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玉米品種籽粒直收適應性評價及脫水調控效應研究
【圖文】:
圖 3-1 籽粒含水量與籽粒破碎率的關系Fig.3-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water content and grain breaking rate3.1.4 雜質率與籽粒含水率的關系雜質率是評價玉米機械收獲質量并影響玉米收購儲存的重要指標。國家收獲標準定機收雜質率需滿足≤3%的條件。相關收儲企業(yè)雖沒有制定該指標具體的行業(yè)標準,也要根據樣品抽樣結果扣除雜質成分。通過 30 個品種的 90 組樣本分析可知(圖 3-2籽粒含水量與機械收獲籽粒雜質率呈顯著負相關,(r=0.2337*,n=90),擬合的回歸為 y=-0.0816x+3.1609,擬合達到顯著水平。即機收時雜質率有隨著籽粒含水量增大而降低的趨勢。分析這可能與寒地收獲期特殊的氣候條件以及品種特性有關。在本次試調查范圍內,雜質率均滿足≤3%(GBT-21961—2008)國家標準要求。
圖 3-2 籽粒含水量與雜質率的關系Fig.3-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in water content and impurity rate3.1.5 最佳玉米籽粒直收籽粒含水率范圍玉米籽粒機械收獲最佳時期應是破碎率、雜質率和田間產量損失率 3 項指標均較時候。由于籽粒含水率與破碎率、雜質率和落穗損失都具有顯著或極顯著的關系且產失與落穗損失呈極顯著正相關即落穗損失占主導。所以建立籽粒含水率與這三項機收之間的方程:y破碎率=0.2688x-1.9794,y雜質率=-0.0816x+3.1609,y落穗損失=0.5618x-10.705以實現(xiàn)在不同籽粒含水率的情況下對機械收獲籽粒破碎率、雜質率、落穗損失的預測于本次試驗樣本含水率范圍在 22%—35%之間,,表 3-3 給出了籽粒含水率在 22%—3估測的機械收獲籽粒破碎率、雜質率、落穗損失的估測結果。國家標準(GBT-21961—2008)“玉米收獲機械技術條件”中規(guī)定了玉米機械粒收損失率≤5%,收獲籽粒的含雜率在≤3%。由表 3-3 可見,在籽粒含水率 22%~35%之間
【學位授予單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S51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平宇;玉米新品種資源孿生玉米[J];中國種業(yè);2000年03期
2 楊引福;嫩玉米早上市玉米芯育苗好[J];北京農業(yè);2000年04期
3 唐勁馳,曹敏建,佟占昌;不同品種玉米與小麥間套作的比較試驗[J];雜糧作物;2000年04期
4 朱浩軍;對平涼地區(qū)玉米品種更新?lián)Q代及布局的建議[J];甘肅農業(yè)科技;2000年10期
5 袁伯英;鄭單14是個好玉米品種[J];河北農業(yè);2000年03期
6 劉忠海,張忠軍,姜玉國;選購玉米品種應遵循的原則[J];吉林農業(yè);2000年02期
7 ;甜脆玉米品種簡介[J];農村實用技術;2000年03期
8 胡遠富,李世貴,馮存貴;玉米不同品種子粒脫水速度測定[J];現(xiàn)代化農業(yè);2000年02期
9 郭自偉;墨西哥青割玉米的栽培[J];現(xiàn)代農業(yè);2000年03期
10 ;水玉米問題有望解決[J];現(xiàn)代農業(yè);200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宋鵬飛;王甜甜;毛培;羅梅浩;;不同玉米品種丁布含量及其與抗螟性的關系[A];華中昆蟲研究(第八卷)[C];2012年
2 劉祖蔭;;發(fā)展玉米的加工利用技術提高玉米的綜合經濟效益[A];食品論文匯編[C];1985年
3 王春虎;陳士林;董娜;蔣愛鳳;;豫北平原不同施氮量對玉米產量和品質的影響研究[A];中國農作制度研究進展2008[C];2008年
4 王宇翔;;玉米后期倒伏的易損性分析[A];天氣、氣候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河南省氣象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唐紅艷;;玉米品種精細化布局氣象服務技術[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1氣象與現(xiàn)代農業(yè)[C];2011年
6 劉治先;;我國優(yōu)質專用玉米的發(fā)展策略[A];2003年全國作物遺傳育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劉治先;;優(yōu)質專用玉米的發(fā)展策略[A];’2003中國作物學會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8 孫世賢;;種植業(yè)結構調整中的玉米生產問題[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協(xié)二○○三年學術年會農林水論文精選[C];2003年
9 劉翔;許志剛;;玉米品種對玉米細菌性枯萎病的抗性研究[A];外來有害生物檢疫及防除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5年
10 李魯華;柳延濤;呂新;朱江;;綠洲玉米生態(tài)適應性的研究[A];中國科協(xié)2005年學術年會“新疆現(xiàn)代農業(yè)論壇”論文專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吉林食品行業(yè)管理辦公室調研組;吉林玉米大省做大玉米文章[N];中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報;2001年
2 記者 孔非;中國國際玉米產業(yè)博覽會九月在長舉行[N];長春日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秦洪湖 通訊員 趙中文 肖 松;為了金色玉米香飄世界[N];中國國門時報;2006年
4 本報記者 石巖;玉米品種多 購買早籌劃[N];河南科技報;2006年
5 楊婷;國家3億補貼玉米良種玉米價格將上揚[N];中國經濟時報;2007年
6 孟寶林;玉米行情看好 今年莊稼咋種[N];牡丹江日報;2006年
7 吳守祥;玉米行情火爆的背后[N];期貨日報;2006年
8 吉林糧食集團副總經理 姜建華;玉米價格穩(wěn)中走高[N];期貨日報;2006年
9 李茜;玉米投資正當紅[N];上海金融報;2008年
10 才春林;筍玉米因專用而身貴[N];農民日報;2003年
本文編號:269819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nzwlw/2698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