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加氮源下人工模擬荊條遮陰對兩種林木幼苗生長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0-04-01 23:52
【摘要】: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合理利用灌木“肥島”的保育作用對干旱地區(qū)人工造林和植被恢復具有積極意義。本文通過遮陰網(wǎng)和荊條原位土壤基質人工模擬荊條灌木“肥島”效應環(huán)境條件,以太行山低山丘陵地區(qū)主要造林樹種側柏和栓皮櫟1年生幼苗為實驗材料,研究荊條灌木對2種林木幼苗生長發(fā)育的影響,以及人工施氮處理下,該效應對2種林木幼苗的生長影響,尋求林木幼苗合適的種植位置,同時得到較為合適的保育造林物種,充分發(fā)揮荊條灌木的“肥島”效應,為太行山地區(qū)的植被恢復及造林實驗提供理論技術依據(jù),主要研究結論如下:(1)荊條灌木“肥島效應”對其冠幅下的幼苗有一定的保育效應。兩種林木幼苗在冠幅內的存活率顯著高于冠幅外的存活率;相同施氮水平下,幼苗苗高、地徑、整株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根冠比大體上表現(xiàn)為冠幅內及邊緣的幼苗高于冠幅外幼苗;荊條灌木可以作為保育植物應用到太行山低山丘陵地區(qū)植被恢復建設中。(2)荊條灌木對兩種幼苗的保育效應有所不同。側柏幼苗的總體成活率高于栓皮櫟幼苗;側柏幼苗在冠幅內(L1處)存活率最高,且從苗高、生物量、根系形態(tài)發(fā)育等指標來看略優(yōu)于其他移栽距離的幼苗;而栓皮櫟幼苗在冠幅邊緣(L2處)存活率最高,且該距離處的幼苗生長發(fā)育略優(yōu)于其他距離處。(3)施氮顯著促進了荊條灌木“肥島效應”下2種幼苗苗高、地徑、整株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增加;低施氮水平下,側柏、栓皮櫟幼苗根冠比、根系平均直徑、根表面積、根體積等形態(tài)指標隨著“肥島”效應距離增加差異顯著,高施氮水平下隨效應距離變化差異不顯著;施氮量12g N?m-2?a-1時,冠幅內兩種幼苗生長發(fā)育狀態(tài)相對最好。(4)“肥島”效應下幼苗根系生物量與總根長、根系表面積、根體積呈極顯著的正相關,而與根系平均直徑呈負相關;冠幅內(L1處)的側柏幼苗和冠幅邊緣(L2處)的栓皮櫟幼苗根系生物量與苗高、地徑相關性更強。
【圖文】:
4 結果與分析4.1 不同“肥島”效應距離幼苗存活率差異圖1 不同“肥島”效應距離下2種幼苗成活率Fig.1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two seedings in different“fertilizer island”effect distance經(jīng)統(tǒng)計,不同“肥島”效應距離處的側柏幼苗成活率高于栓皮櫟;冠幅內幼苗成活率明顯高于冠幅外,冠幅內根基處、冠幅內、冠幅邊緣3個位置幼苗成活率差異不明顯;幼苗成活率的差異是“肥島”效應的結果,說明冠幅內的環(huán)境更適宜幼苗的成活,這與冠幅的遮陰作用密切相關,適宜的光照強度是幼苗定居與生長發(fā)育的關鍵[61],遮陰改善冠幅內的光照強度、溫度以及土壤含水,同時可以防止大風暴雨等惡劣環(huán)境條件對幼苗的傷害,提高幼苗存活率。4.2 不同“肥島”效應距離和不同施氮作用下幼苗形態(tài)特征比較4.2.1 不同“肥島”效應距離”和不同施氮作用下對幼苗苗高的影響林木幼苗苗高是直觀反映幼苗生長情況和苗木質量的重要形態(tài)特征之一。由圖2可知,側柏幼苗苗高隨施氮水平的增加逐漸增高;相同施氮水平條件下,側柏苗高隨不同“肥島”效應距離增加呈遞減趨勢。0gN組側柏幼苗隨L0-L4不同“肥島”效應距離變化
