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茂蘭與月亮山優(yōu)勢樹種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2-22 22:19
本文選擇茂蘭喀斯特森林與同氣候帶月亮山非喀斯特森林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喀斯特與非喀斯特森林植物-土壤C、N、P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喀斯特與非喀斯特森林葉、枝、干、根各器官養(yǎng)分含量差異特征,喀斯特與非喀斯特森林不同生活型植物差異特征以及非喀斯特森林不同葉位C、N、P含量特征。得到以下結論:1)茂蘭喀斯特森林葉片及其他各器官的C含量均小于全球C含量,也小于云南普洱、北京及周邊地區(qū)358種植物及黃土高原7個采樣點C含量。而月亮山非喀斯特森林葉片及各器官的C含量都大于如上研究?λ固嘏c非喀斯特森林的N、P含量均低于上述地區(qū),符合N含量隨緯度增加而增加的趨勢,相比之下,喀斯特森林N、P含量比非喀斯特森林稍高。2)喀斯特森林和非喀斯特森林各器官N、P含量基本呈現(xiàn)出葉>枝>根>干?λ固厣指髌鞴貱:N:P順序為:干>根>枝>葉,而非喀斯特森林順序為:干>枝>根>葉。3)喀斯特森林表層土壤C含量顯著高于非喀斯特森林,N含量顯著低于非喀斯特森林,P含量無顯著差異?λ固厣諧:N顯著大于非喀斯特森林,說明喀斯特森林土壤有機質分解速率顯著小于非喀斯特森林...
【文章來源】:貴州大學貴州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5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喀斯特與非喀斯特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
1.1.1 喀斯特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
1.1.2 非喀斯特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
1.1.3 喀斯特與非喀斯特森林比較的意義
1.2 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研究現(xiàn)狀
1.2.1 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基本概述
1.2.2 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的應用及意義
1.3 研究目的及內容
1.4 技術路線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
2.1 研究區(qū)概況
2.1.1 地理位置與地形地貌
2.1.2 氣候特征
2.1.3 植被特征
2.1.4 土壤特征
2.2 實驗樣地設置
2.3 樣品采集與測定
2.3.1 樣品采集
2.3.2 樣品測定方法
2.4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
第三章 喀斯特森林植物-土壤C、N、P化學計量特征
3.1 喀斯特森林植物C、N、P化學計量特征
3.1.1 葉片C、N、P平均含量及C:N、C:P、N:P比較
3.1.2 不同生活型葉片C、N、P平均含量及C:N、C:P、N:P比較
3.1.3 不同生活型不同樹種C、N、P季節(jié)變化
3.1.4 葉片C、N、P及其化學計量特征的相關性
3.2 喀斯特森林土壤C、N、P化學計量特征
3.2.1 土壤C、N、P含量特征
3.2.2 土壤C、N、P相關性分析
3.3 喀斯特森林植物與土壤C、N、P化學計量特征
3.3.1 植物與土壤C、N、P相關性分析
3.4 討論與分析
3.4.1 葉片C、N、P含量與養(yǎng)分供應規(guī)律
3.4.2 不同生活型植物C、N、P含量特征
3.4.3 表層土壤C、N、P含量特征
3.5 小結
第四章 非喀斯特森林植物-土壤C、N、P化學計量特征
4.1 非喀斯特森林植物C、N、P化學計量特征
4.1.1 葉片C、N、P平均含量及C:N、C:P、N:P
4.1.2 不同優(yōu)勢樹種葉片C、N、P平均含量及C:N、C:P、N:P比較
4.1.3 主要優(yōu)勢樹種不同葉位C、N、P含量及C:N、C:P、N:P比較
4.1.4 C、N、P及其化學計量特征的相關性
4.2 非喀斯特森林土壤C、N、P化學計量特征
4.2.1 土壤的C、N、P含量
4.2.2 5 種森林類型不同土層C、N、P化學計量特征變化特征
4.2.3 土壤C、N、P的相關性
4.3 非喀斯特森林葉片與土壤C、N、P化學計量特征
4.3.1 葉片與土壤C、N、P相關性分析
4.4 討論與分析
4.4.1 葉片C、N、P含量與養(yǎng)分供應規(guī)律
4.4.2 不同葉位葉片C、N、P含量及其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
4.4.3 不同生活型植物C、N、P含量及化學計量特征
4.4.4 5 種不同森林類型不同土層土壤C、N、P含量特征
4.5 小結
第五章 喀斯特與非喀斯特森林C、N、P化學計量特征比較
5.1 喀斯特與非喀斯特森林葉、枝、干、根化學計量特征比較
5.1.1 植物各營養(yǎng)器官C、N、P化學計量特征比較
5.1.2 植物各器官N、P及化學計量特征相關性比較
5.1.3 植物各器官C、N、P變異系數(shù)比較
5.1.4 主要樹種各器官C:N:P及N:P比較
5.2 喀斯特與非喀斯特森林土壤化學計量特征比較
5.2.1 表層土壤C、N、P含量比較分析
5.3 討論與分析
5.3.1 葉片C、N、P養(yǎng)分特征比較分析
