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絲骨架在小麥抗番茄白粉病中的作用及相關基因表達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3-04-25 01:08
番茄白粉病近年來在北方設施和露地番茄上發(fā)生危害嚴重,且有蔓延之勢。目前番茄抗白粉病品種缺乏,而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番茄白粉病的理想途徑,抗白粉病機制的研究則是番茄抗病育種的基礎和前提。非寄主抗性是植物識別并抵御潛在病原菌侵染的最普遍抗病機制,細胞骨架在植物非寄主抗性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本研究觀察了番茄白粉菌在非寄主小麥上的侵染和主要抗病性反應;微絲骨架解聚對番茄白粉菌與小麥非寄主互作中主要抗病性反應的影響;以及微絲骨架解聚因子ADF4和病程相關蛋白基因PR1,PR2和PR3在非寄主互作中的表達特征。研究結果為進一步加深對非寄主抗性機制的了解提供依據。主要結果如下:1.番茄白粉菌在非寄主小麥上的侵染研究:組織學染色結果表明,番茄白粉菌在非寄主小麥上可以正常萌發(fā)。在12 h萌發(fā)率為77.5%,24 h萌發(fā)率達到85%以上;孢子萌發(fā)產生芽管;后形成裂瓣狀附著胞,裂瓣數目15個;之后在附著胞下端觀察到乳突的形成,乳突產生隨時間推移呈上升趨勢,到96 h時達到最高,為39.11%。2.番茄白粉菌與小麥非寄主互作中的主要抗病性反應研究:DAB和臺盼藍染色結果發(fā)現,在小麥與番茄白粉菌...
【文章頁數】: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番茄白粉病發(fā)生危害
1.1.1 番茄白粉病發(fā)生危害概況
1.1.2 番茄白粉病危害癥狀
1.2 植物的非寄主抗病性概述
1.2.1 植物的非寄主抗病性類型
1.3 植物非寄主主要防衛(wèi)反應
1.3.1 H2O2積累
1.3.2 乳突形成
1.3.3 植物過敏性壞死
1.3.4 病程相關蛋白
1.4 細胞骨架在植物抗病反應中的作用
1.4.1 微絲骨架的動態(tài)變化
1.4.2 細胞骨架與抗病反應的關系
1.4.3 細胞骨架參與非寄主抗性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試驗材料、試劑及儀器
2.1.1 供試材料及培育
2.1.2 供試病原菌及繁殖
2.1.3 供試試劑及儀器
2.2 試驗方法
2.2.1 藥物配制及注射濃度
2.2.2 藥物注射方法與接菌方法
2.2.3 接種及樣品采集
2.2.4 H2O2染色觀察
2.2.5 乳突觀察
2.2.6 HR染色觀察
2.2.7 小麥葉片總RNA的提取
2.2.8 RNA濃度、純度及完整性檢測
2.2.9 cDNA第一鏈的合成及檢測
2.2.10 設計引物與檢測
2.2.11 退火溫度的優(yōu)化
2.2.12 微絲骨架解聚因子ADF4以及病程相關蛋白基因PR1、PR2和PR3在小麥抗番茄白粉病中表達特征變化
第三章 結果與分析
3.1 番茄白粉菌在非寄主小麥上的侵染
3.1.1 孢子萌發(fā)及附著胞形成情況
3.1.2 乳突的形成情況
3.2 番茄白粉菌與小麥非寄主互作中的主要抗病性反應研究
3.2.1 番茄白粉菌與小麥非寄主互作中H2O2的積累情況
3.2.2 番茄白粉菌與小麥非寄主互作中過敏性壞死發(fā)生情況
3.3 微絲解聚對番茄白粉菌與小麥非寄主互作中主要抗病性反應的影響
3.3.1 微絲解聚對番茄白粉菌侵染小麥葉片過程中H2O2積累的影響
3.3.2 微絲解聚在番茄白粉菌侵染小麥葉片過程中過敏性壞死的產生情況
3.4 微絲骨架解聚因子ADF4和病程相關蛋白基因PR1、PR2和PR3在非寄主互作中的表達情況
3.4.1 總RNA完整性、純度和濃度的檢測
3.4.2 第一鏈cDNA的合成和檢測
3.4.3 引物驗證及退火溫度的優(yōu)化
3.4.4 微絲骨架解聚因子ADF4在番茄白粉菌與小麥非寄主互作中表達變化情況
3.4.5 病程相關蛋白基因PR1、PR2和PR3在番茄白粉菌與小麥非寄主互作中表達變化情況
第四章 討論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本文編號:3800399
【文章頁數】:4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番茄白粉病發(fā)生危害
1.1.1 番茄白粉病發(fā)生危害概況
1.1.2 番茄白粉病危害癥狀
1.2 植物的非寄主抗病性概述
1.2.1 植物的非寄主抗病性類型
1.3 植物非寄主主要防衛(wèi)反應
1.3.1 H2O2積累
1.3.2 乳突形成
1.3.3 植物過敏性壞死
1.3.4 病程相關蛋白
1.4 細胞骨架在植物抗病反應中的作用
1.4.1 微絲骨架的動態(tài)變化
1.4.2 細胞骨架與抗病反應的關系
1.4.3 細胞骨架參與非寄主抗性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試驗材料、試劑及儀器
2.1.1 供試材料及培育
2.1.2 供試病原菌及繁殖
2.1.3 供試試劑及儀器
2.2 試驗方法
2.2.1 藥物配制及注射濃度
2.2.2 藥物注射方法與接菌方法
2.2.3 接種及樣品采集
2.2.4 H2O2染色觀察
2.2.5 乳突觀察
2.2.6 HR染色觀察
2.2.7 小麥葉片總RNA的提取
2.2.8 RNA濃度、純度及完整性檢測
2.2.9 cDNA第一鏈的合成及檢測
2.2.10 設計引物與檢測
2.2.11 退火溫度的優(yōu)化
2.2.12 微絲骨架解聚因子ADF4以及病程相關蛋白基因PR1、PR2和PR3在小麥抗番茄白粉病中表達特征變化
第三章 結果與分析
3.1 番茄白粉菌在非寄主小麥上的侵染
3.1.1 孢子萌發(fā)及附著胞形成情況
3.1.2 乳突的形成情況
3.2 番茄白粉菌與小麥非寄主互作中的主要抗病性反應研究
3.2.1 番茄白粉菌與小麥非寄主互作中H2O2的積累情況
3.2.2 番茄白粉菌與小麥非寄主互作中過敏性壞死發(fā)生情況
3.3 微絲解聚對番茄白粉菌與小麥非寄主互作中主要抗病性反應的影響
3.3.1 微絲解聚對番茄白粉菌侵染小麥葉片過程中H2O2積累的影響
3.3.2 微絲解聚在番茄白粉菌侵染小麥葉片過程中過敏性壞死的產生情況
3.4 微絲骨架解聚因子ADF4和病程相關蛋白基因PR1、PR2和PR3在非寄主互作中的表達情況
3.4.1 總RNA完整性、純度和濃度的檢測
3.4.2 第一鏈cDNA的合成和檢測
3.4.3 引物驗證及退火溫度的優(yōu)化
3.4.4 微絲骨架解聚因子ADF4在番茄白粉菌與小麥非寄主互作中表達變化情況
3.4.5 病程相關蛋白基因PR1、PR2和PR3在番茄白粉菌與小麥非寄主互作中表達變化情況
第四章 討論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本文編號:38003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yylw/380039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