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遼流域水資源演變規(guī)律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11-26 06:41
水資源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自然資源之一,水循環(huán)是地球上最重要、最活躍的物質。由于愈演愈烈人類活動和自然運動的共同影響,發(fā)生著復雜的演化過程。與此同時,隨著工業(yè)化的發(fā)展,人口日益增長,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也急劇增長。在我國,由于農業(yè)生產發(fā)展、水土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以及地下水開發(fā)利用等活動,使得降水和徑流關系發(fā)生明顯改變,在同等降水條件下,河川徑流量比以前下墊面條件有所減少。隨著經濟社會活動的加劇和人類活動對下墊面的改變,對降水的利用程度還將進一步提高。因此有必要研究水資源受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變化而變化的規(guī)律。預測流域未來可能的土地利用變化、水資源開發(fā)利用方式和強度變化;定量揭示不同土地利用變化和水資源開發(fā)利用方式下的水資源演變趨勢及其分項的演變規(guī)律,為松遼流域宏觀水資源規(guī)劃提供有力支持。首先論述了水資源演變規(guī)律的研究進展,主要總結了在變化環(huán)境的大前提下,水資源演變規(guī)律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在流域水循環(huán)演變特征的基礎上,提出流域水資源演變規(guī)律的分析方法,其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對水資源演變規(guī)律的定性研究,分析流域水文要素的隨機性、周期性、趨勢性、突變性和跳躍性等特征。二是耦合二元模型,選取對水循環(huán)...
【文章來源】:天津大學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8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
圖 4-1 松遼流域 1980-2000 年社會經濟變化趨勢3 農業(yè)松遼流域有耕地 38640 萬畝(2000 年),占全流域總面積 124.92km2的 2總人口計,人均占有耕地 3.25 畝(按農業(yè)人口計為 5.67 畝)。與全國相地占有量較高。全流域 1980 年糧食產量為 3817 萬噸,畝產 162 公斤。2000 年糧食產量萬噸,畝產 238 公斤。二十年來分別增加 60%和 46.9%。按總人口計,20產量 515 公斤。按農業(yè)人口計,人均產量 898 公斤。在五個統(tǒng)計年中,量最高年為 1995 年的 6852 萬噸,其次為 1990 年的 6542 萬噸。單產量 1995 年的 279 公斤/畝,其次為 1990 年的 269 公斤/畝。遼流域有效灌溉面積從 1980 年的 2373 萬畝增至 2006 年的 5118 萬畝,1.16 倍,年均增長率為 3.92%。農田實灌面積從 1980 年的 1738 萬畝增年的 4975 萬畝,增加了 1.86 倍,年均增長率為 5.4%。其中水田面積從 196 萬畝增至 2000 年的 3352 萬畝,增加了 3.06 倍,年均增長率為 7.25%
第四章 松遼流域二元水循環(huán)模型簡介資源調配屬于規(guī)劃層面的內容,所以可以根據一定規(guī)劃時段和規(guī)劃范圍的需求,采用集總式模型來實現對流域水資源調配過程的模擬,主要包括流域/區(qū)域水資源的供需平衡模擬和基于配置方案的水資源調度模擬。而對于供用耗排系統(tǒng)中水分的消耗過程、水庫泄水以后的河道演進過程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擬。流域水資源二元演化模型的基本構架示意圖,見圖 4-2。建立流域水資源二元演化模型即首先模擬各水循環(huán)與能量循環(huán)要素過程,其次模擬人工側枝水循環(huán)過程中的水量分配問題,然后將二者緊密耦合起來[15]。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發(fā)展、現狀及前景[J]. 于興杰,孫金丹,張樹田,史福祥. 山西水利科技. 2009(02)
[2]石羊河流域水資源演變規(guī)律分析[J]. 張同澤,蔡煥杰,王小軍. 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 2007(05)
[3]三川河流域水資源演變個例研究[J]. 仇亞琴,周祖昊,賈仰文,秦大庸,王浩,嚴登華,姜乃遷,王國慶. 水科學進展. 2006(06)
[4]全球氣候變化對中國淡水資源及其脆弱性影響研究綜述[J]. 王國慶,張建云,章四龍. 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 2005(02)
[5]黃河源區(qū)水循環(huán)變化規(guī)律及其影響[J]. 張士鋒,賈紹鳳,劉昌明,曹文柄,郝芳華,劉九玉,燕華云. 中國科學E輯:技術科學. 2004(S1)
[6]黑河流域地下水循環(huán)演化規(guī)律研究[J]. 張光輝,劉少玉,張翠云,陳宗宇,聶振龍,申建梅,王金哲,王昭. 中國地質. 2004(03)
[7]SRES A2情景下中國氣候未來變化的多模式集合預測結果[J]. 姜大膀,王會軍,郎咸梅. 地球物理學報. 2004(05)
