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水分狀況診斷及灌溉調控研究
【學位單位】:南京農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7
【中圖分類】:S511;S274
【部分圖文】:
Fig.邋2-1邋Technical邋route邋for邋the邋study逡逑2材料與方法逡逑2.1試驗設計逡逑本試驗于2016年5-10月在江蘇省如皋市國家信息農業(yè)工程技術研宄中心實驗基逡逑地開展,供試品種為寧粳4號。該項試驗在水泥池田塊進行,試驗田塊的土壤類型為逡逑黃黏土,耕層土壤中含有機質27.5gkg“、全氮1.89gkg人堿解氮89.6mgkg'速效磷逡逑36.511^1^人速效鉀lOl.Omgkg人試驗共3個處理,以水分占土壤體積飽和含水量的逡逑百分比對水稻設計三個水分梯度處理,即豐水處理(保持淺水層水位l-3cm)邋W1為逡逑18逡逑
2.2不同土壤水分處理下水稻水分狀況的變化特征逡逑2.2.1不同土壤水分處理下水稻冠層水分指標變化動態(tài)逡逑根據圖3-2,水稻在剛受到水分脅迫后不久,由于脅迫時間不長,期間給小區(qū)補逡逑水的原因,Wl、W2、W3處理間冠層相對含水量(CWRC)沒有發(fā)生差異。水稻CWRC逡逑在孕穗至乳熟初期處理間變化規(guī)律表現為W1>W2>W3。嚴重干旱影響了水稻的成熟逡逑進程,導致乳熟后期處理W3的CWRC高于W2。隨著生育期推進,脅迫時間加長,逡逑W2、W3處理的CWRC急劇下降,分別比上一階段下降了邋16.2%、17.8%。這可能是逡逑由于葉片此時的生理活動較強,因干旱體內束縛水減少,卻使其吸水能力增強。但進逡逑入抽穗期,Wl、W2、W3處理間水稻CWRC開始升高,較前一階段分別增加了邋10.1%、逡逑19%、12.7%,之后Wl、W2基本保持不變,而W3繼續(xù)升高后保持平穩(wěn),表明水稻逡逑葉片經過長時間干旱后,為了增強保水性葉片內束縛水含量有所增加,同時吸水能力逡逑較上一階段減弱。在灌漿期
長期的土壤水分脅迫影響著整個生育期水稻的冠層水分狀況,灌漿期由于植株衰逡逑老以及前期水分脅迫的疊加作用,其水分虧缺指數CWSI的變化不大。水分處理從拔逡逑節(jié)期開始,圖3-3是水稻需水敏感期(拔節(jié)至開花期)的CWSI的作物水分虧缺程度逡逑變化規(guī)律。逡逑水稻冠層相對含水量(CRWC)、冠層含水量(CWC)和冠層等效水厚度(CEWT)逡逑在重旱W3下的CWSI高于輕旱W2,在不同生育階段的CWSI不同。在拔節(jié)至開花逡逑期,CRWC與CWC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而CEWT在前期較小后期變大,主要是逡逑由于W2、W3處理下的葉面積較對照W1減少較多的原因造成。在這期間,CRWC逡逑在W2、W3處理下最高的CWSI分別為0.10、0.12;邋CWC在W2、W3處理下最高的逡逑CWSI分別為0.02、0.04;邋CEWT在W2、W3處理下最高的CWSI分別為0.04、0.05。逡逑由此表明,水稻作為“半水生性”植物,對水旱具有雙重適應性,無論輕旱或重旱對冠逡逑層水分指標CWSI的影響僅在0.1左右,但當葉片內含水量降低時,水稻必須立即補逡逑水。逡逑0Jtr邐°-W[邋^W2邋,邐?邐H邋+W2逡逑li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中外科學家為水稻降砷“解毒”[J];江西飼料;2018年03期
2 ;中外科學家為水稻降砷“解毒”[J];科學種養(yǎng);2018年08期
3 段艷芳;;水稻“防癌”新招——堿基天然變異[J];知識就是力量;2017年09期
4 ;水稻基因資源從6方面創(chuàng)新[J];北京農業(yè);2008年08期
5 周艷紅;朱建麗;馬闖;程遙;;水稻基因結構分析與預測建模[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4期
6 ;種控制硅積累的水稻基因被發(fā)現[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6年05期
7 ;我國科學家“解讀”水稻基因[J];發(fā)明與革新;2002年06期
8 錢前,滕勝,曾大力,華志華,黃大年;21世紀我國水稻基因工程的發(fā)展策略與重點領域[J];中國稻米;2001年05期
9 馮孝忠;;日本耗巨資研究水稻基因圖[J];種子世界;1991年12期
10 凌忠專;;水稻基因分析的現狀[J];福建稻麥科技;198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任斌;嚴芳;曠永潔;張大偉;林宏輝;周煥斌;;植物基因組單堿基替換技術在水稻上的開發(fā)及應用[A];2018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論文集[C];2018年
2 謝聯輝;;植病科學與人類未來——有關基礎性、戰(zhàn)略性和前瞻性的若干問題[A];農業(yè)生物災害預防與控制研究[C];2005年
3 陳志軍;李輝;李陽生;朱英國;;一個新的水稻基因RWP34的克隆和初步分析[A];湖北省遺傳學會第七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4 楊芳;孫毅;黃壽光;陳旭君;;CRISPR/Cas9系統(tǒng)敲除水稻基因的研究[A];植物病理學研究進展——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第十二屆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選編[C];2015年
5 陳石燕;王宗陽;;T-DNA介導的promoter trap系統(tǒng)[A];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第九次全國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6 趙基洪;;水稻與菰屬間性狀轉移研究[A];新世紀 新機遇 新挑戰(zhàn)——知識創(chuàng)新和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下冊)[C];2001年
