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現(xiàn)代海底塊狀硫化物礦床資源量估計
本文選題:SMS礦床 切入點:遠景區(qū) 出處:《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14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隨著世界發(fā)展對各種資源需求量的增大,海底資源究竟有多少也已成為全球各界探索的熱點問題,F(xiàn)代海底塊狀硫化物(SMS)作為當今重要的潛在海底金屬礦產資源,已在全球各個海域被廣泛勘探和調查研究。在國際海底管理局建立的全球海底熱液活動數(shù)據(jù)庫基礎上,利用美國地質調查所海底礦產評價"三部法",即:(1)將洋中脊、海底火山弧、弧后擴張中心圈定為全球SMS礦床遠景區(qū);(2)選定驗證SMS礦床適用的礦床噸位、品位模型;(3)根據(jù)質通量、熱通量、熱液柱以及控制區(qū)數(shù)據(jù)估計全球熱液噴口區(qū)數(shù)量與SMS礦床數(shù)量,對現(xiàn)代海底SMS礦床的資源量進行初步估計。結果顯示:全球現(xiàn)代SMS礦床約為1 000個,所含資源量約為6×108 t,其中銅、鋅、鉛金屬量為3×107 t,與陸地新生代以來的火山塊狀硫化物(VMS)礦床1.9×107 t相近。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various kinds of resources in the world, the amount of seabed resources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the world. As an important potential submarine metal mineral resource, modern seabed massive sulphide (SMSs) has become a hot issue. On the basis of the database of global seabed hydrothermal activities establish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the mid-ocean ridge is to be established using the "three methods" of the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for seabed Mineral Evaluation, or: 1). Subsea volcanic arc, delineated as the global SMS deposit remote area by the back-arc extension center, is selected to verify the suitable deposit tonnage and grade model of SMS deposit, according to the mass flux and heat flux, The data of hydrothermal column and control area estimate the number of hydrothermal vent area and SMS deposit, and estimate the resource quantity of modern submarine SMS deposit.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about 1 000 modern SMS deposits in the world. The content of resources is about 6 脳 10 ~ 8 t, of which copper, zinc and lead are 3 脳 10 ~ 7 t, close to 1.9 脳 10 ~ 7 t of volcanic massive sulphide (VMS) deposits since the terrestrial Cenozoic.
【作者單位】: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國家深;毓芾碇行;
【基金】:大西洋多金屬硫化物成礦潛力與資源環(huán)境評價(DY125-12-R-01)
【分類號】:P744;P624.7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叢源;趙鵬大;陳建平;董慶吉;;中國鋁土礦床品位噸位模型[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9年06期
2 毛先成;戴塔根;吳湘濱;鄒艷紅;;危機礦山深邊部隱伏礦體立體定量預測研究——以廣西大廠錫多金屬礦床為例[J];中國地質;2009年02期
3 趙鵬大;“三聯(lián)式”資源定量預測與評價——數(shù)字找礦理論與實踐探討[J];地球科學;2002年05期
4 鄭有業(yè);陳仁義;龐迎春;施俊法;高順寶;左仁廣;;“協(xié)優(yōu)”成礦預測方法的理論探索與實踐[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5 Donald A. Singer;;A Lognormal Distribution of Metal Resources[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6 左仁廣;夏慶霖;;礦產資源潛力預測不確定性評價[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9年01期
7 何彬彬;崔瑩;陳翠華;陳建華;;基于地質空間數(shù)據(jù)挖掘的區(qū)域成礦預測方法[J];地球科學進展;2011年06期
8 嚴光生;邱瑞照;連長云;Warren J.Nokleberg;曹黎;陳秀法;毛景文;肖克炎;李錦軼;肖慶輝;周肅;王明燕;劉大文;元春華;韓九曦;王靚靚;陳正;陳玉明;謝桂青;丁建華;;中國大陸斑巖銅礦資源潛力定量評價[J];地學前緣;2007年05期
9 曹新志;孫華山;趙穎弘;;礦區(qū)深部找礦前景快速評價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徑[J];地質科技情報;2009年03期
10 王勇毅,肖克炎,朱裕生,張壽庭,陳鄭輝,薛群威;初論中國銅礦數(shù)字礦床模型[J];地質與勘探;200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崔敏利;張寶林;張連昌;;“演繹-迭代”勘查方法在大比例尺成礦預測中的應用-以河南石寨溝金礦找礦為例[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屆)學術論文匯編——固體礦產資源研究室[C];2013年
2 Ping Shen;Hongdi Pan;Wenjiao Xiao;Xian-hua Li;Huawu Dai;Heping Zhu;;Early Carboniferous intra-oceanic arc and back-arc basin system in the West Junggar,NW China[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屆)學術論文匯編——固體礦產資源研究室[C];2014年
