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主要資源利用變化的多尺度分析及其預測
發(fā)布時間:2021-04-24 05:57
本文嘗試采用小波分析、經(jīng)驗模態(tài)(EMD)分析和動力預測方法,從宏觀角度對中國建國以來耕地和能源波動進行多尺度研究,并構建動力預測模型,研究結果表明: (1) 我國的耕地面積波動主要存在13年、19年和27年的特征時間尺度,突變點主要分布在1950年、1960年、1978年、1985年、1992年和2000年前后。我國耕地面積的波動絕大多數(shù)是由于政策因素驅動所致。 (2) 為保障我國“十一五”規(guī)劃耕地保有量的實現(xiàn),本文提出了若干可供政府咨詢決策的方案及其預測結論。我們認為:為保證“十一五”規(guī)劃的耕地保有1.2×108hm2,必須采取歷史上最為嚴厲的土地管理政策。通過土地開發(fā)整理復墾每年補充耕地40×104hm2、生態(tài)退耕減少率減少2/3、建設用地減少率減少1/5、農(nóng)業(yè)結構調整減少1/2、災害損毀減少1/5是保障我國“十一五”規(guī)劃耕地保有量1.2×108hm2的五大重要舉措。 (3) 我國能源消費波動以準12年周期為主;原煤消費波動以準48年...
【文章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選題意義與依據(jù)
1.2 研究回顧
1.2.1 中國耕地資源研究回顧
1.2.2 中國能源供需研究回顧
1.3 研究思路、結構和內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論文結構和內容
1.4 論文創(chuàng)新點
第二章 基本數(shù)理基礎與計算機模擬方法
2.1 傳統(tǒng)解決時間序列問題方法的局限性
2.2 小波診斷技術
2.3 經(jīng)驗模態(tài)分解方法(EMD)
2.4 動力建模方法
第三章 我國耕地數(shù)量變化的多尺度分析及其動力預測
3.1 我國耕地資源現(xiàn)狀
3.2 我國耕地數(shù)量變化的多尺度分析及其驅動機制
3.2.1 我國耕地變化的特征時間尺度分析
3.2.2 影響我國耕地變化的驅動機制
3.2.3 結論
3.3 我國耕地數(shù)量變化的動力預測及其對策建議
3.3.1 基于現(xiàn)狀我國耕地保有總量的動力分析
3.3.2 我國未來耕地總量的動力預測方案
3.3.3 討論
第四章 我國能源供需變化的多尺度分析及其動力預測
4.1 現(xiàn)狀分析
4.2 我國能源消費波動的多尺度分析
4.2.1 能源
4.2.2 原煤
4.2.3 原油
4.2.4 天然氣
4.2.5 水電
4.3 我國能源消費趨勢比較
4.4 基于現(xiàn)狀能源供需總量的動力學分析
4.4.1 能源
4.4.2 原煤
4.4.3 原油
4.4.4 天然氣
4.4.5 水電
4.5 能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4.6 解決措施
4.6.1 方案
4.6.2 討論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5.1 結論
5.2 展望
參考文獻
后記
附錄
一.參與的科研項目
二.發(fā)表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3S”技術的重慶市北碚區(qū)地質災害評估預測系統(tǒng)[J]. 劉成,徐剛,黃彥. 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 2006(01)
[2]青島市嶗山區(qū)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J]. 尹明泉,譚俊齡,王治良,吳新澤,呂沛才.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2006(02)
[3]基于EMD的我國糧食產(chǎn)量波動及其成因多尺度分析[J]. 劉會玉,林振山,張明陽. 自然資源學報. 2005(05)
[4]基于EMD方法的觀測數(shù)據(jù)信息提取與預測研究[J]. 萬仕全,封國林,周國華,王冰梅,秦銘榮,許遐楨. 氣象學報. 2005(04)
[5]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結構調整中土地利用結構及其與糧食產(chǎn)量關系分析——以河北省曲周為例[J]. 丁忠義,郝晉珉,李新波,張富剛,侯湖平. 資源科學. 2005(04)
[6]沙漠化地區(qū)退耕還林政策的生態(tài)經(jīng)濟效應分析——以民勤縣為例[J]. 馬永歡,樊勝岳. 自然資源學報. 2005(04)
[7]城市土地整理理論與實踐探析[J]. 楊紅,陳百明,高永,張蓬濤,劉新衛(wèi). 地理科學進展. 2005(03)
