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技術的福建省耕地資源價值評價及其分區(qū)
發(fā)布時間:2020-06-28 01:03
【摘要】:隨著人類對耕地資源屬性、數量、質量以及持續(xù)利用與保護研究的不斷深入,人類對耕地資源的利用和管理已從注重數量、質量管理向價值量管理的觀念轉變。耕地資產管理的核心是其價值和市場定價,我國現階段耕地資源管理和配置過程中,由于未全面考慮耕地資源的價值及其構成,加上耕地的農用經濟效益遠遠低于其它產業(yè)用地,出現大量耕地資源向非農用地的轉變,導致耕地數量的銳減,故要實現耕地資源的科學管理和合理利用,客觀上要求對耕地資源的價值進行科學評估,為此,本研究以250×250m柵格為評價單元,借助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與數學模型集成技術,在福建省耕作制度和作物種植分區(qū)、耕地主要農作物用地適宜性及其生產潛力評價的基礎上,分別采用收益還原法、替代法和模擬市場法對耕地資源的經濟產出價值、社會承載價值和生態(tài)服務價值進行評價,摸清福建省耕地資源價值構成及其空間分異,進行福建省耕地資源價值分區(qū),進而探討完善我國耕地征用補償的對策,為耕地資源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研究結果表明: 1.福建省耕地資源適宜于種植甘薯、馬鈴薯、春大豆、夏大豆、花生、烤煙和甘蔗的用地面積分別為130.26萬公頃、127.58萬公頃、124.52萬公頃、128.30萬公頃、129.83萬公頃、127.84萬公頃和113.38萬公頃,分別占全省耕地資源總面積的95.00%、93.04%、90.81%、93.57%、94.68%、93.24%和82.69%,可見,福建省大部分耕地資源均適宜于甘薯、馬鈴薯、大豆、花生、烤煙和甘蔗等農作物種植。 2.福建省耕地早稻、中稻、晚稻、甘薯、馬鈴薯、春大豆、夏大豆、花生、烤煙和甘蔗生產潛力均值分別為15113.529kg/hm~2、10072.556kg/hm~2、7958.340kg/hm~2、18363.824kg/hm~2、14121.678kg/hm~2、3723.690kg/hm~2、4154.630kg/hm~2、3290.777kg/hm~2、4909.41kg/hm~2和127290.398kg/hm~2,早稻高、中、低生產潛力區(qū)面積分別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23.90%、62.97%和13.13%,中稻高、中、低生產潛力區(qū)面積分別占24.85%、60.86%和14.29%,晚稻高、中、低生產潛力區(qū)面積分別占7.04%、57.32%和35.64%,甘薯高、中、低生產潛力區(qū)面積分別占12.23%、44.44%和43.33%,馬鈴薯高、中、低生產潛力區(qū)面積分別占18.50%、35.30%和46.19%,春大豆高、中、低生產潛力區(qū)面積分別占11.85%、66.34%和9.14%,夏大豆高、中、低生產潛力區(qū)面積分別占17.01%、30.91%和52.08%,花生高、中、低生產潛力區(qū)面積分別占22.34%、68.35%和9.31%,烤煙高、中、低生產潛力區(qū)面積分別占4.60%、42.98%和52.43%,甘蔗高、中、低生產潛力區(qū)面積分別占11.49%、75.48%和12.00%。全省主要作物生產潛力總體上呈現由東南、閩南向閩東、閩西和閩北減少的趨勢,即閩東南、閩南沿海的福州、莆田、泉州、廈門和漳州市的作物生產潛力明顯高于閩東的寧德及閩西、閩北內陸的龍巖、三明和南平市。 3.