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村遺址黏土礦物組成特征及古氣候演變
發(fā)布時間:2022-02-09 03:57
在仰韶村遺址內分別選取受到古人類活動干擾的土壤剖面(簡稱文化剖面)和未受到古人類活動干擾的土壤剖面(簡稱自然剖面),通過兩剖面的黏土礦物類型以及測年數(shù)據(jù),還原該遺址全新世以來的氣候變化,并對古人類活動內容進行了推測。根據(jù)自然剖面的黏土礦物類型判斷,該遺址10~6.9 ka B. P.增溫增濕至穩(wěn)定,6.9~5.6 ka B. P.氣候出現(xiàn)波動,總體向干旱轉折,5.6~4 ka B. P.氣候變?yōu)楦衫?4 ka B. P.之后氣候進一步變干冷。通過比較,受古人類活動干擾,黏土礦物類型變得簡單,并在某一文化時期出現(xiàn)高嶺石,推測古人類用黏粒含量高的土壤進行地面鋪設,便于塑性和硬化以作為居住地面。
【文章來源】:土壤通報. 2019,50(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7 頁
【部分圖文】:
文化層2黏土礦物定向圖譜
仰韶村遺址位于河南省澠池縣城北7.5 km仰韶村南的臺地上。遺址長約900 m,寬約300 m,面積近30萬m2。仰韶村是仰韶文化的命名地,仰韶文化作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于1921年被瑞典科學家安特生等發(fā)現(xiàn)得名。兩研究剖面均位于仰韶村遺址內。自然剖面位于仰韶村安特生路東面低丘緩坡中,剖面海拔621 m,坡度5°~8°,出露厚度大于4 m,從剖面的沉積特征可將整個剖面從上到下劃分為:表土層(0~40 cm)、黃土層(40~220 cm)、過渡層(220~300 cm)、古土壤層(300~400 cm)。整個剖面沉積連續(xù),黃土-古土壤層次清晰,較完整清晰地記錄了仰韶文化時期古氣候變化信息(圖1)。文化剖面位于仰韶村進村路西面的低丘緩坡中,剖面海拔633 m,坡度5°~8°,出露厚度大于4 m,從剖面的土質土色特征可將整個剖面從上到下劃分為:表土層(0~20 cm)、文化層1(20~70 cm)灰燼層(70~100 cm)、文化層2(100~150 cm)、文化層3(150~220 cm)、古土壤層(220~400 cm)。整個剖面層次清晰,較完整清晰地記錄了仰韶文化至中原龍山文化時期古人類活動信息(圖2)。
文化剖面位于仰韶村進村路西面的低丘緩坡中,剖面海拔633 m,坡度5°~8°,出露厚度大于4 m,從剖面的土質土色特征可將整個剖面從上到下劃分為:表土層(0~20 cm)、文化層1(20~70 cm)灰燼層(70~100 cm)、文化層2(100~150 cm)、文化層3(150~220 cm)、古土壤層(220~400 cm)。整個剖面層次清晰,較完整清晰地記錄了仰韶文化至中原龍山文化時期古人類活動信息(圖2)。1.2 樣品采集與分析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河南仰韶村文化遺址的土壤指示特征研究[J]. 查理思,吳克寧,梁思源,魏洪斌,李晨曦. 土壤學報. 2017(01)
[2]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空間擴張及其影響因素[J]. 董廣輝,劉峰文,楊誼時,王琳,陳發(fā)虎. 自然雜志. 2016(04)
[3]廣西百色盆地更新世沉積物中粘土礦物特征及其古氣候指示意義[J]. 程峰,洪漢烈,顧延生,殷科,章文莉,葉菡,曹素巧. 第四紀研究. 2014(03)
[4]鄖縣前坊村剖面黃土—古土壤序列風化成壤及古氣候研究[J]. 趙艷雷,龐獎勵,黃春長,查小春,喬晶. 沉積學報. 2014(05)
[5]河南新密溱水流域全新世人類文化演化的環(huán)境背景研究[J]. 許俊杰,莫多聞,王輝,周昆叔. 第四紀研究. 2013 (05)
[6]渭河流域東部全新世環(huán)境演變與古文化發(fā)展的關系研究[J]. 賈耀鋒,龐獎勵,黃春長,毛龍江,史新民. 干旱區(qū)地理. 2012(02)
[7]末次間冰期以來臨夏地區(qū)氣候變化的黏土礦物學及地球化學記錄[J]. 殷科,洪漢烈,高文鵬,梁國軍,王朝文,張克信,宋鄂平. 土壤學報. 2012(02)
[8]內蒙古二連盆地西南部第四紀沉積物中粘土礦物特征與古氣候指示意義[J]. 張磊,何付兵,蔡向民,周志廣,徐吉祥,程新彬. 第四紀研究. 2011 (05)
