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香品種倍性及核型分析
【圖文】:
3 結果與分析3.1 郁金香品種常規(guī)核型及 FISH 核型分析3.1.1 ‘春綠’常規(guī)核型及 FISH 結果體細胞染色體數目、核型及核型模式圖見圖 1,,核型參數見表 1。郁金香品種‘春綠’染色體數目為 24,是二倍體。核型公式為 2n=2x=24=2m+6sm+16st。2 條染色體屬于中部著絲點染色體,6 條染色體屬于近中部著絲點染色體,16 條染色體屬于近端部著絲點染色體。相對長度在 5.82%-11.65%之間,染色體長度比為1.62,平均臂比為 3.37,核型不對稱系數為 75.81%,臂比值大于 2 的染色體占全部染色體的 91.67%,核型分類為 3A 型。
該品種中期染色體分布情況和 FISH 結果見圖 2。共檢測到 5SrDNA 位點 ,由于染色體并未完全分開,導致無法準確判斷 5S rDNA 位點的具體位置檢測到 45SrDNA 位點 12 個,均位于染色體長臂末端。由于材料和時間有限該品種的 FISH 分析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1 8.99+5.43=14.42 1.66 m2 10.70+2.46=13.16 4.35 st3 8.92+3.23=12.15 2.76 sm4 9.41+2.45=11.86 3.84 st5 8.13+2.60=10.74 3.13 st6 7.52+2.72=10.23 2.76 sm7 7.34+2.34=9.67 3.14 sm8 7.64+1.88=9.52 4.06 st9 7.03+1.78=8.81 3.95 st10 6.51+1.65=8.16 3.95 st11 6.13+1.75=7.88 3.50 st12 5.56+1.65=7.21 3.37 st
【學位授予單位】:江西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S682.26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巧燕;;淺談郁金香園林綠化栽培管理[J];花卉;2018年14期
2 楊靜;;被忽視的美[J];七彩語文(習作);2017年02期
3 王慶菊;;郁金香青霉病的發(fā)生及防治[J];花卉;2016年24期
4 郭付朝;;四季紅葉谷,經典郁金香[J];旅游世界;2017年05期
5 孫穎;;桂林地區(qū)郁金香品種的選擇與園林應用[J];花卉;2017年20期
6 佚名;;李白筆下的“郁金香”到底是什么[J];意林文匯;2017年10期
7 譚敦炎;新疆的郁金香屬種質資源[J];植物雜志;2001年06期
8 崔永春;;漫話郁金香[J];中國花卉盆景;1988年04期
9 馮大千;旱生觀賞植物覽勝(一)[J];新疆林業(yè);1989年04期
10 毛祖美;;新疆郁金香屬植物的研究[J];干旱區(qū)研究;198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高星;呂彤;臧鳳岐;呂英民;;郁金香品種分類的花粉形態(tài)學研究[A];中國觀賞園藝研究進展2017[C];2017年
2 譚敦炎;李新蓉;洪德元;;國產郁金香屬一新種[A];第七屆全國系統(tǒng)與進化植物學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3 張震;譚敦炎;魏星;;國產郁金香屬的區(qū)系學分析[A];中國植物學會七十周年年會論文摘要匯編(1933—2003)[C];2003年
4 譚敦炎;魏星;曲榮明;黃繼紅;;新疆郁金香屬植物果實形態(tài)的觀察[A];西部地區(qū)第二屆植物科學與開發(fā)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5 李新蓉;譚敦炎;魏星;;國產郁金香屬16種植物的葉表皮形態(tài)特征及其分類學意義[A];中國植物學會七十周年年會論文摘要匯編(1933—2003)[C];2003年
6 譚敦炎;張震;汪小全;宋葆華;洪德元;;郁金香屬的系統(tǒng)發(fā)育——基于nrDNA ITS和cpDNA trnL-F序列的證據[A];中國植物學會七十周年年會論文摘要匯編(1933—2003)[C];2003年
7 譚敦炎;張震;宋葆華;汪小全;洪德元;;郁金香屬(Tulipa L.)的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nrDNA ITS序列證據[A];第七屆全國系統(tǒng)與進化植物學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譚敦炎;中國郁金香屬(廣義)的系統(tǒng)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尤淳寧;郁金香品種倍性及核型分析[D];江西農業(yè)大學;2018年
2 陳娟娟;兩種野生郁金香種子萌發(fā)特性及多倍體誘導研究[D];沈陽農業(yè)大學;2018年
3 李珠;耐鹽郁金香品種篩選及耐鹽生理初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年
4 陸萍萍;廣州地區(qū)郁金香品種比較與栽培技術研究[D];仲愷農業(yè)工程學院;2017年
5 張震;國產郁金香屬的系統(tǒng)與區(qū)系學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03年
6 王玉榮;新疆郁金香屬植物生物學特性及資源評價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01年
7 鄭煒;郁金香主題花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D];浙江農林大學;2016年
8 李新蓉;國產郁金香屬植物分類學問題研究[D];新疆農業(yè)大學;2003年
9 艾沙江·阿不都沙拉木;新疆郁金香的繁殖生物學[D];新疆農業(yè)大學;2010年
10 梅莉娟;中國郁金香屬植物物候特征及居群形態(tài)分化[D];新疆農業(yè)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6865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yylw/2686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