福建省耕地資源的經濟價值、社會承載價值和生態(tài)服務價值的均值分別為109.88萬元/公頃、163.88萬元/公頃和31.63萬元/公頃,各價值總量分別為2.90萬億元、2.22萬億元和0.78萬億元;全省耕地資源總價值為5.92萬億元,各設區(qū)市耕地資源總價值表現出以下變化趨勢:福州市(7053.93億元)>泉州市(6774.95億元)>漳州市(6639.12億元)南平市(4570.49億元)>龍巖市(4478.87億元)>寧德市(4254.15億元)三明市(3916.01億元)>莆田市(2909.00億元)廈門市(1234.06億元);不同利用類型耕地資源的價值存在明顯差異,旱地類和水田類耕地的價值均值分別為428.31萬元/公頃和268.01萬元/公頃;全省耕地資源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價值分別占全省耕地資源總價值的35.73%、53.99%和10.28%,表明耕地社會價值和生態(tài)價值在耕地資源總價值中占有較高的比重,全省耕地資源高、中、低價值區(qū)面積分別占耕地資源總面積的4.29%、38.14%和57.57%。 針對當前我國耕地征用補償中存在的征地補償費未全面反映耕地價值,補償標準低,忽略了耕地資源使用的時間價值和價值空間差異等問題,探討了完善耕地征地補償的對策。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農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F323.211
【圖文】:
均值為10072.556kg/mhZ,全省中稻高、中、低生產潛力區(qū)面積分別為34.07萬公頃、83.45萬公頃和19.60萬公頃,分別占福建省耕地總面積的24.85%、60.86%和14.29%。高生產潛力區(qū)土要集中在閩東南沿海的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及閩北的南平六市,合計面積為29.12萬公頃,,’:‘全省中稻高潛力區(qū)總面積的55.4%7,生產潛力均值介于10448.13~1168.]63kg/mhZ,其中倉山、馬尾、臺江、城廂、晉江、鯉城、石獅、湖里、開元、思明、長泰、龍文和蘿城等:1l個縣(市、區(qū))的生產潛力相對較高,介于11683.70~23436.90kg/hm,,均值為12363.67kg/hm,;以福清、浦城、秀嶼區(qū)、惠安、晉江、南安、同安、龍海、漳浦等9個縣(市、區(qū))的高潛力區(qū)分布面積最大;中生產潛力區(qū)主要集中在福州、龍巖、南平、三明和漳州五市,合計面積為62.93萬公頃,占全省中稻中潛力區(qū)總面積的75.4%1,生產潛力均值介于9361.48~11019.48kg/mhZ,其中福清、松溪、龍海等3個縣(市、區(qū))的生產潛力相對較高,介于11262.10一11472.30kgh/mZ,均值為11349.23kg/unIZ;以長樂、福清、連江、羅源、閩侯、閩清、永泰、長汀、連城、上杭、武平、新羅、永定、光澤、建匝、建陽、浦城、邵武、順昌、武夷山、延平、大田、寧化、沙縣、永安、尤溪、龍海、南靖、詔安、漳浦等30個縣(市、區(qū))的中潛力區(qū)分布面積最大:低生產潛力區(qū)主要集中在閩東的寧德、閩西的龍巖及閩中三明市,合計面積為12.95萬公頃,占全省中稻低潛力區(qū)總面積的96.57%,生產潛力均值為8410.17一9870.slkg/mhZ,其中福安、福鼎、壽寧等3個縣(市、區(qū))的生產潛力相對較高,介于8113.72~8373.41kg/靦2,均值為5227.97kg/hmZ;以長汀、福安、福鼎、古田、壽寧、霞浦等6個縣(市、區(qū))的低潛力區(qū)分布面積最大。
周寧、泰寧等5個縣(市、區(qū))的生產潛力相對較高,介于7759.06一9595.43kg,/hm址,均值為5571.05kg/hmZ。以福安、福鼎、屏南、壽寧、霞浦、周寧、建寧、泰寧縣(市、區(qū))的低潛力區(qū)分布面積最大。研究結果表明(圖3,附表l一2,附圖13),福建省耕地中稻生產潛力介于4792.706一14525.222kg/mhZ,均值為10072.556kg/mhZ,全省中稻高、中、低生產潛力區(qū)面積分別為34.07萬公頃、83.45萬公頃和19.60萬公頃,分別占福建省耕地總面積的24.85%、60.86%和14.29%。高生產潛力區(qū)土要集中在閩東南沿海的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及閩北的南平六市,合計面積為29.12萬公頃
