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生更新是森林更新的重要方式,同時萌生更新也是植物更新生態(tài)位(regeneration niche)重要的一部分。萌生更新不僅對保證植物種群的延續(xù)上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群落結構、物種組成和物種多樣性的維持等方面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浙江古田山2007年5ha樣地復查的基礎上,重點對樣方內(nèi)的147種木本植物(DBH≧1cm),23450棵主干及萌生莖干數(shù)據(jù),結合古田山5ha樣地的地形和群落學特性,具體分析了古田山常綠闊葉林內(nèi)不同分類群的萌生特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了不同分類群的萌生能力在不同地形中的分布規(guī)律,以及不同分類群的萌生能力對群落物種多樣性的影響。本研究將進一步完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物種共存理論,對進一步認識萌生樹種在植物群落恢復及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的維持中發(fā)揮的作用等方面提供參考依據(jù)。主要結果與結論如下:(1)不同分類群的萌生特性:在科級水平上,古田山5ha樣地內(nèi)出現(xiàn)樣方數(shù)≧3的41個科中,共有31科具有萌生能力,10科不具有萌生能力,且不同科的萌生能力差異顯著。在物種水平上,古田山5ha樣地內(nèi)出現(xiàn)樣方數(shù)≧3的124個物種中,共有94種具有萌生能力,30種不具有萌生能力,且不同樹種的萌生能力差異顯著。說明在古田山5 ha常綠闊葉林樣地內(nèi),不同的分類群都普遍發(fā)生了萌生現(xiàn)象,且不同分類群之間的萌生能力不同,這說明了不同分類群的更新策略存在不同偏好。(2)具體分析了不同分類群的萌生能力與不同地形因子的相關性,結果表明:金縷梅科、樟科、茜草科、杜英科以及檵木、栲樹、鉤栲的萌生能力隨著海拔的升高而增強,甜櫧、厚皮香、腺蠟瓣花的萌生能力隨海拔的升高而減弱;鉤栲、猴歡喜的萌生能力隨著坡度的增大而顯著增強,毛花連蕊茶的萌生能力隨著坡度的增大而減弱;殼斗科、忍冬科以及浙江新木姜子的萌生能力由東坡到北坡逐漸增強,宜昌莢蒾的萌生能力則由東坡到北坡逐漸減弱;木犀科以及猴歡喜的萌生能力在山脊處比較強,而虎耳草科以及石櫟、矩形葉鼠刺的萌生能力則在溝谷地帶比較強。其它科及物種與不同地形因子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說明在古田山5 ha常綠闊葉林樣地內(nèi),不同科及物種在不同的地形條件下都發(fā)生了不同強度的萌生更新,只有少數(shù)科及物種的萌生能力與地形因子有顯著的相關性,大部分的科及物種雖然在不同地形條件下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萌生更新,但是并沒有表現(xiàn)出顯著的相關性。(3)具體分析了不同分類群的萌生能力與群落物種多樣性之間的相關性,結果表明:隨著殼斗科、木蘭科、桃金娘科以及鉤栲、小葉石楠的萌生能力的增強,群落的物種豐富度隨之增大,而隨著臘梅科、金縷梅科、樟科、虎耳草科、安息香科以及柳葉臘梅、馬銀花、栲樹、矩形葉鼠刺、楊梅、短尾越橘的萌生能力的增強,群落的物種豐富度反而減小;隨著殼斗科、桃金娘科萌生能力的增強,群落的物種多樣性隨之增大,而隨著臘梅科、金縷梅科、安息香科以及栲樹、柳葉臘梅的萌生能力的增強,群落的物種多樣性反而降低;臘梅科、虎皮楠科以及柳葉臘梅、虎皮楠的萌生能力的增強會減弱群落內(nèi)物種的均勻度格局,而殼斗科以及映山紅的萌生能力的增強會增大群落內(nèi)物種的均勻度格局。其它科及物種與群落物種多樣性之間沒有顯著的相關性。說明在古田山5ha常綠闊葉林樣地內(nèi),不同科及物種的萌生能力的強弱對群落物種多樣性會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只有少數(shù)科及物種的萌生能力與群落物種多樣性有顯著的相關性,大部分的科及物種雖然對群落物種多樣性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并沒有表現(xiàn)出顯著的相關性。綜上所述,本研究發(fā)現(xiàn),古田山5ha常綠闊葉林中,不同分類群的萌生物種的更新策略不同,它們不僅在不同地形環(huán)境中通過發(fā)生不同強度的萌生更新來維持自身種群的延續(xù),同時又對森林群落的物種多樣性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常綠闊葉林不同分類群的萌生能力和地形以及群落物種多樣性的關系,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科學問題,后續(xù)研究可以充分利用長期動態(tài)監(jiān)測樣地的優(yōu)勢,考慮選擇更大或更多的樣地和群落類型、更長的時間尺度、更復雜的地理環(huán)境,結合土壤、氣候等影響因子進一步展開。