5.3.2 各器官C、N、P養(yǎng)分含量特征比較分析
5.3.3 表層土壤C、N、P化學計量特征比較分析
5.4 小結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6.1 研究結論
6.2 不足與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云南普洱季風常綠闊葉林152種木本植物葉片C、N、P化學計量特征[J]. 黃小波,劉萬德,蘇建榮,李帥鋒,郎學東. 生態(tài)學雜志. 2016(03)
[2]桂西北喀斯特森林植物-凋落物-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J]. 曾昭霞,王克林,劉孝利,曾馥平,宋同清,彭晚霞,張浩,杜虎.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5(07)
[3]古爾班通古特沙漠4種草本植物葉片與土壤的化學計量特征[J]. 陶冶,張元明.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5(03)
[4]桂西北不同森林類型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J]. 龐圣江,張培,賈宏炎,楊保國,鄧碩坤,馮昌林,王慶靈. 中國農學通報. 2015(01)
[5]4個尾巨桉幼林林地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J]. 張治軍,李慧,王志超,竹萬寬,陳少雄,杜阿朋. 桉樹科技. 2014(04)
[6]基于地理種源的刨花楠苗木比葉面積與葉片化學計量學關系[J]. 徐朝斌,鐘全林,程棟梁,胡松竹,胡波,伍伯妍,孫曉媚,張佩生. 生態(tài)學報. 2015(19)
[7]茂蘭喀斯特森林常見鈣生植物葉片元素含量及其化學計量學特征[J]. 羅緒強,張桂玲,杜雪蓮,王世杰,楊鴻雁,黃天志.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4(07)
[8]峽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養(yǎng)分及其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J]. 譚秋錦,宋同清,曾馥平,彭晚霞,楊鈣仁,杜虎. 農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 2014(02)
[9]陜西黃土高原刺槐枯落葉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特征[J]. 陳亞南,馬露莎,張向茹,楊佳佳,安韶山. 生態(tài)學報. 2014(15)
[10]喀斯特峰叢洼地不同森林類型植物和土壤C、N、P化學計量特征[J]. 俞月鳳,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王克林,文麗,范夫靜.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4(04)
碩士論文
[1]天童主要落葉和常綠樹種葉片N、P化學計量學及分配特征研究[D]. 劉微.華東師范大學 2014
[2]貴州中部喀斯特山區(qū)不同植被下土壤養(yǎng)分與微生物功能變化研究[D]. 胡忠良.南京農業(yè)大學 2009
[3]茂蘭喀斯特植被恢復過程群落結構與健康評價[D]. 安明態(tài).貴州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640294
【文章來源】:貴州大學貴州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59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1.1 喀斯特與非喀斯特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
1.1.1 喀斯特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
1.1.2 非喀斯特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
1.1.3 喀斯特與非喀斯特森林比較的意義
1.2 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研究現(xiàn)狀
1.2.1 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基本概述
1.2.2 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的應用及意義
1.3 研究目的及內容
1.4 技術路線
第二章 材料與方法
2.1 研究區(qū)概況
2.1.1 地理位置與地形地貌
2.1.2 氣候特征
2.1.3 植被特征
2.1.4 土壤特征
2.2 實驗樣地設置
2.3 樣品采集與測定
2.3.1 樣品采集
2.3.2 樣品測定方法
2.4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與分析
第三章 喀斯特森林植物-土壤C、N、P化學計量特征
3.1 喀斯特森林植物C、N、P化學計量特征
3.1.1 葉片C、N、P平均含量及C:N、C:P、N:P比較
3.1.2 不同生活型葉片C、N、P平均含量及C:N、C:P、N:P比較
3.1.3 不同生活型不同樹種C、N、P季節(jié)變化
3.1.4 葉片C、N、P及其化學計量特征的相關性
3.2 喀斯特森林土壤C、N、P化學計量特征
3.2.1 土壤C、N、P含量特征
3.2.2 土壤C、N、P相關性分析