[8]半干旱地區(qū)霍林河流域徑流演變及其影響機制研究[J]. 卞建民,王世杰,林年豐,湯潔.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04(04)
[9]土地利用變化對產流和產沙的影響分析[J]. 郝芳華,陳利群,劉昌明,戴東. 水土保持學報. 2004(03)
[10]基于小波的黃河上游天然年徑流變化特性分析[J]. 張少文,丁晶,廖杰,張學成,王玲.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 2004(03)
博士論文
[1]水資源綜合評價及水資源演變規(guī)律研究[D]. 仇亞琴.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2006
碩士論文
[1]松遼流域可持續(xù)發(fā)展水利發(fā)展對策研究[D]. 于洪民.大連理工大學 2002
本文編號:3519605
【文章來源】:天津大學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8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技術路線
圖 4-1 松遼流域 1980-2000 年社會經濟變化趨勢3 農業(yè)松遼流域有耕地 38640 萬畝(2000 年),占全流域總面積 124.92km2的 2總人口計,人均占有耕地 3.25 畝(按農業(yè)人口計為 5.67 畝)。與全國相地占有量較高。全流域 1980 年糧食產量為 3817 萬噸,畝產 162 公斤。2000 年糧食產量萬噸,畝產 238 公斤。二十年來分別增加 60%和 46.9%。按總人口計,20產量 515 公斤。按農業(yè)人口計,人均產量 898 公斤。在五個統(tǒng)計年中,量最高年為 1995 年的 6852 萬噸,其次為 1990 年的 6542 萬噸。單產量 1995 年的 279 公斤/畝,其次為 1990 年的 269 公斤/畝。遼流域有效灌溉面積從 1980 年的 2373 萬畝增至 2006 年的 5118 萬畝,1.16 倍,年均增長率為 3.92%。農田實灌面積從 1980 年的 1738 萬畝增年的 4975 萬畝,增加了 1.86 倍,年均增長率為 5.4%。其中水田面積從 196 萬畝增至 2000 年的 3352 萬畝,增加了 3.06 倍,年均增長率為 7.25%
第四章 松遼流域二元水循環(huán)模型簡介資源調配屬于規(guī)劃層面的內容,所以可以根據一定規(guī)劃時段和規(guī)劃范圍的需求,采用集總式模型來實現對流域水資源調配過程的模擬,主要包括流域/區(qū)域水資源的供需平衡模擬和基于配置方案的水資源調度模擬。而對于供用耗排系統(tǒng)中水分的消耗過程、水庫泄水以后的河道演進過程采用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擬。流域水資源二元演化模型的基本構架示意圖,見圖 4-2。建立流域水資源二元演化模型即首先模擬各水循環(huán)與能量循環(huán)要素過程,其次模擬人工側枝水循環(huán)過程中的水量分配問題,然后將二者緊密耦合起來[15]。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發(fā)展、現狀及前景[J]. 于興杰,孫金丹,張樹田,史福祥. 山西水利科技. 2009(02)
[2]石羊河流域水資源演變規(guī)律分析[J]. 張同澤,蔡煥杰,王小軍. 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 2007(05)
[3]三川河流域水資源演變個例研究[J]. 仇亞琴,周祖昊,賈仰文,秦大庸,王浩,嚴登華,姜乃遷,王國慶. 水科學進展. 2006(06)
[4]全球氣候變化對中國淡水資源及其脆弱性影響研究綜述[J]. 王國慶,張建云,章四龍. 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 2005(02)
[5]黃河源區(qū)水循環(huán)變化規(guī)律及其影響[J]. 張士鋒,賈紹鳳,劉昌明,曹文柄,郝芳華,劉九玉,燕華云. 中國科學E輯:技術科學. 2004(S1)
[6]黑河流域地下水循環(huán)演化規(guī)律研究[J]. 張光輝,劉少玉,張翠云,陳宗宇,聶振龍,申建梅,王金哲,王昭. 中國地質. 2004(03)
[7]SRES A2情景下中國氣候未來變化的多模式集合預測結果[J]. 姜大膀,王會軍,郎咸梅. 地球物理學報. 2004(05)
[8]半干旱地區(qū)霍林河流域徑流演變及其影響機制研究[J]. 卞建民,王世杰,林年豐,湯潔. 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 2004(04)
[9]土地利用變化對產流和產沙的影響分析[J]. 郝芳華,陳利群,劉昌明,戴東. 水土保持學報. 2004(03)
[10]基于小波的黃河上游天然年徑流變化特性分析[J]. 張少文,丁晶,廖杰,張學成,王玲. 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 2004(03)
博士論文
[1]水資源綜合評價及水資源演變規(guī)律研究[D]. 仇亞琴.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2006
碩士論文
[1]松遼流域可持續(xù)發(fā)展水利發(fā)展對策研究[D]. 于洪民.大連理工大學 2002
本文編號:35196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zylw/351960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