【學位單位】:浙江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S718.5
【部分圖文】:
圖 2.1 古田山自然保護區(qū)在中國地圖上的位置[73,74]Figure 2.1 Location of Gutianshan Nature Reserve on China map2.2 研究方法2.2.1 樣地的設置及調查2002 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浙江大學和浙江師范大學等單位在古田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選擇一片保存相對完好的常綠闊葉林,建立 5ha 固定監(jiān)測樣地,用于古田山地區(qū)森林生物多樣性監(jiān)測以及對樣地的種群和群落動態(tài)變化的研究[75]。樣地中心位置 29°1505 N,118°0716 E,南北寬(水平)250 m,東西長(水平)200 m,整體呈長方形(圖 2.2,圖 2.3)。該樣地建成于 2002 年,每隔 5 年進行一次復查。參照 CTFS(Center for

古田山5ha樣地地形側視圖

古田山5ha樣地地形俯視圖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光照;廣西杜鵑花屬新分類群[J];云南植物研究;2001年03期
2 方鼎;廣西報春花屬二新分類群[J];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1998年01期
3 滕原公;梁維剛;;種繭生產(chǎn)中檢出小孢子蟲的種類[J];國外農(nóng)學-蠶業(yè);1987年01期
4 陳家瑞;橫斷山(艸杭)子梢屬新分類群(英文)[J];云南植物研究;1988年04期
5 陳德昭;中國羊蹄甲屬新分類群[J];廣西植物;1988年01期
6 何云核,曲式曾;陜西衛(wèi)矛屬新分類群[J];植物研究;1988年04期
7 王文采;華西南十字花科新分類群[J];植物研究;1988年03期
8 楊保民;;湖南禾本科植物新分類群[J];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1988年03期
9 曹瑞;雷喜亭;;阿拉善地區(qū)的內(nèi)蒙古新記錄分類群[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年02期
10 李礦明;福建木本植物新資料[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9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牟少華;我國部分鳶尾屬(Iris)植物系統(tǒng)位置研究[D];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05年
2 李作洲;獼猴桃屬植物的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植物園);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戰(zhàn)勝;古田山常綠闊葉林不同分類群萌生能力與地形及群落物種多樣性的關系[D];浙江師范大學;2019年
2 龔俊杰;獼猴桃屬植物AFLP分析及其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的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03年
3 陳穎熙;水族植物分類的研究[D];中山大學;2015年
4 閆莉莉;青弋江河源溪流魚類分類群與功能群的縱向梯度格局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3年
5 王文劍;皖南山區(qū)溪流魚類分類群與功能群結構及其多樣性的空間格局[D];安徽師范大學;2014年
6 李長林;桃屬等位酶遺傳多樣性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07年
7 趙華斌;基于LSU(28S)rDNA證據(jù)探討苔蘚動物主要分類群的系統(tǒng)演化關系[D];安徽師范大學;2006年
8 仲軼;基于多基因組的鳶尾屬部分種的系統(tǒng)分類研究[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0年
9 楊澤民;金藻類部分類群的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10 張曉瑋;增溫對云杉屬不同物種葉片CO_2交換特征的影響[D];蘭州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
28702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lylw/2870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