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烏縣耕地土壤全氮含量空間變異特征及其影響因素
發(fā)布時間:2021-08-25 08:31
以尋烏縣耕地質量與產能評價試點項目采集的耕地表層土壤(0~20 cm)數據為例,采用地統(tǒng)計分析和回歸分析等方法,對該區(qū)域耕地土壤全氮的空間變異特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和分析。統(tǒng)計結果表明,尋烏縣耕地表層(0~20 cm)土壤全氮含量在0.42 g kg-1~2.25 g kg-1之間,均值為1.21 g kg-1,變異系數為26.88%,處于中等程度的空間變異;從半方差分析的結果來看,塊金效應為62.50%,表明隨機性因素對研究區(qū)土壤全氮的影響程度要大于結構性因素;從空間分布來看,尋烏縣土壤全氮的分布總體上呈現出北低南高的趨勢,且大致呈條帶狀和塊狀分布,全氮含量較高的耕地分布較為零散,且面積不大,而含量較低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及北部部分地區(qū);貧w分析表明,成土母質對土壤全氮有著極顯著的影響(P<0.01),土壤類型、耕地利用方式對土壤全氮的影響均達到了顯著水平(P<0.05);地形因素對土壤全氮含量的獨立解釋能力最高,為7.3%,是影響尋烏縣耕地土壤全氮含量空間變異的主要因素。
【文章來源】:土壤通報. 2020,51(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8 頁
【部分圖文】:
土壤全氮含量頻率分布
半方差分析能夠很好地解釋土壤全氮空間分布的特征[23],是描述土壤空間變異效果的有效方法,在半方差分析擬合的結果中,有幾個關鍵性的參數:塊金值(Nugget)表示了隨機部分的空間異質性;基臺值(Sill)表明了土壤屬性的最大變異程度;塊金效應(塊金值與基臺值的比值)揭示了土壤屬性的空間自相關程度[24],如果比值小于25%,說明系統(tǒng)具有較強的空間相關性,如果比例在25%~75%之間,表示系統(tǒng)具有中等的空間相關性,若>75%說明系統(tǒng)空間相關性很弱[25];變程(Range)則可以反映土壤屬性空間自相關變異的尺度范圍;決定系數(R2)則表明了不同模型的擬合效果。采用GS+7.0軟件對尋烏縣土壤樣點全氮含量進行半方差分析,從模型擬合的結果看(表3與圖3),尋烏縣土壤全氮的理論最優(yōu)模型為指數模型,其決定系數R2為0.823,殘差為3.992×10-4g kg-1,模型擬合度高,塊金值C0為0.065,基臺值C0+C為0.104,塊金效應為62.50%,這表明研究區(qū)土壤全氮處于中等程度的空間變異,其變異受到隨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的共同影響,且隨機性因素的影響程度大于結構性因素,變程為54.8m,說明研究區(qū)土壤全氮空間自相關范圍較小。2.2.2 空間變異特征分析
成土母質是土壤形成過程中重要的物質基礎,與土體的機械結構組成、礦物與化學元素種類關系都十分密切,因而不同的母質形成的土壤全氮含量會有所差別。從研究區(qū)不同成土母質類型來看(表5),由酸性結晶巖類風化物發(fā)育而來的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均值為1.23 g kg-1,紫色巖類風化物發(fā)育而來的土壤全氮含量最低,為0.91 g kg-1。從變異系數來看,各母質所發(fā)育的土壤全氮變異系數處于25.89%~31.62%的范圍內,表現出中等水平的變異程度。2.3.2 地形因素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紫色土坡耕地耕層質量影響因素及其敏感性分析[J]. 史東梅,江娜,蔣光毅,楊軍,葉青,張健樂.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20(03)
[2]區(qū)縣域尺度土壤全氮的空間分布格局分析[J]. 李龍,秦富倉,姜麗娜,姚雪玲. 生態(tài)學報. 2020(05)
[3]福州不同農田土地利用類型土壤碳氮磷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特征[J]. 劉旭陽,陳曉旋,陳優(yōu)陽,金強,林少穎,王維奇. 水土保持學報. 2019(06)
[4]黃河上游高寒草地土壤全氮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 茍照君,李英年,劉峰貴,陳銳杰. 生態(tài)學雜志. 2019(09)
[5]虛擬變量回歸及其應用[J]. 戴金輝. 統(tǒng)計與決策. 2019(05)
[6]南方典型丘陵山區(qū)不同高程耕地土壤養(yǎng)分變化特征分析[J]. 林建平,鄧愛珍,趙小敏,江葉楓,韓逸,謝雨. 農業(yè)機械學報. 2019(05)
[7]太行山低山丘陵區(qū)人工林表層土壤有機碳和全氮分布特征[J]. 馮雪瑾,張志華,楊喜田,畢會濤,桑玉強,武應霞,石岳峰.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9(02)
