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連作棉田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及氮磷鉀含量的變化
發(fā)布時間:2021-08-17 04:42
依托棉花長期連作定位試驗,設置秸稈還田條件下棉花連作5、10、15、20年及無秸稈還田處理下連作5、10、20年處理,對比分析不同連作年限棉田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中養(yǎng)分的變化特征,對深入認識連作棉田土壤肥力演變及對合理施肥均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結果表明,無論是秸稈還田還是無秸稈還田土壤中有機碳和全氮在水穩(wěn)性團聚體總的分布規(guī)律是一致的,各個處理團聚體中的有機碳、全氮含量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1 mm,<0.053 mm,0.25≤粒徑≤1 mm,0.053≤粒徑<0.25 mm,且各個處理團聚體中有機碳、全氮含量隨著粒徑的不斷增大呈現(xiàn)先降低后增加的趨勢。在秸稈還田處理中,各個粒徑水穩(wěn)性團聚體中有機碳、全氮含量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無秸稈還田處理中,各個粒徑水穩(wěn)性團聚體中有機碳、全氮含量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土壤中全磷、全鉀含量較均勻地分布在各個粒徑的團聚體中,表明團聚體中全磷、全鉀含量受粒徑變化的影響較小。不同粒級水穩(wěn)性團聚體中的養(yǎng)分對土壤總體養(yǎng)分的貢獻率從高到低依次為0.25≤粒徑≤1 mm、粒徑<0.053 mm、0.053≤粒徑<0.25 mm...
【文章來源】:江蘇農業(yè)科學. 2019,47(19)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長期連作棉田土坡水稿性團聚體巾有機碳含t準棉田f攘六釋柞團窮位中奈?
性團聚體中全氮含量總體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粒徑>1mm、粒徑<0.053mm、0.25≤粒徑≤1mm,0.053≤粒徑<0.25mm。所有處理下團聚體全氮含量均隨著粒徑的逐漸增大呈現(xiàn)先降低后增加的趨勢。這一變化趨勢與團聚體中有機碳含量的變化趨勢一致。2.3長期連作棉田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中全磷的分布由圖3可以看出,秸稈還田處理團聚體中全磷含量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至連作30年時達到最大值。無秸稈還田處理團聚體中全磷含量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也呈現(xiàn)增長趨勢。各個粒徑團聚體中,秸稈還田處理全磷含量高于無秸稈還田處理。所有處理土壤中全磷含量較均勻地分布在各個粒徑的團聚體中,表明團聚體全磷含量受粒徑變化的影響較小。2.4長期連作棉田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中全鉀的分布由圖4可知,秸稈還田處理不同連作年限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中全鉀含量為18.9~23.2g/kg,無秸稈還田處理全鉀含量為18.1~21.6g/kg;所有處理各粒徑團聚體的全鉀含量分布比較均勻,表明土壤團聚體全鉀含量受粒徑變化的影響較小。在秸稈還田處理中,除粒徑>1mm團聚體外,各粒徑土壤團聚體的全鉀含量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總體呈現(xiàn)先降低后增加的趨勢。在無秸稈還田處理中,土壤團聚體的全鉀含量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呈現(xiàn)增加趨勢。與無秸稈還田處理相比,秸稈還田處理各個粒徑團聚體中全鉀含量較高,且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增長幅度不斷減小。秸稈還田處理大團聚體(粒徑≥0.25mm)中全鉀含量高于微團聚體(粒徑<0.25mm)中的含量,說明大團聚體對土壤全鉀的儲存及固定有著積極的作用。2.5長期連作棉田土壤團聚體養(yǎng)分對土壤養(yǎng)分的貢獻率將各個粒徑土壤團聚體含量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退耕植茶地土壤團聚體中有機磷組分分布特征[J]. 吳雯,鄭子成,李廷軒. 山地學報. 2017(04)
[2]稻田植茶后土壤團聚體水穩(wěn)性變化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 李欣雨,夏建國,田汶艷. 水土保持學報. 2017(04)
[3]施加秸稈與廢棄物對茉莉園土壤團聚體及碳氮磷含量的影響[J]. 朱秋麗,王純,嚴錦華,仝川,曾瑜,王維奇. 水土保持學報. 2017(04)
[4]秸稈還田與長期連作棉田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特征[J]. 曹晶晶,魏飛,馬芳霞,劉軍,黃金花,劉建國. 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 2017(01)
[5]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對農田土壤團聚體組成及其碳、氮分布的影響[J]. 程乙,任昊,劉鵬,董樹亭,張吉旺,趙斌,李耕,劉少坤.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6(11)
[6]棉花秸稈還田對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及氮磷鉀含量的影響[J]. 王雙磊,劉艷慧,宋憲亮,魏少濱,李金埔,聶軍軍,秦都林,孫學振.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6(12)
[7]恢復年限對裸露邊坡土壤團聚體顆粒和碳、氮、磷分布的影響[J]. 馮春曉,艾應偉,王克秀,郭雪姣,肖敬堯. 水土保持學報. 2015(05)
[8]氮素補充對高寒草甸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全氮分布的影響[J]. 劉曉東,尹國麗,武均,陳建綱,何振剛,師尚禮.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15(14)
[9]秸稈還田下長期連作棉田土壤有機碳活性組分的變化特征[J]. 黃金花,劉軍,楊志蘭,魏飛,郭成藏,景峰,劉建國.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5(03)
[10]不同施肥方式下灘涂圍墾農田土壤有機碳及團聚體有機碳的分布[J]. 候曉靜,楊勁松,王相平,金雯暉,姚榮江,余世鵬. 土壤學報. 2015(04)
本文編號:3347078
【文章來源】:江蘇農業(yè)科學. 2019,47(19)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長期連作棉田土坡水稿性團聚體巾有機碳含t準棉田f攘六釋柞團窮位中奈?
