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藍型油菜顯性核不育純合兩型系D3AB的細胞學觀察與組學分析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S565.4
【圖文】:
1993)及其衍生系896AB(董振生等, 1998, 1999; 王武萍等, 1992),白菜中發(fā)現(xiàn)的ABl58、91-5A(張書芳等, 1990, 1994)等都屬于此種類型。圖1-1 雙基因互作顯性細胞核雄性不育“三系法”制種示意圖(劉川, 2014)Fig1-1 Genetic model of hybrid seed production for digenic male sterility using ‘threelines’method
錄組測序技術的流程(Wang et al., 2009)中,首先是提取樣本的總測 RNA 種類進行分離純化,然后將細胞中的所有轉錄產物文庫,將 cDNA 文庫中的 DNA 隨機剪切為小片段,進而片段化所需的長度(或反轉錄后片段化),然后在 cDNA 兩端加上接高通量測序儀進行雙末端測序,直到獲得測序平臺所需的序列,對(有參考基因組)或從頭組裝(無參考基因組)形成全基因組范圍程中所用到的雙末端測序是目前各平臺廣泛采用的一種策略,該 DNA 或 cDNA 打斷為一定長度的片斷后從兩端進行測序,這樣獲得距離已知的兩條序列信息,同時相對于單端測序增加了物cal Coverage)(Ozsolak et al., 2011; Maher et al., 2009),因此顯著增的能力。在轉錄組測序中,雙末端測序使信號可以更好地與轉錄如,可以更好地區(qū)別不同剪切方式(Au et al., 2010),鑒定由染色合基因(Maher et al., 2009; Edgren et al., 2011)等。具體測序流程如
圖 2-1 兩型系 D3A和 D3B花發(fā)育的形態(tài)分析Fig. 2-1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flower development in D3A and D3B: D3A花蕾; B: D3B 花蕾; C: D3A剝去花瓣的花蕾;D: D3B 剝去花瓣的花蕾; E: D3A花; F: D3B 花 1 mm: buds of D3A; B: buds of D3B; C: buds without petals of D3A; D: buds without petals of D3B; E: flow; F: flowers of D3B. Bar = 1 mm 純合兩型系 D3A 和 D3B 雄蕊掃描電鏡觀察掃描電鏡觀察甘藍型油菜顯性純合兩型系 D3A 和 D3B 不同發(fā)育時期的,D3A 花藥的早期基部開始出現(xiàn)皺縮,表皮細胞排列緊密,D3B 的花育(圖 2-2A, D)。隨著花蕾的不斷伸長生長,D3A 的花粉囊壁表皮細縮,花粉囊出現(xiàn)塌陷,花藥縱徑無明顯變化,而 D3B 的花粉囊壁表皮現(xiàn)正常,花粉囊持續(xù)變大,花藥縱徑也明顯伸長(圖 2-2B, E)。直到開放,整個發(fā)育過程中不育材料 D3A 的花粉囊逐漸干癟萎縮,花藥縱明顯變化,花粉囊繼續(xù)萎蔫塌陷,藥室不能正常開裂釋放花粉;可育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海嬌;張德強;;植物基因組拷貝數(shù)變異研究現(xiàn)狀[J];分子植物育種;2015年08期
2 陳勇;柳亦松;曾建國;;植物基因組測序的研究進展[J];生命科學研究;2014年01期
3 楊莉芳;刁現(xiàn)民;;植物細胞核雄性不育基因研究進展[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3年06期
4 劉紅亮;鄭麗明;劉青青;權富生;張涌;;非模式生物轉錄組研究[J];遺傳;2013年08期
5 張春蘭;秦孜娟;王桂芝;紀志賓;王建民;;轉錄組與RNA-Seq技術[J];生物技術通報;2012年12期
6 岳桂東;高強;羅龍海;王軍一;許姣卉;尹燁;;高通量測序技術在動植物研究領域中的應用[J];中國科學:生命科學;2012年02期
7 伍林濤;杜才富;周凌;張敏琴;曾章麗;陳琨;韓宏仕;;油菜顯性核不育系統(tǒng)的研究與利用[J];生物技術世界;2012年02期
8 祁云霞;劉永斌;榮威恒;;轉錄組研究新技術:RNA-Seq及其應用[J];遺傳;2011年11期
9 井趙斌;魏琳;俞靚;程積民;;轉錄組測序及其在牧草基因資源發(fā)掘中的應用前景[J];草業(yè)科學;2011年07期
10 吳瓊;孫超;陳士林;羅紅梅;李瀅;孫永珍;牛云云;;轉錄組學在藥用植物研究中的應用[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10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曾芳琴;油菜S45AB隱性核不育分子機理與應用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洪登峰;甘藍型油菜顯性細胞核雄性不育基因Ms/Mf的定位[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王蒙召;基因組重測序基礎上的早實枳與普通枳部分差異基因比較分析[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6年
2 徐明月;甘藍型油菜發(fā)芽期耐漬相關基因的篩選[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4年
3 劉川;甘藍型油菜隱性純合兩型系的形態(tài)學及轉錄組學分析[D];西南大學;2014年
4 夏秀云;甘藍型油菜雄性不育相關基因BnATA20功能驗證[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1年
5 韓雪;甘藍型油菜顯性細胞核雄性不育系雌性不孕的細胞學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6 李勇;甘藍型油菜顯性核不育雄配子發(fā)育相關基因Bnrad23的克隆及初步分析[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8年
7 王道杰;油菜單顯性核不育基因的分子標記及其輔助選擇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7727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nzwlw/2772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