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土橫壟地表微地形變化及其土壤侵蝕效應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S157.1
【圖文】:
橫壟玻面侵蝕的響應不敏感本文應用激光掃描儀,分別對降雨高程數(shù)據(jù)進行測定,并將拼接轉(zhuǎn)換后的數(shù)據(jù)導入ArcGIS平臺中進構(gòu)建,在此基礎上對微地形的地形因子進行分析逡逑與方法逡逑土壤逡逑土壤采自長江上游沱江水系花椒溝小支流的響水灘流域耕層土壤(0為遂寧組母質(zhì)發(fā)育而來的紅棕紫泥,pH為8.0,有機質(zhì)含量為8.25邋y粉粒和砂粒含量分別為22%,邋29%和49%,邋土壤質(zhì)地為粘壤土。土樣篩,按容重還原法每10邋cm分層填充在鋼制侵蝕槽內(nèi),規(guī)格為2.0邋,平均容重保持在1.2g/cm3左右。在實地調(diào)查的基礎上,按照當?shù)匚g槽內(nèi)布設橫坡壟作(RT),按水平方向上開溝起壟,壟高為15邋cm,壟寬為40邋cm,以直線坡面(CK)作為對照。逡逑
邐100逡逑2.1.3地形因子提取與分析逡逑由圖2-4可知,不同雨型條件下,橫壟坡面微坡度柵格統(tǒng)計數(shù)隨坡度的增加呈現(xiàn)逡逑出先降低后上升再下降的變化趨勢,且主要集中在0°?5°和30°邋 ̄35°這兩個區(qū)間范逡逑圍內(nèi)。直線坡面不同降雨條件微坡度主要集中在0°?5°和5°邋 ̄10°這兩個區(qū)間范圍內(nèi)。逡逑^邋35邋I邋RT邋(A)邐次邋35邋1邋RT邋(B)逡逑1邋30邋?邋口邋0mm邋口邋60mm邋□邋120mm邐_邋180mm邐言30邋■邋口0mm邋口60mm邋0120mm邐_邋180mm逡逑『丨邋lUdlkillMmilLl逡逑名々°々°聲4邐、??名々°名々°邋#邋忒逡逑微坡度分級邐微坡度分級逡逑Microslope邋classification邐Microslope邋classification逡逑|1001邋CK(A)邐,邋100邋]邋CK(B)逡逑1邋80邋.邋fl邋口0mm邋□邋60mm邋Ell20mm邋■邋180mm邐80邋■邐□邋0mm邋060mm邋□邋120mm邋回邋180mm逡逑|60.邋|邐f邋60-邋l逡逑l40-||邋L邐I邋40'l逡逑微坡度分級邐微坡度分級逡逑*邐Microslope邋classification邐Microslope邋classification逡逑圖2-4遞減(A)和遞增(B)降雨系列下微坡度分級分布逡逑Figure邋2-4邋Distribution邋of邋microslope邋classification邋under邋decreased邋rainfall邋series邋(A)邋and邋increas
由圖2-5可知,不同雨型條件下,橫壟坡面微坡向主要分布在北坡和南坡。在遞逡逑增降雨條件下,它們分別占試驗小區(qū)柵格總數(shù)的33.52%和35.52%,而在遞減降雨條逡逑件下則分別為39.02%和31.23%。邐’逡逑對于直線坡面,不同降雨條件下微坡向分布差異較大。在遞增降雨條件下,微坡逡逑向分布基本與雨前一致,而在遞減降雨條件下,雨前微坡向主要分布在南坡和西南坡,逡逑隨著累積降雨量的增加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卞鴻雁;龐獎勵;任志遠;趙艷雷;毛沛妮;鄭樹偉;;黃土高原南部土地利用/覆被變化的土壤侵蝕效應[J];水土保持通報;2013年02期
2 劉益民;;新農(nóng)小流域植被恢復的土壤侵蝕效應評估[J];地下水;2018年01期
3 甘枝茂,岳大鵬,查小春,甘銳;陜北黃土丘陵區(qū)鄉(xiāng)村聚落發(fā)展的土壤侵蝕效應[J];水土保持學報;2005年06期
4 胡文帙;王世杰;羅維均;劉秀明;白曉永;;喀斯特峰叢洼地土地利用演變及其土壤侵蝕效應[J];生態(tài)學雜志;2012年04期
5 盧花;我校200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和經(jīng)費取得新的突破[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4期
6 黃啟芬;;貴州喀斯特山區(qū)土地利用格局變化及土壤侵蝕效應——以大方縣為例[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年02期
7 趙梅;;水土保持措施及其治理效應分析——基于減少徑流與土壤侵蝕效益的評估分析[J];中國農(nóng)業(yè)信息;2013年03期
8 樊哲文;黃靈光;錢海燕;方豫;;鄱陽湖流域土地利用變化的土壤侵蝕效應[J];資源科學;2009年10期
9 羅紅;馬友鑫;吳家福;劉文俊;李紅梅;吳建普;;黔西北喀斯特區(qū)域土地利用/覆蓋變化對土壤侵蝕的影響[J];水土保持通報;2012年04期
10 唐睿;王曉紅;舒天竹;趙斯琦;;喀斯特山區(qū)土壤侵蝕垂直景觀格局分析[J];山地農(nóng)業(yè)生物學報;201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樊哲文;周學林;黃靈光;錢海燕;;東江源區(qū)土地利用變化與土壤侵蝕效應的研究[A];第十七屆中國遙感大會摘要集[C];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羅鍵;紫色土橫壟地表微地形變化及其土壤侵蝕效應研究[D];四川農(nóng)業(yè)大學;2017年
2 任柯蒙;黃土丘陵區(qū)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組合的土壤侵蝕效應模擬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8年
3 李超;黃土丘陵溝壑區(qū)坡面覆被格局的土壤侵蝕效應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8年
4 趙文啟;流域植被變化的土壤侵蝕效應研究[D];西華師范大學;2017年
5 鄧國徽;近20年巢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及其土壤侵蝕效應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27607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nyxlw/2760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