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典型灌排系統(tǒng)連通性評價及其保護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S277
【圖文】:
第 1 章 緒論法。通過遙感影像和野外考察制作出典型灌區(qū)格局與灌排系統(tǒng),以分析灌排系統(tǒng)的格局特征、典型灌排系統(tǒng)的組成和管理方式。運用景觀生態(tài)學網絡分析方法分析典型灌排系統(tǒng)的結構連通性。結合實際情況,選取坡度和梯田至溝渠的距離兩個阻力因子,基于最小費用模型分析灌排系統(tǒng)功能連通性。最后,把哈尼梯田灌排系統(tǒng)與世界灌溉工程遺產評價標準相比較,分析其灌溉工程遺產價值。本文技術路線圖如下:
第 2 章 研究區(qū)與研究方法第 2 章 研究區(qū)與研究方法2.1 研究區(qū)概況2.1.1 地理位置紅河哈尼梯田遺產核心區(qū)(下文有時簡稱 哈尼梯田遺產核心區(qū) 或 遺產區(qū))位于云南省紅河州元陽縣,其地理坐標是:23°01′21.17″-23°10′48.30"N,102°41′47.35"-102°50′44.45″E 之間,包含了哈尼梯田中規(guī)模最大的三大梯田片區(qū)即多依樹、老虎嘴和壩達片區(qū)[7]。區(qū)內有省干線與其他地方連通,三大片區(qū)間有旅游環(huán)線相連,交通便利。
地貌以構造侵蝕中山地貌和河谷地貌為主,其地層主要是第四殘破積層和元古界哀牢山群阿龍組下段,其中第四系殘破積層的巖性以黏性、粉土為主,夾少量碎石,主要分布于梯田區(qū),厚度在 2-5m[7];巖性為黑云長片麻巖、石榴黑云斜長片麻巖與斜長角閃巖,黑云角閃斜長片麻巖,厚度2166m。2.1.2 植被土壤元陽縣境內發(fā)育了磚紅壤、燥紅土、紅壤、黃壤、黃棕壤、紫色土、水土等 10 種土壤類型。由于紅壤缺乏鈣、磷,酸性大,作物生長期長,宜種植帶、亞熱帶作物。黃壤,土層較厚,腐殖質含量高。遺產區(qū)分布有大量梯田而梯田區(qū)廣泛分布有紅壤、黃壤、和紫色土,其成土母質基本是板巖、砂巖頁巖和花崗巖等風化形成的產物,又因生物作用強烈,因而土質黏重、保水肥。遺產區(qū)的南北兩坡,以中部觀音山為分水嶺,兩側各類土壤具有明顯的直分布特征(圖 2.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敏;崔保山;;哈尼梯田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垂直特征[J];生態(tài)學報;2006年07期
2 楊福生;;紅河經驗:紅河哈尼梯田的保護機制[J];紅河探索;2010年06期
3 沙平;;哈尼梯田:高山流水孕育出的濕地奇觀[J];廣西林業(yè);2013年02期
4 歐光輝;;神往哈尼梯田[J];云南林業(yè);2013年04期
5 水藍天;;哈尼梯田 美麗世遺的不隕諾言[J];綠色中國;2013年15期
6 王龍;王琳;李靖;;元陽哈尼梯田保護與開發(fā)模式初探[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8年04期
7 徐旺生;;首屆哈尼梯田大會在云南紅河召開[J];古今農業(yè);2010年04期
8 盧鵬;;紅河哈尼梯田的生態(tài)問題及其解決措施[J];紅河探索;2012年03期
9 歐光輝;;紅河哈尼梯田 密林深處的特色濕地[J];綠色中國;2013年20期
10 朱自仁;發(fā)揮哈尼梯田資源優(yōu)勢 大力發(fā)展冬閑梯田養(yǎng)魚[J];漁業(yè)致富指南;2005年1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馮鐵宏;;紅河哈尼梯田的見證價值[A];首屆中國民族聚居區(qū)建筑文化遺產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李元左;韓正勇;;一類網絡圖的廣義連通性[A];復雜巨系統(tǒng)理論·方法·應用——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第八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馮濤;哈尼梯田離“世遺”還有多遠[N];云南政協(xié)報;2008年
2 記者 馮濤;哈尼梯田“申遺”到了關鍵點[N];云南政協(xié)報;2009年
3 記者 胡彥輝;我州加快哈尼梯田“申遺”步伐[N];紅河日報;2009年
4 王卉;哈尼梯田文化遺產聯(lián)合研究基地建立[N];西部時報;2010年
5 記者 朱薇;徐旺生:要保持哈尼梯田的可持續(xù)性[N];紅河日報;2010年
6 記者 崔江波;未來的哈尼梯田將是一個綠色家園[N];紅河日報;2010年
7 記者 崔江波;首屆哈尼梯田大會圓滿閉幕[N];紅河日報;2010年
8 蔣天昊;論哈尼梯田的繪畫語言[N];紅河日報;2010年
9 王若杰;云南哈尼梯田:文化與自然巧妙結合[N];新農村商報;2011年
10 記者 滿長杰;哈尼梯田保護將有法可依[N];紅河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楊京彪;哈尼梯田傳統(tǒng)農業(yè)管理適應氣候變化的機制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梅;哈尼梯田典型灌排系統(tǒng)連通性評價及其保護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7年
2 劉承晨;云南元陽哈尼梯田現(xiàn)有栽培水稻遺傳多樣性分析[D];揚州大學;2015年
3 袁s
本文編號:27847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nygclw/2784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