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矮稈突變體的矮化效應及主要性狀配合力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25 06:22
矮稈資源是作物矮化育種的重要物質(zhì)基礎。發(fā)掘新的玉米矮稈材料并研究其遺傳特性,對玉米育種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本研究以5個玉米矮稈突變體及其對應的野生型為試驗材料,比較矮稈突變體與野生型的自身性狀差異;以9個玉米骨干系為測驗種,采用9×10不完全雙列雜交設計,研究5個矮稈突變體的矮化效應、主要性狀的配合力效應和雜種優(yōu)勢表現(xiàn),以期明確其應用潛力。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與相應野生型相比,K123d、K125d、R08d、K15d和K78d株高分別降低43.34%、44.63%、50.46%、40.94%和 42.67%,穗位高分別降低 45.29%、49.82%、50.31%、71.26%和 75.58%,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K123d、K125d、R08d 和 K15d 等4個突變體葉片均極顯著縮短,葉向值顯著或極顯著增加,株型緊湊,但單株產(chǎn)量和部分產(chǎn)量組成性狀極顯著降低;K78d葉夾角和葉長顯著或極顯著降低,但葉向值無顯著差異,單株產(chǎn)量和行粒數(shù)等顯著或極顯著降低。2.主要性狀配合力聯(lián)合方差分析結果,矮稈突變體與對應野生型株高和單株產(chǎn)量等12個性狀中,絕大多數(shù)性狀一般配合力(GCA)和特...
【文章來源】: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4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文獻綜述
1.1 作物矮化育種概況
1.1.1 矮稈突變體及其應用
1.1.2 作物矮稈系的致矮力
1.2 配合力研究
1.3 雜種優(yōu)勢研究
1.4 遺傳力研究
1.5 研究目的意義及內(nèi)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供試材料
2.2 試驗設計
2.3 測定性狀與方法
2.4 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
2.4.1 矮稈突變體與對應野生型主要性狀差異比較
2.4.2 主要性狀配合力效應和遺傳參數(shù)估算
2.4.3 雜種優(yōu)勢分析
2.4.4 致矮力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矮稈突變體與相應野生型農(nóng)藝性狀差異
3.1.1 方差分析
3.1.2 突變體與野生型農(nóng)藝經(jīng)濟性狀差異
3.2 矮稈突變體主要性狀配合力和遺傳參數(shù)
3.2.1 配合力分析
3.2.2 玉米主要性狀的遺傳參數(shù)
3.3 產(chǎn)量雜種優(yōu)勢分析
3.4 不同矮稈突變體致矮力分析
3.4.1 方差分析
3.4.2 矮稈突變體的致矮力分析
4 結論與討論
4.1 矮稈突變體的特征特性
4.2 矮稈突變體的配合力和雜種優(yōu)勢表現(xiàn)
4.3 不同矮稈突變體的致矮力比較
4.4 玉米主要性狀的遺傳及選擇方案
4.5 不同矮稈突變體的應用潛力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一個玉米矮稈突變體K123d的遺傳鑒定[J]. 徐敏,石海春,余學杰,譚義川,柯永川,趙長云,柯永培.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17(01)
[2]6個新育玉米自交系配合力測定[J]. 袁克錄,李繼強,謝新學,吳城文,吳治強,王霞. 分子植物育種. 2016(01)
[3]一份新選玉米矮稈突變體的鑒定與遺傳分析[J]. 邱正高,楊華,袁亮,張亞勤,張采波,湯玲,榮廷昭,曹墨菊. 華北農(nóng)學報. 2015(06)
[4]不同β-胡蘿卜素含量的玉米自交系及其雜交組合農(nóng)藝性狀配合力分析[J]. 汪靜,李潤,曹墨菊. 農(nóng)業(yè)生物技術學報. 2015(06)
[5]17個玉米地方種質(zhì)選系的配合力分析[J]. 茍才明,余世權,黃寧,榮廷昭,張吉海,徐克成,李志龍. 華北農(nóng)學報. 2015(02)
[6]22個玉米自交系的主要農(nóng)藝性狀的配合力和遺傳參數(shù)分析[J]. 張亞勤,邱正高,袁亮,楊華,祁志云,湯玲,李淑君,張丕輝. 種子. 2014(08)
[7]18個玉米自交系氮效率相關性狀的配合力分析[J]. 崔超,高聚林,于曉芳,蘇治軍,王志剛,孫繼穎,胡樹平,王海燕,高英波,高鑫. 作物學報. 2014(05)
[8]小麥矮稈基因Rht-B1b、Rht-D1b、Rht8的檢測及其對株高的影響[J]. 林旭群,李韻芳,魯璐,張春艷,廖金花,李莉蓉,吳瑜. 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 2014(01)