3.3 喀斯特森林植物與土壤C、N、P化學計量特征
3.3.1 植物與土壤C、N、P相關性分析
3.4 討論與分析
3.4.1 葉片C、N、P含量與養(yǎng)分供應規(guī)律
3.4.2 不同生活型植物C、N、P含量特征
3.4.3 表層土壤C、N、P含量特征
3.5 小結
第四章 非喀斯特森林植物-土壤C、N、P化學計量特征
4.1 非喀斯特森林植物C、N、P化學計量特征
4.1.1 葉片C、N、P平均含量及C:N、C:P、N:P
4.1.2 不同優(yōu)勢樹種葉片C、N、P平均含量及C:N、C:P、N:P比較
4.1.3 主要優(yōu)勢樹種不同葉位C、N、P含量及C:N、C:P、N:P比較
4.1.4 C、N、P及其化學計量特征的相關性
4.2 非喀斯特森林土壤C、N、P化學計量特征
4.2.1 土壤的C、N、P含量
4.2.2 5 種森林類型不同土層C、N、P化學計量特征變化特征
4.2.3 土壤C、N、P的相關性
4.3 非喀斯特森林葉片與土壤C、N、P化學計量特征
4.3.1 葉片與土壤C、N、P相關性分析
4.4 討論與分析
4.4.1 葉片C、N、P含量與養(yǎng)分供應規(guī)律
4.4.2 不同葉位葉片C、N、P含量及其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
4.4.3 不同生活型植物C、N、P含量及化學計量特征
4.4.4 5 種不同森林類型不同土層土壤C、N、P含量特征
4.5 小結
第五章 喀斯特與非喀斯特森林C、N、P化學計量特征比較
5.1 喀斯特與非喀斯特森林葉、枝、干、根化學計量特征比較
5.1.1 植物各營養(yǎng)器官C、N、P化學計量特征比較
5.1.2 植物各器官N、P及化學計量特征相關性比較
5.1.3 植物各器官C、N、P變異系數(shù)比較
5.1.4 主要樹種各器官C:N:P及N:P比較
5.2 喀斯特與非喀斯特森林土壤化學計量特征比較
5.2.1 表層土壤C、N、P含量比較分析
5.3 討論與分析
5.3.1 葉片C、N、P養(yǎng)分特征比較分析
5.3.2 各器官C、N、P養(yǎng)分含量特征比較分析
5.3.3 表層土壤C、N、P化學計量特征比較分析
5.4 小結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6.1 研究結論
6.2 不足與展望
致謝
參考文獻
附錄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云南普洱季風常綠闊葉林152種木本植物葉片C、N、P化學計量特征[J]. 黃小波,劉萬德,蘇建榮,李帥鋒,郎學東. 生態(tài)學雜志. 2016(03)
[2]桂西北喀斯特森林植物-凋落物-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J]. 曾昭霞,王克林,劉孝利,曾馥平,宋同清,彭晚霞,張浩,杜虎. 植物生態(tài)學報. 2015(07)
[3]古爾班通古特沙漠4種草本植物葉片與土壤的化學計量特征[J]. 陶冶,張元明.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5(03)
[4]桂西北不同森林類型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J]. 龐圣江,張培,賈宏炎,楊保國,鄧碩坤,馮昌林,王慶靈. 中國農學通報. 2015(01)
[5]4個尾巨桉幼林林地土壤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J]. 張治軍,李慧,王志超,竹萬寬,陳少雄,杜阿朋. 桉樹科技. 2014(04)
[6]基于地理種源的刨花楠苗木比葉面積與葉片化學計量學關系[J]. 徐朝斌,鐘全林,程棟梁,胡松竹,胡波,伍伯妍,孫曉媚,張佩生. 生態(tài)學報. 2015(19)
[7]茂蘭喀斯特森林常見鈣生植物葉片元素含量及其化學計量學特征[J]. 羅緒強,張桂玲,杜雪蓮,王世杰,楊鴻雁,黃天志. 生態(tài)環(huán)境學報. 2014(07)
[8]峽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態(tài)系統(tǒng)土壤養(yǎng)分及其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J]. 譚秋錦,宋同清,曾馥平,彭晚霞,楊鈣仁,杜虎. 農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 2014(02)
[9]陜西黃土高原刺槐枯落葉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特征[J]. 陳亞南,馬露莎,張向茹,楊佳佳,安韶山. 生態(tài)學報. 2014(15)
[10]喀斯特峰叢洼地不同森林類型植物和土壤C、N、P化學計量特征[J]. 俞月鳳,彭晚霞,宋同清,曾馥平,王克林,文麗,范夫靜.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4(04)
碩士論文
[1]天童主要落葉和常綠樹種葉片N、P化學計量學及分配特征研究[D]. 劉微.華東師范大學 2014
[2]貴州中部喀斯特山區(qū)不同植被下土壤養(yǎng)分與微生物功能變化研究[D]. 胡忠良.南京農業(yè)大學 2009
[3]茂蘭喀斯特植被恢復過程群落結構與健康評價[D]. 安明態(tài).貴州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6402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lylw/364029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