本文編號:2732350
【學位授予單位】:福建農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F323.211
【圖文】:
均值為10072.556kg/mhZ,全省中稻高、中、低生產潛力區(qū)面積分別為34.07萬公頃、83.45萬公頃和19.60萬公頃,分別占福建省耕地總面積的24.85%、60.86%和14.29%。高生產潛力區(qū)土要集中在閩東南沿海的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及閩北的南平六市,合計面積為29.12萬公頃,,’:‘全省中稻高潛力區(qū)總面積的55.4%7,生產潛力均值介于10448.13~1168.]63kg/mhZ,其中倉山、馬尾、臺江、城廂、晉江、鯉城、石獅、湖里、開元、思明、長泰、龍文和蘿城等:1l個縣(市、區(qū))的生產潛力相對較高,介于11683.70~23436.90kg/hm,,均值為12363.67kg/hm,;以福清、浦城、秀嶼區(qū)、惠安、晉江、南安、同安、龍海、漳浦等9個縣(市、區(qū))的高潛力區(qū)分布面積最大;中生產潛力區(qū)主要集中在福州、龍巖、南平、三明和漳州五市,合計面積為62.93萬公頃,占全省中稻中潛力區(qū)總面積的75.4%1,生產潛力均值介于9361.48~11019.48kg/mhZ,其中福清、松溪、龍海等3個縣(市、區(qū))的生產潛力相對較高,介于11262.10一11472.30kgh/mZ,均值為11349.23kg/unIZ;以長樂、福清、連江、羅源、閩侯、閩清、永泰、長汀、連城、上杭、武平、新羅、永定、光澤、建匝、建陽、浦城、邵武、順昌、武夷山、延平、大田、寧化、沙縣、永安、尤溪、龍海、南靖、詔安、漳浦等30個縣(市、區(qū))的中潛力區(qū)分布面積最大:低生產潛力區(qū)主要集中在閩東的寧德、閩西的龍巖及閩中三明市,合計面積為12.95萬公頃,占全省中稻低潛力區(qū)總面積的96.57%,生產潛力均值為8410.17一9870.slkg/mhZ,其中福安、福鼎、壽寧等3個縣(市、區(qū))的生產潛力相對較高,介于8113.72~8373.41kg/靦2,均值為5227.97kg/hmZ;以長汀、福安、福鼎、古田、壽寧、霞浦等6個縣(市、區(qū))的低潛力區(qū)分布面積最大。
周寧、泰寧等5個縣(市、區(qū))的生產潛力相對較高,介于7759.06一9595.43kg,/hm址,均值為5571.05kg/hmZ。以福安、福鼎、屏南、壽寧、霞浦、周寧、建寧、泰寧縣(市、區(qū))的低潛力區(qū)分布面積最大。研究結果表明(圖3,附表l一2,附圖13),福建省耕地中稻生產潛力介于4792.706一14525.222kg/mhZ,均值為10072.556kg/mhZ,全省中稻高、中、低生產潛力區(qū)面積分別為34.07萬公頃、83.45萬公頃和19.60萬公頃,分別占福建省耕地總面積的24.85%、60.86%和14.29%。高生產潛力區(qū)土要集中在閩東南沿海的福州、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及閩北的南平六市,合計面積為29.12萬公頃
【引證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吳兆娟;丘陵山區(qū)地塊尺度耕地價值測算與提升[D];西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黃艷平;沿海發(fā)達地區(qū)縣域新農村發(fā)展模式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7323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zylw/273235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