[9]玉米分蘗和多穗性的配合力與遺傳分析[J]. 石海春,柯永培,傅體華,余學杰,周國昌. 核農(nóng)學報. 2013(10)
[10]4個非-Reid類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狀配合力分析研究[J]. 張永科,郗洛延,樊瑞彬,王建平,譚宜國,任喜龍,王立祥,廖允成,梁德俊. 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13(01)
碩士論文
[1]玉米矮稈突變體K125d的遺傳及其對外源GA3的敏感性研究[D]. 陳立.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 2016
[2]兩個熱帶玉米群體的基因效應分析及育種潛力研究[D]. 李高科.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517580
【文章來源】: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4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文獻綜述
1.1 作物矮化育種概況
1.1.1 矮稈突變體及其應用
1.1.2 作物矮稈系的致矮力
1.2 配合力研究
1.3 雜種優(yōu)勢研究
1.4 遺傳力研究
1.5 研究目的意義及內(nèi)容
2 材料和方法
2.1 供試材料
2.2 試驗設計
2.3 測定性狀與方法
2.4 數(shù)據(jù)分析方法
2.4.1 矮稈突變體與對應野生型主要性狀差異比較
2.4.2 主要性狀配合力效應和遺傳參數(shù)估算
2.4.3 雜種優(yōu)勢分析
2.4.4 致矮力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矮稈突變體與相應野生型農(nóng)藝性狀差異
3.1.1 方差分析
3.1.2 突變體與野生型農(nóng)藝經(jīng)濟性狀差異
3.2 矮稈突變體主要性狀配合力和遺傳參數(shù)
3.2.1 配合力分析
3.2.2 玉米主要性狀的遺傳參數(shù)
3.3 產(chǎn)量雜種優(yōu)勢分析
3.4 不同矮稈突變體致矮力分析
3.4.1 方差分析
3.4.2 矮稈突變體的致矮力分析
4 結論與討論
4.1 矮稈突變體的特征特性
4.2 矮稈突變體的配合力和雜種優(yōu)勢表現(xiàn)
4.3 不同矮稈突變體的致矮力比較
4.4 玉米主要性狀的遺傳及選擇方案
4.5 不同矮稈突變體的應用潛力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一個玉米矮稈突變體K123d的遺傳鑒定[J]. 徐敏,石海春,余學杰,譚義川,柯永川,趙長云,柯永培. 植物遺傳資源學報. 2017(01)
[2]6個新育玉米自交系配合力測定[J]. 袁克錄,李繼強,謝新學,吳城文,吳治強,王霞. 分子植物育種. 2016(01)
[3]一份新選玉米矮稈突變體的鑒定與遺傳分析[J]. 邱正高,楊華,袁亮,張亞勤,張采波,湯玲,榮廷昭,曹墨菊. 華北農(nóng)學報. 2015(06)
[4]不同β-胡蘿卜素含量的玉米自交系及其雜交組合農(nóng)藝性狀配合力分析[J]. 汪靜,李潤,曹墨菊. 農(nóng)業(yè)生物技術學報. 2015(06)
[5]17個玉米地方種質(zhì)選系的配合力分析[J]. 茍才明,余世權,黃寧,榮廷昭,張吉海,徐克成,李志龍. 華北農(nóng)學報. 2015(02)
[6]22個玉米自交系的主要農(nóng)藝性狀的配合力和遺傳參數(shù)分析[J]. 張亞勤,邱正高,袁亮,楊華,祁志云,湯玲,李淑君,張丕輝. 種子. 2014(08)
[7]18個玉米自交系氮效率相關性狀的配合力分析[J]. 崔超,高聚林,于曉芳,蘇治軍,王志剛,孫繼穎,胡樹平,王海燕,高英波,高鑫. 作物學報. 2014(05)
[8]小麥矮稈基因Rht-B1b、Rht-D1b、Rht8的檢測及其對株高的影響[J]. 林旭群,李韻芳,魯璐,張春艷,廖金花,李莉蓉,吳瑜. 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 2014(01)
[9]玉米分蘗和多穗性的配合力與遺傳分析[J]. 石海春,柯永培,傅體華,余學杰,周國昌. 核農(nóng)學報. 2013(10)
[10]4個非-Reid類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狀配合力分析研究[J]. 張永科,郗洛延,樊瑞彬,王建平,譚宜國,任喜龍,王立祥,廖允成,梁德俊. 甘肅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 2013(01)
碩士論文
[1]玉米矮稈突變體K125d的遺傳及其對外源GA3的敏感性研究[D]. 陳立.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 2016
[2]兩個熱帶玉米群體的基因效應分析及育種潛力研究[D]. 李高科.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51758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nzwlw/351758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