性團聚體中全氮含量總體由高到低的順序依次為粒徑>1mm、粒徑<0.053mm、0.25≤粒徑≤1mm,0.053≤粒徑<0.25mm。所有處理下團聚體全氮含量均隨著粒徑的逐漸增大呈現(xiàn)先降低后增加的趨勢。這一變化趨勢與團聚體中有機碳含量的變化趨勢一致。2.3長期連作棉田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中全磷的分布由圖3可以看出,秸稈還田處理團聚體中全磷含量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至連作30年時達到最大值。無秸稈還田處理團聚體中全磷含量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也呈現(xiàn)增長趨勢。各個粒徑團聚體中,秸稈還田處理全磷含量高于無秸稈還田處理。所有處理土壤中全磷含量較均勻地分布在各個粒徑的團聚體中,表明團聚體全磷含量受粒徑變化的影響較小。2.4長期連作棉田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中全鉀的分布由圖4可知,秸稈還田處理不同連作年限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中全鉀含量為18.9~23.2g/kg,無秸稈還田處理全鉀含量為18.1~21.6g/kg;所有處理各粒徑團聚體的全鉀含量分布比較均勻,表明土壤團聚體全鉀含量受粒徑變化的影響較小。在秸稈還田處理中,除粒徑>1mm團聚體外,各粒徑土壤團聚體的全鉀含量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總體呈現(xiàn)先降低后增加的趨勢。在無秸稈還田處理中,土壤團聚體的全鉀含量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呈現(xiàn)增加趨勢。與無秸稈還田處理相比,秸稈還田處理各個粒徑團聚體中全鉀含量較高,且隨著連作年限的增加,增長幅度不斷減小。秸稈還田處理大團聚體(粒徑≥0.25mm)中全鉀含量高于微團聚體(粒徑<0.25mm)中的含量,說明大團聚體對土壤全鉀的儲存及固定有著積極的作用。2.5長期連作棉田土壤團聚體養(yǎng)分對土壤養(yǎng)分的貢獻率將各個粒徑土壤團聚體含量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退耕植茶地土壤團聚體中有機磷組分分布特征[J]. 吳雯,鄭子成,李廷軒. 山地學報. 2017(04)
[2]稻田植茶后土壤團聚體水穩(wěn)性變化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 李欣雨,夏建國,田汶艷. 水土保持學報. 2017(04)
[3]施加秸稈與廢棄物對茉莉園土壤團聚體及碳氮磷含量的影響[J]. 朱秋麗,王純,嚴錦華,仝川,曾瑜,王維奇. 水土保持學報. 2017(04)
[4]秸稈還田與長期連作棉田土壤水穩(wěn)性團聚體特征[J]. 曹晶晶,魏飛,馬芳霞,劉軍,黃金花,劉建國. 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 2017(01)
[5]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對農田土壤團聚體組成及其碳、氮分布的影響[J]. 程乙,任昊,劉鵬,董樹亭,張吉旺,趙斌,李耕,劉少坤.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6(11)
[6]棉花秸稈還田對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及氮磷鉀含量的影響[J]. 王雙磊,劉艷慧,宋憲亮,魏少濱,李金埔,聶軍軍,秦都林,孫學振.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6(12)
[7]恢復年限對裸露邊坡土壤團聚體顆粒和碳、氮、磷分布的影響[J]. 馮春曉,艾應偉,王克秀,郭雪姣,肖敬堯. 水土保持學報. 2015(05)
[8]氮素補充對高寒草甸土壤團聚體有機碳、全氮分布的影響[J]. 劉曉東,尹國麗,武均,陳建綱,何振剛,師尚禮.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15(14)
[9]秸稈還田下長期連作棉田土壤有機碳活性組分的變化特征[J]. 黃金花,劉軍,楊志蘭,魏飛,郭成藏,景峰,劉建國.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5(03)
[10]不同施肥方式下灘涂圍墾農田土壤有機碳及團聚體有機碳的分布[J]. 候曉靜,楊勁松,王相平,金雯暉,姚榮江,余世鵬. 土壤學報. 2015(04)
本文編號:33470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nyxlw/3347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