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遙感的黃海中南部越冬鳀資源密度分布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24 20:18
基于遙感和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技術,利用2000~2015年的底拖網(wǎng)調查數(shù)據(jù)和海表溫度、葉綠素a濃度以及海水溫度梯度等遙感數(shù)據(jù),在定性分析黃海中南部越冬鳀(Engraulisjaponicus)資源密度分布與環(huán)境因子關系的基礎上,利用時空和環(huán)境因子構建GAM(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模型進行定量分析。結果顯示,時空因子(年、下網(wǎng)時間、經(jīng)度和緯度)和環(huán)境因子對越冬鳀資源密度的總偏差解釋率為44.76%,其中,時空因子對其的影響均顯著,以空間因子影響最大,對總偏差的解釋率為35.4%;環(huán)境因子中,水深、海表溫度和溫度梯度對其影響顯著,而葉綠素a濃度影響不顯著;越冬鳀分布的最適海表溫度、葉綠素a濃度和海表溫度梯度范圍分別為7~11℃、1.2~2.3 mg/m3和0.7~2.5℃。研究結果對環(huán)境變動下的漁業(yè)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文章來源】:漁業(yè)科學進展. 2020,41(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1 材料與方法
1.1 數(shù)據(jù)來源及處理
1.1.1 調查數(shù)據(jù)
1.2 研究方法
1.2.1 GIS分析
1.2.2 GAM模型
2 結果
2.1 越冬鳀時空分布與海洋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
2.2 GAM模型
2.2.1 模型檢驗
2.2.2 模型和顯著性因子選擇
2.2.3 各因子對資源密度的影響
3 分析與討論
3.1 越冬鳀的時空分布特征
3.2 越冬鳀分布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
4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約束線性回歸的柔魚棲息地指數(shù)漁場預報模型構建[J]. 崔雪森,周為峰,唐峰華,戴陽,張勝茂,程田飛. 漁業(yè)科學進展. 2018(01)
[2]基于GAM模型分析水溫垂直結構對熱帶大西洋大眼金槍魚漁獲率的影響[J]. 楊勝龍,張忭忭,唐寶軍,化成君,張勝茂,范秀梅,戴陽,馮春雷.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2017(04)
[3]基于Tweedie-GAM模型的熱帶大西洋擬錐齒鯊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J]. 王浩展,戴小杰,官文江,范永超.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7(06)
[4]阿根廷滑柔魚(Illex argentinus)適宜棲息地模型比較及其在漁場預報中的應用[J]. 丁琪,陳新軍,汪金濤. 漁業(yè)科學進展. 2015(03)
[5]黃海中南部越冬鳀魚空間分布及其與水溫年際變化的關系[J]. 牛明香,李顯森,趙庚星.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2(02)
[6]利用GAM模型分析表溫和時空因子對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魚資源狀況的影響[J]. 陳新軍,田思泉. 海洋湖沼通報. 2007(02)
[7]黃海鳀魚越冬洄游分布及其與物理環(huán)境的關系[J]. 李峣,趙憲勇,張濤,李顯森,魏皓. 海洋水產(chǎn)研究. 2007(02)
[8]黃、東海陸架海域溫度垂直結構類型劃分與溫躍層分析[J]. 葛人峰,郭景松,于非,張志欣,刁新源,郭炳火. 海洋科學進展. 2006(04)
[9]黃、東海溫鹽躍層的分布特征及其季節(jié)變化[J]. 鄒娥梅,熊學軍,郭炳火,林葵. 黃渤海海洋. 2001(03)
[10]秋冬季黃東海區(qū)影響鳀魚行動分布的三大水系變化特征[J]. 陳聚法,馬紹賽,王文蘭. 海洋水產(chǎn)研究. 1997(01)
博士論文
[1]基于個體發(fā)育的黃渤海鳀魚種群動態(tài)模型研究[D]. 李向心.中國海洋大學 2007