7 王景余;孫海波;李艷萍;鄒美智;;水稻遺傳轉化研究及應用進展[A];中國農業(yè)生物技術學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8 李磊;李廣旭;吳茂森;陳華民;何晨陽;;受Xoo抑制的水稻基因OsCtBP-A的分子克隆及其表達分析[A];第四屆中國植物細菌病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郭龍彪;曾大力;董國軍;葫時開;錢前;;超級稻產量的分子設計育種[A];中國遺傳學會植物遺傳和基因組學專業(yè)委員會2009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9年
10 李仁忠;李建業(yè);;用Gumbel分布推算南方水稻基因隔離距離極值[A];糧食安全與現代農業(yè)氣象業(yè)務發(fā)展——2008年全國農業(yè)氣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肖潔;水稻復雜性狀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獲突破[N];科學時報;2011年
2 丁佳;水稻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時代來臨[N];科學時報;2010年
3 記者 馬愛平;高產又高抗的水稻基因發(fā)現[N];科技日報;2019年
4 史俊庭;周口師院 克隆出水稻抗旱抗鹽基因[N];中國科學報;2019年
5 本報記者 王晶;“海水稻”迎來關鍵年份[N];中國海洋報;2019年
6 本報記者 馬愛平;破解水稻高產優(yōu)質“密碼”[N];科技日報;2018年
7 長沙晚報記者 周和平 通訊員 何靜;重組基因,“設計”最好的水稻品種[N];長沙晚報;2018年
8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常理;設計水稻不再是夢[N];經濟日報;2018年
9 本報記者 李麗穎;我國主導水稻基因國際研究 離“設計水稻”更近一步[N];農民日報;2018年
10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chuàng)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tài)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王長盛;水稻基因有趣的小故事[N];文匯報;201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亞;水稻胚珠發(fā)育過程中基因表達調控研究[D];武漢大學;2017年
2 孫娟;水稻質體氧化還原酶基因TSV的圖位克隆和功能分析[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7年
3 蔡維;一氧化氮在水稻開花及非生物脅迫應答中的功能研究[D];武漢大學;2015年
4 高峰;miR396調控水稻產量的分子機理研究[D];武漢大學;2015年
5 章佳;水稻CCT家族基因的功能研究和Hd1的重新克隆[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7年
6 孫文強;水稻長葉毛基因Hairy Leaf 6的圖位克隆與功能分析[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7年
7 許惠濱;轉反義LOX-3基因水稻的耐儲藏分子機制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3年
8 馮博;水稻抗旱和耐低氮QTL定位及優(yōu)異等位基因的聚合效應評價[D];沈陽農業(yè)大學;2018年
9 白琰;水稻亞種間新合成四倍體的轉錄組及基因組變異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10 崔瑩;新型轉基因抗除草劑水稻培育[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謝仕猛;靶向水稻BADH2和Bel基因的CRISPR/Cas9修飾及遺傳轉化[D];海南大學;2017年
2 胡偉娟;初步探索水稻光周期開花調控網絡中兩個關鍵基因Hd1和DTH8的相互關系[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6年
3 李冉;水稻鉀離子轉運體OsHAK18突變對鉀離子轉運及抗鹽性的影響[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7年
4 王德凱;水稻水分狀況診斷及灌溉調控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7年
5 李程勛;過量表達Lsi1提高水稻修復UV-B傷害的機制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5年
6 伍婷;水稻PHO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D];湖南大學;2018年
7 呂海林;菲脅迫下的水稻生物標志基因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5年
8 徐繼敏;外源硅對不同水稻品種鎘遷移積累的影響[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8年
9 肖之源;miR444b.2和RPW8.1調控稻瘟病抗性及水稻農藝性狀的研究[D];四川農業(yè)大學;2017年
10 許春利;RaxM調控AvrXa21活性機制的研究[D];海南大學;2018年
本文編號:28328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nygclw/2832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