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機培肥是稻麥輪作體系作物增產的主要措施,也是農田可持續(xù)利用的重要保證。團聚體作為土壤最基本的結構單元,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也是土壤碳氮轉化的主要場所。理解有機培肥下土壤團聚體碳氮轉化特征是科學施肥的基礎。本論文以稻麥輪作體系有機培肥長期定位試驗為基礎,利用交叉極化-魔角旋轉固態(tài)~(13)C核磁共振技術(CP/MAS ~(13)C-NMR)、磷脂脂肪酸分析(PLFA)、定量PCR(qPCR)、末端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T-RFLP)、454高通量測序等現(xiàn)代分子生態(tài)學技術,研究不同粒徑團聚體碳氮分布、腐殖質結構特征、與碳氮轉化相關的胞外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結構分異特征、參與土壤氨氧化及纖維素分解過程的功能微生物多樣性,從而闡明長期施肥下稻麥輪作體系土壤團聚體碳氮轉化特征。論文取得的主要進展如下:(1)長期施肥下土壤團聚體碳氮分布。土壤團聚體可分為大團聚體(2000μm)、粗砂(2000-200μm)、細砂(200-63μm)、粉粒(63-2μm)和粘粒(2-0.1μm)5個粒徑。長期施肥影響了黃棕壤性水稻土土壤團聚體組成,麥季土壤以粉粒和大團聚體為主,稻季以粗砂和粉粒為主,細砂含量在兩季均最低。與單施化肥相比,有機無機肥料配施顯著降低了兩季大團聚體的比例,提高了粗砂粒徑的比例,改善了土壤結構。團聚體效應對土壤碳氮分布影響顯著,其中細砂粒徑的有機碳、全氮含量及碳氮比顯著高于其他粒徑,此外,土壤有機碳和碳氮比均呈大粒徑團聚體(63μm)大于粉粘粒(63-0.1μm)的規(guī)律;麥季全氮在粗砂中較高,稻季則在粘粒中含量較高。施用有機肥普遍顯著提高了兩季耕層和各團聚體土壤有機碳、全氮含量,降低了土壤碳氮比。(2)長期施肥下土壤團聚體酶活性變化。土壤胞外酶活性隨團聚體粒徑、施肥措施變化顯著,且與土壤有機碳、全氮、碳氮比顯著相關。十種胞外酶磷酸酯酶、硫酸酯酶、β-葡萄糖苷酶、β-纖維二糖苷酶、乙酰氨基葡糖苷酶、β-木糖苷酶、α-葡萄糖苷酶、亮氨酸氨基肽酶、酚氧化酶和過氧化物酶中,除磷酸酯酶和硫酸酯酶外,其余胞外酶均在細砂土壤中活性最高。此外,除麥季粗砂磷酸酯酶、硫酸酯酶、乙酰氨基葡糖苷酶、β-木糖苷酶和稻季硫酸酯酶、α-葡萄糖苷酶、乙酰氨基葡糖苷酶外,有機無機配施較單施化肥處理顯著提高了其余土壤團聚體各胞外酶活性。(3)長期施肥下土壤團聚體微生物群落結構特征。施肥效應和粒徑效應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影響顯著,兩季磷脂脂肪酸總量均呈現(xiàn)大粒徑團聚體(63μm)大于粉粘粒的規(guī)律(63-0.1μm),以粉粒中最低;施用有機肥提高了兩季耕層及各土壤團聚體的磷脂脂肪酸總量。麥季200μm粒徑土壤具有較低的革蘭氏陽性菌:陰性菌和較高的真菌:細菌比值。研究發(fā)現(xiàn),影響麥季土壤團聚體微生物群落結構的重要因子是全氮、碳氮比、磷酸酯酶、硫酸酯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β-木糖苷酶活性,而稻季是有機碳、全氮、土壤碳氮比、α-葡萄糖苷酶、硫酸酯酶、β-葡萄糖苷酶、β-纖維二糖苷酶和酚氧化酶活性。(4)長期施肥下土壤團聚體氨氧化微生物分異特征。團聚體粒徑和施肥措施對土壤硝化潛勢和氨氧化微生物群落影響顯著,土壤碳氮含量及其轉化相關的酶活性對其群落結構的變異解釋達40%。與不施肥相比,有機無機配施處理顯著提高了耕層土壤及各粒徑團聚體的硝化潛勢,其氨氧化細菌豐度顯著高于單施化肥處理。稻季土壤的氨氧化微生物數量高于麥季,施肥處理降低了土壤氨氧化古菌:氨氧化細菌比值,且以粘粒中最高。盡管氨氧化古菌數量高出氨氧化細菌數倍,氨氧化細菌群落結構對施肥及團聚體粒徑的響應更為敏感。高通量測序結果顯示氨氧化古菌主導類群大多歸屬于奇古菌I.1b類群(Thaumarchaeota Group I.1b),氨氧化細菌的主導類群大多歸屬于亞硝化螺菌屬(Nitrosospira Cluster 3a)。(5)長期施肥下土壤團聚體纖維素分解酶基因多樣性。參與纖維素轉化的真菌糖苷水解酶cbhI基因和細菌糖苷水解酶GH48基因豐度隨團聚體粒徑和施肥處理變異顯著,于細砂中最高,粘粒中最低,且在有機肥的施用下普遍增加。對纖維素分解標記基因豐度與土壤腐殖質結構進行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纖維素分解基因在腐殖化程度較低的粒徑中(63μm)較為豐富,這些組分的土壤胡敏酸芳香度高、脂化度低、烷基碳:氧烷基碳比值相對較低,而在腐殖化程度較高的粒徑(63-0.1μm)中纖維素分解基因豐度較低?傊,有機無機配施顯著降低了2000μm團聚體的比例,提高了2000-200μm團聚體比例,大粒徑團聚體(63μm)的碳氮含量、碳氮水解酶活性、磷脂脂肪酸總量、氨氧化細菌豐度以及纖維素分解相關基因豐度普遍高于小粒徑團聚體(63-0.1μm),有機培肥處理各粒徑以上指標普遍高于單施化肥,顯示其促進了土壤團聚體碳氮轉化,有利于土壤肥力提升。
