的發(fā)育類型和特征——以郯廬斷裂渤海段為例[A];2017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論文集(三)——專題5:大陸內(nèi)部構造、專題6:前寒武紀地質(zhì)與超大陸演化、專題7:大陸流變學[C];2017年
5 陳興鵬;李偉;吳智平;;伸展、走滑作用疊加的構造物理模擬[A];2017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論文集(十六)——專題32:川滇國家地震監(jiān)測預報實驗場、專題33:斷層力學與地震震源物理研究進展、專題34:大地構造與沉積盆地[C];2017年
6 陳正樂;張岳橋;陳宣華;王小鳳;;阿爾金斷裂中段晚新生代走滑過程的沉積響應[A];第七屆北京青年科技論文評選獲獎論文集[C];2003年
7 張櫻巾;陳清華;;濟陽坳陷墾東地區(qū)走滑拉分構造特征及其控油氣規(guī)律[A];2016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論文集(十五)——專題32:電磁地球物理學研究應用及其新進展、專題33:盆地動力學與能源[C];2016年
8 張交東;楊長春;劉成齋;劉德良;楊曉勇;劉傳鵬;黃松;任鳳樓;;郯廬斷裂南段走滑和伸展斷裂的深部結構及位置關系[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中)[C];2011年
9 黃振;徐長貴;牛成民;楊波;楊海風;王航;;走滑改造型陸相斷陷湖盆走滑控砂模式與勘探實踐——以渤海南部海域為例[A];2015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沉積學與非常規(guī)資源論文摘要集[C];2015年
10 李勇;周榮軍;A.L.Densmore;M.A.Ellis;黎兵;;青藏高原東緣成都走滑擠壓盆地的沉積特征及其對晚新生代構造作用的響應[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蔡韋羽 DigiTimes;日DC出貨增長趨緩[N];電子資訊時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王光增;郯廬斷裂渤海段走滑派生構造及其控藏作用[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7年
2 戚學祥;大型韌性走滑作用與祁連加里東造山帶的形成[D];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2003年
3 王亮;柴達木盆地新生代不整合的發(fā)現(xiàn)對阿爾金斷裂研究的啟示[D];浙江大學;2009年
4 盧海峰;云南元謀活動斷裂構造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5年
5 呂丁友;郯廬斷裂帶渤海段新生代構造特征及其與油氣成藏關系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2年
6 孫洪斌;遼河灘海地區(qū)新生代構造演化及其對油氣的控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2年
7 趙利;魯西隆起—濟陽坳陷晚中生代以來斷層伸展與走滑關系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宗凱;博羅可努-阿齊克庫都克斷裂精河段晚更新世走滑特征[D];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2019年
2 劉炳旭;滇西南地區(qū)孟連斷裂晚第四紀走滑特征與盆地演化[D];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2019年
3 陳興鵬;伸展、走滑應力疊加、配比條件下構造變形特征的物理模擬實驗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7年
4 趙英利;敦—密斷裂左行走滑三維有限元模擬[D];吉林大學;2007年
5 劉海劍;冀中坳陷饒陽凹陷新生代伸展與走滑關系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5年
6 任健;渤海海域走滑雙重構造發(fā)育特征及成因機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5年
7 任瑞軍;郯廬走滑與濰北凹陷發(fā)育特征[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8 袁四化;初論阿爾金山中—新生代走滑隆升史及其對柴西盆地形成的約束[D];吉林大學;2006年
9 齊楊惠;走滑相關裂谷盆地的動力學研究[D];河北地質(zhì)大學;2016年
10 龔艷萍;走滑構造帶的比例化物理模擬[D];南京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6505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projectlw/dqwllw/2650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