[9]粘土礦物在氣候環(huán)境變化研究中的應用進展[J]. 孫慶峰,陳發(fā)虎,Christophe Colin,張家武. 礦物學報. 2011(01)
[10]黃河中游澠池盆地湖泊沉積記錄的古氣候變化及其意義[J]. 郭志永,翟秋敏,沈娟. 第四紀研究. 2011 (01)
本文編號:3616329
【文章來源】:土壤通報. 2019,50(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7 頁
【部分圖文】:
文化層2黏土礦物定向圖譜
仰韶村遺址位于河南省澠池縣城北7.5 km仰韶村南的臺地上。遺址長約900 m,寬約300 m,面積近30萬m2。仰韶村是仰韶文化的命名地,仰韶文化作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于1921年被瑞典科學家安特生等發(fā)現(xiàn)得名。兩研究剖面均位于仰韶村遺址內。自然剖面位于仰韶村安特生路東面低丘緩坡中,剖面海拔621 m,坡度5°~8°,出露厚度大于4 m,從剖面的沉積特征可將整個剖面從上到下劃分為:表土層(0~40 cm)、黃土層(40~220 cm)、過渡層(220~300 cm)、古土壤層(300~400 cm)。整個剖面沉積連續(xù),黃土-古土壤層次清晰,較完整清晰地記錄了仰韶文化時期古氣候變化信息(圖1)。文化剖面位于仰韶村進村路西面的低丘緩坡中,剖面海拔633 m,坡度5°~8°,出露厚度大于4 m,從剖面的土質土色特征可將整個剖面從上到下劃分為:表土層(0~20 cm)、文化層1(20~70 cm)灰燼層(70~100 cm)、文化層2(100~150 cm)、文化層3(150~220 cm)、古土壤層(220~400 cm)。整個剖面層次清晰,較完整清晰地記錄了仰韶文化至中原龍山文化時期古人類活動信息(圖2)。
文化剖面位于仰韶村進村路西面的低丘緩坡中,剖面海拔633 m,坡度5°~8°,出露厚度大于4 m,從剖面的土質土色特征可將整個剖面從上到下劃分為:表土層(0~20 cm)、文化層1(20~70 cm)灰燼層(70~100 cm)、文化層2(100~150 cm)、文化層3(150~220 cm)、古土壤層(220~400 cm)。整個剖面層次清晰,較完整清晰地記錄了仰韶文化至中原龍山文化時期古人類活動信息(圖2)。1.2 樣品采集與分析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河南仰韶村文化遺址的土壤指示特征研究[J]. 查理思,吳克寧,梁思源,魏洪斌,李晨曦. 土壤學報. 2017(01)
[2]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空間擴張及其影響因素[J]. 董廣輝,劉峰文,楊誼時,王琳,陳發(fā)虎. 自然雜志. 2016(04)
[3]廣西百色盆地更新世沉積物中粘土礦物特征及其古氣候指示意義[J]. 程峰,洪漢烈,顧延生,殷科,章文莉,葉菡,曹素巧. 第四紀研究. 2014(03)
[4]鄖縣前坊村剖面黃土—古土壤序列風化成壤及古氣候研究[J]. 趙艷雷,龐獎勵,黃春長,查小春,喬晶. 沉積學報. 2014(05)
[5]河南新密溱水流域全新世人類文化演化的環(huán)境背景研究[J]. 許俊杰,莫多聞,王輝,周昆叔. 第四紀研究. 2013 (05)
[6]渭河流域東部全新世環(huán)境演變與古文化發(fā)展的關系研究[J]. 賈耀鋒,龐獎勵,黃春長,毛龍江,史新民. 干旱區(qū)地理. 2012(02)
[7]末次間冰期以來臨夏地區(qū)氣候變化的黏土礦物學及地球化學記錄[J]. 殷科,洪漢烈,高文鵬,梁國軍,王朝文,張克信,宋鄂平. 土壤學報. 2012(02)
[8]內蒙古二連盆地西南部第四紀沉積物中粘土礦物特征與古氣候指示意義[J]. 張磊,何付兵,蔡向民,周志廣,徐吉祥,程新彬. 第四紀研究. 2011 (05)
[9]粘土礦物在氣候環(huán)境變化研究中的應用進展[J]. 孫慶峰,陳發(fā)虎,Christophe Colin,張家武. 礦物學報. 2011(01)
[10]黃河中游澠池盆地湖泊沉積記錄的古氣候變化及其意義[J]. 郭志永,翟秋敏,沈娟. 第四紀研究. 2011 (01)
本文編號:361632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nyxlw/3616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