[8]基于土地利用變化模型的退耕還林還草決策分析——以通遼地區(qū)為例[J]. 張永民,趙士洞,周成虎,Peter H.Verburg. 自然資源學報. 2005(03)
[9]基于變異率的中國50多年耕地變化動因分析[J]. 王梅,曲福田. 資源科學. 2005(02)
[10]我國農(nóng)業(yè)結構戰(zhàn)略性調整的目標與態(tài)勢分析[J]. 袁成,周應華,靳曉燕. 人文地理. 2004(04)
本文編號:3156812
【文章來源】: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選題意義與依據(jù)
1.2 研究回顧
1.2.1 中國耕地資源研究回顧
1.2.2 中國能源供需研究回顧
1.3 研究思路、結構和內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論文結構和內容
1.4 論文創(chuàng)新點
第二章 基本數(shù)理基礎與計算機模擬方法
2.1 傳統(tǒng)解決時間序列問題方法的局限性
2.2 小波診斷技術
2.3 經(jīng)驗模態(tài)分解方法(EMD)
2.4 動力建模方法
第三章 我國耕地數(shù)量變化的多尺度分析及其動力預測
3.1 我國耕地資源現(xiàn)狀
3.2 我國耕地數(shù)量變化的多尺度分析及其驅動機制
3.2.1 我國耕地變化的特征時間尺度分析
3.2.2 影響我國耕地變化的驅動機制
3.2.3 結論
3.3 我國耕地數(shù)量變化的動力預測及其對策建議
3.3.1 基于現(xiàn)狀我國耕地保有總量的動力分析
3.3.2 我國未來耕地總量的動力預測方案
3.3.3 討論
第四章 我國能源供需變化的多尺度分析及其動力預測
4.1 現(xiàn)狀分析
4.2 我國能源消費波動的多尺度分析
4.2.1 能源
4.2.2 原煤
4.2.3 原油
4.2.4 天然氣
4.2.5 水電
4.3 我國能源消費趨勢比較
4.4 基于現(xiàn)狀能源供需總量的動力學分析
4.4.1 能源
4.4.2 原煤
4.4.3 原油
4.4.4 天然氣
4.4.5 水電
4.5 能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4.6 解決措施
4.6.1 方案
4.6.2 討論
第五章 結論與展望
5.1 結論
5.2 展望
參考文獻
后記
附錄
一.參與的科研項目
二.發(fā)表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3S”技術的重慶市北碚區(qū)地質災害評估預測系統(tǒng)[J]. 劉成,徐剛,黃彥. 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 2006(01)
[2]青島市嶗山區(qū)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J]. 尹明泉,譚俊齡,王治良,吳新澤,呂沛才.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2006(02)
[3]基于EMD的我國糧食產(chǎn)量波動及其成因多尺度分析[J]. 劉會玉,林振山,張明陽. 自然資源學報. 2005(05)
[4]基于EMD方法的觀測數(shù)據(jù)信息提取與預測研究[J]. 萬仕全,封國林,周國華,王冰梅,秦銘榮,許遐楨. 氣象學報. 2005(04)
[5]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結構調整中土地利用結構及其與糧食產(chǎn)量關系分析——以河北省曲周為例[J]. 丁忠義,郝晉珉,李新波,張富剛,侯湖平. 資源科學. 2005(04)
[6]沙漠化地區(qū)退耕還林政策的生態(tài)經(jīng)濟效應分析——以民勤縣為例[J]. 馬永歡,樊勝岳. 自然資源學報. 2005(04)
[7]城市土地整理理論與實踐探析[J]. 楊紅,陳百明,高永,張蓬濤,劉新衛(wèi). 地理科學進展. 2005(03)
[8]基于土地利用變化模型的退耕還林還草決策分析——以通遼地區(qū)為例[J]. 張永民,趙士洞,周成虎,Peter H.Verburg. 自然資源學報. 2005(03)
[9]基于變異率的中國50多年耕地變化動因分析[J]. 王梅,曲福田. 資源科學. 2005(02)
[10]我國農(nóng)業(yè)結構戰(zhàn)略性調整的目標與態(tài)勢分析[J]. 袁成,周應華,靳曉燕. 人文地理. 2004(04)
本文編號:31568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zylw/315681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