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澤紅假單胞菌胞外多糖的制備、結構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4-01-24 19:57
沼澤紅假單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是光合細菌的代表菌株之一,被應用于農業(yè)、漁業(yè)、環(huán)保、醫(yī)藥等領域。沼澤紅假單胞菌菌體富含各種生物活性蛋白、糖類、泛酸、類胡蘿卜素和B族等多種維生素,因此被廣泛用作水產養(yǎng)殖中的益生菌,一方面作為飼料添加劑提高飼料效率,另一方面它能抑制有害菌,保持正常菌群,并提高局部免疫和抗病能力。本文以沼澤紅假單胞菌為研究對象,對其胞外多糖的提取純化、理化性質、糖鏈結構以及體外免疫調節(jié)活性進行了研究,為沼澤紅假單胞菌的綜合利用及其益生菌特性的分子基礎提供理論依據。研究結果如下:(1)對沼澤紅假單胞菌進行液體發(fā)酵,通過分級醇沉分離純化得到均一多糖組分RPS-30,經高效凝膠滲透色譜測定,分子量為46.82kDa。(2)通過高效液相色譜進行單糖組成分析,得到RPS-30是由甘露糖組成的一種同多糖,其總碳水化合物含量為94.13%,蛋白質含量1.32%,內毒素試驗結果顯示,該組分中沒有可檢測到的內毒素水平(<0.1EU/mL)。(3)紅外圖譜(FT-IR)分析表明,RPS-30在3300 cm-1,2935 cm<...
【文章頁數】:6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光合細菌沼澤紅假單胞菌及其研究進展
1.1.1 沼澤紅假單胞菌概述
1.1.2 沼澤紅假單胞菌研究進展
1.2 胞外多糖研究進展
1.2.1 胞外多糖概述
1.2.2 胞外多糖的生物合成和提取分離方法
1.2.3 胞外多糖的理化特性
1.2.4 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
1.3 本課題研究內容、目的及意義
1.3.1 研究主要內容
1.3.2 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1.3.3 技術路線
第二章 胞外多糖的分離純化及理化特性研究
2.1 實驗材料、試劑與儀器
2.1.1 實驗材料
2.1.2 實驗試劑
2.1.3 實驗儀器
2.2 實驗方法
2.2.1 沼澤紅假單胞菌的液體發(fā)酵
2.2.2 胞外多糖的分離、純化
2.2.3 總糖含量、蛋白質含量及內毒素含量測定
2.2.4 均一性及分子量測定
2.2.5 單糖組成分析
2.2.6 紫外-可見掃描曲線測定
2.2.7掃描電子顯微鏡實驗
2.3 實驗結果與分析
2.3.1 胞外多糖的提取、分離及純化
2.3.2 總糖含量、蛋白質含量及內毒素含量分析
2.3.3 均一性及分子量分析
2.3.4 單糖組成分析
2.3.5 紫外-可見掃描曲線測定
2.3.6 掃描電鏡分析
2.4 小結與討論
第三章 胞外多糖的結構表征
3.1 材料、試劑及儀器
3.1.1 材料與試劑
3.1.2 實驗儀器
3.2 實驗方法
3.2.1 傅里葉轉換紅外光譜(FT-IR)分析
3.2.2 甲基化分析
3.2.3 核磁共振光譜(NMR)分析
3.3 結果與分析
3.3.1 傅里葉轉換紅外光譜分析
3.3.2 甲基化分析
3.3.3 核磁共振光譜(NMR)分析
3.4 小結與討論
第四章 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4.1 材料、試劑及儀器
4.1.1 實驗材料
4.1.2 實驗試劑
4.1.3 實驗儀器
4.2 實驗方法
4.2.1 巨噬細胞細胞毒性試驗
4.2.2 巨噬細胞吞噬活性試驗
4.2.3 巨噬細胞一氧化氮(NO)釋放及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達水平檢測
4.2.4 胞外多糖對巨噬細胞炎性因子m RNA表達水平的影響
4.2.5 胞外多糖對腸道益生菌的影響
4.3 實驗結果與分析
4.3.1 細胞毒性分析
4.3.2 吞噬活性分析
4.3.3 NO釋放及一氧化氮合酶(i NOS)m RNA表達水平分析
4.3.4 炎性因子m RNA表達水平分析
4.3.5 胞外多糖對腸道益生菌的影響
4.4 小結與討論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5.1 主要結論
5.2 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本文編號:3884371
【文章頁數】:6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獻綜述
1.1 光合細菌沼澤紅假單胞菌及其研究進展
1.1.1 沼澤紅假單胞菌概述
1.1.2 沼澤紅假單胞菌研究進展
1.2 胞外多糖研究進展
1.2.1 胞外多糖概述
1.2.2 胞外多糖的生物合成和提取分離方法
1.2.3 胞外多糖的理化特性
1.2.4 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
1.3 本課題研究內容、目的及意義
1.3.1 研究主要內容
1.3.2 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1.3.3 技術路線
第二章 胞外多糖的分離純化及理化特性研究
2.1 實驗材料、試劑與儀器
2.1.1 實驗材料
2.1.2 實驗試劑
2.1.3 實驗儀器
2.2 實驗方法
2.2.1 沼澤紅假單胞菌的液體發(fā)酵
2.2.2 胞外多糖的分離、純化
2.2.3 總糖含量、蛋白質含量及內毒素含量測定
2.2.4 均一性及分子量測定
2.2.5 單糖組成分析
2.2.6 紫外-可見掃描曲線測定
2.2.7掃描電子顯微鏡實驗
2.3 實驗結果與分析
2.3.1 胞外多糖的提取、分離及純化
2.3.2 總糖含量、蛋白質含量及內毒素含量分析
2.3.3 均一性及分子量分析
2.3.4 單糖組成分析
2.3.5 紫外-可見掃描曲線測定
2.3.6 掃描電鏡分析
2.4 小結與討論
第三章 胞外多糖的結構表征
3.1 材料、試劑及儀器
3.1.1 材料與試劑
3.1.2 實驗儀器
3.2 實驗方法
3.2.1 傅里葉轉換紅外光譜(FT-IR)分析
3.2.2 甲基化分析
3.2.3 核磁共振光譜(NMR)分析
3.3 結果與分析
3.3.1 傅里葉轉換紅外光譜分析
3.3.2 甲基化分析
3.3.3 核磁共振光譜(NMR)分析
3.4 小結與討論
第四章 胞外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4.1 材料、試劑及儀器
4.1.1 實驗材料
4.1.2 實驗試劑
4.1.3 實驗儀器
4.2 實驗方法
4.2.1 巨噬細胞細胞毒性試驗
4.2.2 巨噬細胞吞噬活性試驗
4.2.3 巨噬細胞一氧化氮(NO)釋放及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達水平檢測
4.2.4 胞外多糖對巨噬細胞炎性因子m RNA表達水平的影響
4.2.5 胞外多糖對腸道益生菌的影響
4.3 實驗結果與分析
4.3.1 細胞毒性分析
4.3.2 吞噬活性分析
4.3.3 NO釋放及一氧化氮合酶(i NOS)m RNA表達水平分析
4.3.4 炎性因子m RNA表達水平分析
4.3.5 胞外多糖對腸道益生菌的影響
4.4 小結與討論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5.1 主要結論
5.2 展望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本文編號:388437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scyylw/3884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