4.2.1 不同“肥島”效應距離”和不同施氮作用下對幼苗苗高的影響林木幼苗苗高是直觀反映幼苗生長情況和苗木質量的重要形態(tài)特征之一。由圖2可知,側柏幼苗苗高隨施氮水平的增加逐漸增高;相同施氮水平條件下,側柏苗高隨不同“肥島”效應距離增加呈遞減趨勢。0gN組側柏幼苗隨L0-L4不同“肥島”效應距離變化,,幼苗苗高差異不顯著(P>0.05),2gN組、6gN組、12gN、24gN組側柏幼苗隨L0-L4不同“肥島”效應距離變化,幼苗苗高差異不顯著(P<0.05)。相同施氮水平下,側柏幼苗平均苗高表現(xiàn)為冠幅內(L0、L1)幼苗苗高>冠幅邊緣處(L2)幼苗苗高>冠幅外(L3、L4)幼苗苗高。相同施氮處理條件下,栓皮櫟幼苗苗高隨不同“肥島”效應距離增加呈先增大后遞減趨勢,栓皮櫟幼苗隨不同“肥島”效應距離變化差異顯著(P<0.05)。施氮后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S791.38;S792.18
本文編號:2611131
【圖文】:
4 結果與分析4.1 不同“肥島”效應距離幼苗存活率差異圖1 不同“肥島”效應距離下2種幼苗成活率Fig.1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two seedings in different“fertilizer island”effect distance經(jīng)統(tǒng)計,不同“肥島”效應距離處的側柏幼苗成活率高于栓皮櫟;冠幅內幼苗成活率明顯高于冠幅外,冠幅內根基處、冠幅內、冠幅邊緣3個位置幼苗成活率差異不明顯;幼苗成活率的差異是“肥島”效應的結果,說明冠幅內的環(huán)境更適宜幼苗的成活,這與冠幅的遮陰作用密切相關,適宜的光照強度是幼苗定居與生長發(fā)育的關鍵[61],遮陰改善冠幅內的光照強度、溫度以及土壤含水,同時可以防止大風暴雨等惡劣環(huán)境條件對幼苗的傷害,提高幼苗存活率。4.2 不同“肥島”效應距離和不同施氮作用下幼苗形態(tài)特征比較4.2.1 不同“肥島”效應距離”和不同施氮作用下對幼苗苗高的影響林木幼苗苗高是直觀反映幼苗生長情況和苗木質量的重要形態(tài)特征之一。由圖2可知,側柏幼苗苗高隨施氮水平的增加逐漸增高;相同施氮水平條件下,側柏苗高隨不同“肥島”效應距離增加呈遞減趨勢。0gN組側柏幼苗隨L0-L4不同“肥島”效應距離變化
4.2.1 不同“肥島”效應距離”和不同施氮作用下對幼苗苗高的影響林木幼苗苗高是直觀反映幼苗生長情況和苗木質量的重要形態(tài)特征之一。由圖2可知,側柏幼苗苗高隨施氮水平的增加逐漸增高;相同施氮水平條件下,側柏苗高隨不同“肥島”效應距離增加呈遞減趨勢。0gN組側柏幼苗隨L0-L4不同“肥島”效應距離變化,,幼苗苗高差異不顯著(P>0.05),2gN組、6gN組、12gN、24gN組側柏幼苗隨L0-L4不同“肥島”效應距離變化,幼苗苗高差異不顯著(P<0.05)。相同施氮水平下,側柏幼苗平均苗高表現(xiàn)為冠幅內(L0、L1)幼苗苗高>冠幅邊緣處(L2)幼苗苗高>冠幅外(L3、L4)幼苗苗高。相同施氮處理條件下,栓皮櫟幼苗苗高隨不同“肥島”效應距離增加呈先增大后遞減趨勢,栓皮櫟幼苗隨不同“肥島”效應距離變化差異顯著(P<0.05)。施氮后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S791.38;S792.18
【相似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袁曉柯;外加氮源下人工模擬荊條遮陰對兩種林木幼苗生長的影響[D];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7年
2 席朝駿;靈空山松櫟混交林幼苗空間分布動態(tài)與地形的相關性研究[D];山西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6111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nykjlw/lylw/261113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