[2]黃海鳀魚種群動力學特征及其資源可持續(xù)利用[D]. 趙憲勇.中國海洋大學 2006
[3]衛(wèi)星遙感漁場漁情分析應用研究——以西北太平洋柔魚漁業(yè)為例[D]. 樊偉.華東師范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黃海鳀魚種群特征的年際變化及越冬群體的氣候變化情景分析[D]. 陳云龍.中國海洋大學 2014
[2]基于聲學數(shù)據(jù)后處理系統(tǒng)的黃海鳀魚資源聲學評估[D]. 張俊.上海海洋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158012
【文章來源】:漁業(yè)科學進展. 2020,41(01)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1 材料與方法
1.1 數(shù)據(jù)來源及處理
1.1.1 調查數(shù)據(jù)
1.2 研究方法
1.2.1 GIS分析
1.2.2 GAM模型
2 結果
2.1 越冬鳀時空分布與海洋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
2.2 GAM模型
2.2.1 模型檢驗
2.2.2 模型和顯著性因子選擇
2.2.3 各因子對資源密度的影響
3 分析與討論
3.1 越冬鳀的時空分布特征
3.2 越冬鳀分布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
4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約束線性回歸的柔魚棲息地指數(shù)漁場預報模型構建[J]. 崔雪森,周為峰,唐峰華,戴陽,張勝茂,程田飛. 漁業(yè)科學進展. 2018(01)
[2]基于GAM模型分析水溫垂直結構對熱帶大西洋大眼金槍魚漁獲率的影響[J]. 楊勝龍,張忭忭,唐寶軍,化成君,張勝茂,范秀梅,戴陽,馮春雷. 中國水產(chǎn)科學. 2017(04)
[3]基于Tweedie-GAM模型的熱帶大西洋擬錐齒鯊單位捕撈努力量漁獲量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J]. 王浩展,戴小杰,官文江,范永超.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7(06)
[4]阿根廷滑柔魚(Illex argentinus)適宜棲息地模型比較及其在漁場預報中的應用[J]. 丁琪,陳新軍,汪金濤. 漁業(yè)科學進展. 2015(03)
[5]黃海中南部越冬鳀魚空間分布及其與水溫年際變化的關系[J]. 牛明香,李顯森,趙庚星. 應用生態(tài)學報. 2012(02)
[6]利用GAM模型分析表溫和時空因子對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魚資源狀況的影響[J]. 陳新軍,田思泉. 海洋湖沼通報. 2007(02)
[7]黃海鳀魚越冬洄游分布及其與物理環(huán)境的關系[J]. 李峣,趙憲勇,張濤,李顯森,魏皓. 海洋水產(chǎn)研究. 2007(02)
[8]黃、東海陸架海域溫度垂直結構類型劃分與溫躍層分析[J]. 葛人峰,郭景松,于非,張志欣,刁新源,郭炳火. 海洋科學進展. 2006(04)
[9]黃、東海溫鹽躍層的分布特征及其季節(jié)變化[J]. 鄒娥梅,熊學軍,郭炳火,林葵. 黃渤海海洋. 2001(03)
[10]秋冬季黃東海區(qū)影響鳀魚行動分布的三大水系變化特征[J]. 陳聚法,馬紹賽,王文蘭. 海洋水產(chǎn)研究. 1997(01)
博士論文
[1]基于個體發(fā)育的黃渤海鳀魚種群動態(tài)模型研究[D]. 李向心.中國海洋大學 2007
[2]黃海鳀魚種群動力學特征及其資源可持續(xù)利用[D]. 趙憲勇.中國海洋大學 2006
[3]衛(wèi)星遙感漁場漁情分析應用研究——以西北太平洋柔魚漁業(yè)為例[D]. 樊偉.華東師范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黃海鳀魚種群特征的年際變化及越冬群體的氣候變化情景分析[D]. 陳云龍.中國海洋大學 2014
[2]基于聲學數(shù)據(jù)后處理系統(tǒng)的黃海鳀魚資源聲學評估[D]. 張俊.上海海洋大學 2011
本文編號:31580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zylw/315801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