【圖文】:
2.2.2 長期施肥下不同粒徑團聚體碳氮分布團聚體粒徑和施肥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對兩季土壤SOC、全N、C:N產生了顯著的影響(表2.2)。圖2.1和圖2.2分別顯示了麥季和稻季土壤不同粒徑團聚體碳氮分布特點,結果表明兩季土壤中,細砂粒徑的SOC、全N含量及C:N比均顯著高于其他粒徑土壤(P < 0.05),除細砂外,兩季土壤SOC含量及C:N比均呈現(xiàn)大粒徑團聚體(>200 μm)大于粉粘粒(63-0.1 μm)的規(guī)律;麥季全N含量呈粗砂>粘粒>大團聚體>粉粒的規(guī)律,而稻季粘粒的全N含量高于粗砂粒徑,因此稻季粘粒的C:N比較麥季更低。施肥,尤其是施用有機肥對土壤肥力的提高達顯著水平。與CK相比,NPK處理提高了麥季耕層和除粉粒外各團聚體土壤SOC含量

2.2.2 長期施肥下不同粒徑團聚體碳氮分布團聚體粒徑和施肥兩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對兩季土壤SOC、全N、C:N產生了顯著的影響(表2.2)。圖2.1和圖2.2分別顯示了麥季和稻季土壤不同粒徑團聚體碳氮分布特點,結果表明兩季土壤中,細砂粒徑的SOC、全N含量及C:N比均顯著高于其他粒徑土壤(P < 0.05),除細砂外,兩季土壤SOC含量及C:N比均呈現(xiàn)大粒徑團聚體(>200 μm)大于粉粘粒(63-0.1 μm)的規(guī)律;麥季全N含量呈粗砂>粘粒>大團聚體>粉粒的規(guī)律,,而稻季粘粒的全N含量高于粗砂粒徑,因此稻季粘粒的C:N比較麥季更低。施肥,尤其是施用有機肥對土壤肥力的提高達顯著水平。與CK相比,NPK處理提高了麥季耕層和除粉粒外各團聚體土壤SOC含量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農業(yè)科學院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S152;S15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夏圍圍;賈仲君;;高通量測序和DGGE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技術評價[J];微生物學報;2014年12期
2 周義貴;郝凱婕;李賢偉;范川;陳櫟霖;王謝;王曉紅;;川西亞高山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對土壤微生物量碳動態(tài)特征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14年11期
3 劉震;徐明崗;段英華;張麗娟;張毅功;;長期不同施肥下黑土和紅壤團聚體氮庫分布特征[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3年06期
4 羅世瓊;楊宇虹;晉艷;袁玲;黃建國;;長期培肥對烤煙-小麥輪作紅壤各級團聚體氮及其酶活性的影響[J];水土保持學報;2012年04期
5 陳曉俠;梁愛珍;張曉平;;土壤團聚體固碳的研究方法[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2年07期
6 劉中良;宇萬太;周樺;徐永剛;黃寶同;;長期施肥對土壤團聚體分布和養(yǎng)分含量的影響[J];土壤;2011年05期
7 高飛;賈志寬;韓清芳;楊寶平;聶俊峰;;有機肥不同施用量對寧南土壤團聚體粒級分布和穩(wěn)定性的影響[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10年03期
8 牛文靜;李戀卿;潘根興;宋祥云;李志鵬;劉曉雨;劉永卓;;太湖地區(qū)水稻土不同粒級團聚體中酶活性對長期施肥的響應[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9年09期
9 羅紅燕;蔣先軍;謝德體;李楠;曹良元;;真菌和細菌生物量在土壤團聚體中的分布和耕作響應[J];生態(tài)學報;2009年08期
10 曹良元;張磊;蔣先軍;蘇海鋒;石杰;李楠;;長期壟作免耕對不同大小土壤團聚體中幾種氮素形態(tài)分布的影響[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09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杜介方;施肥對土壤團聚體分布及其中球囊霉素的影響[D];大連交通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
26221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nyxlw/2622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