[8]基于地區(qū)和土類的吉林省農田耕層土壤氮素時空變化特征[J]. 陳敏旺,王緣怡,陳健,王寅,高強,焉莉,馮國忠. 水土保持學報. 2018(02)
[9]近30年湟水流域土壤全氮時空變異及影響因素[J]. 代子俊,趙霞,李德成,劉峰,石平超,龐龍輝. 土壤學報. 2018(02)
[10]江西省耕地土壤碳氮比空間變異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 江葉楓,郭熙,孫凱,饒磊,李婕,王瀾珂,葉英聰,李偉峰. 環(huán)境科學. 2017(09)
本文編號:3361777
【文章來源】:土壤通報. 2020,51(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8 頁
【部分圖文】:
土壤全氮含量頻率分布
半方差分析能夠很好地解釋土壤全氮空間分布的特征[23],是描述土壤空間變異效果的有效方法,在半方差分析擬合的結果中,有幾個關鍵性的參數:塊金值(Nugget)表示了隨機部分的空間異質性;基臺值(Sill)表明了土壤屬性的最大變異程度;塊金效應(塊金值與基臺值的比值)揭示了土壤屬性的空間自相關程度[24],如果比值小于25%,說明系統(tǒng)具有較強的空間相關性,如果比例在25%~75%之間,表示系統(tǒng)具有中等的空間相關性,若>75%說明系統(tǒng)空間相關性很弱[25];變程(Range)則可以反映土壤屬性空間自相關變異的尺度范圍;決定系數(R2)則表明了不同模型的擬合效果。采用GS+7.0軟件對尋烏縣土壤樣點全氮含量進行半方差分析,從模型擬合的結果看(表3與圖3),尋烏縣土壤全氮的理論最優(yōu)模型為指數模型,其決定系數R2為0.823,殘差為3.992×10-4g kg-1,模型擬合度高,塊金值C0為0.065,基臺值C0+C為0.104,塊金效應為62.50%,這表明研究區(qū)土壤全氮處于中等程度的空間變異,其變異受到隨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的共同影響,且隨機性因素的影響程度大于結構性因素,變程為54.8m,說明研究區(qū)土壤全氮空間自相關范圍較小。2.2.2 空間變異特征分析
成土母質是土壤形成過程中重要的物質基礎,與土體的機械結構組成、礦物與化學元素種類關系都十分密切,因而不同的母質形成的土壤全氮含量會有所差別。從研究區(qū)不同成土母質類型來看(表5),由酸性結晶巖類風化物發(fā)育而來的土壤全氮含量最高,均值為1.23 g kg-1,紫色巖類風化物發(fā)育而來的土壤全氮含量最低,為0.91 g kg-1。從變異系數來看,各母質所發(fā)育的土壤全氮變異系數處于25.89%~31.62%的范圍內,表現出中等水平的變異程度。2.3.2 地形因素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紫色土坡耕地耕層質量影響因素及其敏感性分析[J]. 史東梅,江娜,蔣光毅,楊軍,葉青,張健樂.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20(03)
[2]區(qū)縣域尺度土壤全氮的空間分布格局分析[J]. 李龍,秦富倉,姜麗娜,姚雪玲. 生態(tài)學報. 2020(05)
[3]福州不同農田土地利用類型土壤碳氮磷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特征[J]. 劉旭陽,陳曉旋,陳優(yōu)陽,金強,林少穎,王維奇. 水土保持學報. 2019(06)
[4]黃河上游高寒草地土壤全氮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 茍照君,李英年,劉峰貴,陳銳杰. 生態(tài)學雜志. 2019(09)
[5]虛擬變量回歸及其應用[J]. 戴金輝. 統(tǒng)計與決策. 2019(05)
[6]南方典型丘陵山區(qū)不同高程耕地土壤養(yǎng)分變化特征分析[J]. 林建平,鄧愛珍,趙小敏,江葉楓,韓逸,謝雨. 農業(yè)機械學報. 2019(05)
[7]太行山低山丘陵區(qū)人工林表層土壤有機碳和全氮分布特征[J]. 馮雪瑾,張志華,楊喜田,畢會濤,桑玉強,武應霞,石岳峰.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9(02)
[8]基于地區(qū)和土類的吉林省農田耕層土壤氮素時空變化特征[J]. 陳敏旺,王緣怡,陳健,王寅,高強,焉莉,馮國忠. 水土保持學報. 2018(02)
[9]近30年湟水流域土壤全氮時空變異及影響因素[J]. 代子俊,趙霞,李德成,劉峰,石平超,龐龍輝. 土壤學報. 2018(02)
[10]江西省耕地土壤碳氮比空間變異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 江葉楓,郭熙,孫凱,饒磊,李婕,王瀾珂,葉英聰,李偉峰. 環(huán)境科學. 2017(09)
本文編號:336177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nyxlw/3361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