3 Yi Chen;Kai Ye;Yu-Wen Wu;Shun Guo;Bin Su;Jing-Bo Liu;;Hydration and dehydration in the lower margin of a cold mantle wedge:implications for crust-mantle interactions and petrogeneses of arc magmas[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屆)學術論文匯編——巖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4年
4 浦路平;林錦富;尹意求;;基于網格單元蒙特卡洛方法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方法的總合式和非總合式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方法[A];第十二屆全國數(shù)學地質與地學信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5 張寶一;毛先成;鄧浩;成秋明;;基于GIS的桂西-滇東南地區(qū)錳礦資源潛力評價[A];第十二屆全國數(shù)學地質與地學信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曉坤;廣西南丹大廠錫礦長坡—高峰礦床(山)數(shù)字化與綜合信息成礦預測[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2 劉海軍;基于MAPGIS的數(shù)字找礦系統(tǒng)研究與開發(fā)[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3 李楠;區(qū)域礦產資源GIS評價關鍵算法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4 韓兆紅;利用重磁資料進行構造邊界識別與弱異常提取的方法研究及應用[D];吉林大學;2011年
5 申伍軍;內蒙古大型礦地球化學預測指標[D];中國地質科學院;2011年
6 師淑娟;地球化學異常與礦床規(guī)模的關系[D];中國地質科學院;2011年
7 賈建亮;基于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的松遼盆地上白堊統(tǒng)油頁巖識別與資源評價[D];吉林大學;2012年
8 譚征兵;礦產資源GIS評價系統(tǒng)及成礦預測BP模型[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3年
9 毛政利;鳳凰山銅礦數(shù)字礦床模型及其預測系統(tǒng)開發(fā)研究[D];中南大學;2004年
10 李滿根;三江南段有色及貴金屬礦床成礦譜系研究與資源定量評價[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賀寧強;云南省大紅山鐵銅礦成礦規(guī)律及成礦預測[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2 廖聲林;云南新平大紅山鐵銅礦床地球化學特征及找礦分析[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3 李曉;廣西南丹大廠地區(qū)泥盆紀地層地質特征[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4 崔瑩;多源地質空間數(shù)據(jù)挖掘方法及應用[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5 劉岳;潛在礦產資源評價方法及應用[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6 劉陳明;廣西大廠錫礦礦床地質與成因規(guī)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1年
7 張華;新疆索爾庫都克—哈臘蘇銅(鎳)鉬金礦集區(qū)成礦條件與找礦評價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1年
8 施鵬;面向區(qū)域成礦預測的案例推理方法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2年
9 王琛;礦產資源綜合模型評價在江西某金礦的應用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10 姬芳;江西省崇義地區(qū)鎢礦資源開發(fā)與潛力評價[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R.弗里奇;盛乃腎;;芬蘭、挪威和瑞典礦床綜述(續(xù))[J];地質地球化學;1980年12期
2 中尾征三 ,白樺;海成磷灰土礦床的研究現(xiàn)狀[J];地質科技情報;1984年03期
3 И.Я.聶克拉索夫 ,徐雪明;形成金-銀和金-銻建造礦床的物理-化學環(huán)境[J];黃金地質參考資料;1985年S1期
4 В.В.Гавриленко ,譚運金;索鮑林礦床中控制錫礦化分布的構造和地球化學規(guī)律[J];地質地球化學;1986年09期
5 尚浚;;礦床隕落成因淺談[J];世界地質;1986年04期
6 李長江,徐有浪,蔣敘良;論礦床的分形性質[J];浙江地質;1994年02期
7 陳瑋;飾面石材礦床初探[J];石材;1996年05期
8 李有柱;大型內生金礦床的主要地質構造類型和特點[J];國外鈾金地質;1998年01期
9 羅曉濱;標型礦床、標型建造特征與研究意義初探[J];有色金屬礦產與勘查;1999年06期
10 王琳;俄羅斯的金礦床[J];國外鈾金地質;200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翟裕生;銀劍釗;周少平;;長江中下游礦床研究史簡述[A];地質學史論叢(3)[C];1995年
2 劉裕慶;劉兆廉;;銅陵地區(qū)層狀銅(鐵、硫)礦床同位素地球化學和礦床成因研究[A];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文集(24)[C];1991年
3 ;中國巖溶充水礦床的水文地質勘探類型[A];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文集(4)[C];1988年
4 陳廷愚;;中國東部地殼成分的不均勻性及礦床的親緣性[A];中國地質科學院文集(9)[C];1984年
5 程裕淇;陳毓川;趙一鳴;;初論礦床的成礦系列問題[A];中國地質科學院文集(1)[C];1979年
6 陸樹文;;脈金礦床的金質來源初探[A];2011年中國礦業(yè)科技大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世界著名礦床百例(下)[N];中國礦業(yè)報;2010年
2 徐叢榮;銅金礦床:氧化鐵型應為重點找礦類型[N];地質勘查導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瑞雪;云南瀾滄老廠鉛鋅礦影像線—環(huán)結構礦床定位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7年
2 祝向平;云南哈播斑巖型銅(—鉬—金)礦床地質特征與成礦作用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年
3 劉歡;西南三江南段成礦地質背景與地球化學分形解析[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朱聰;吉林省集安西岔金礦床成礦條件與成礦預測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2 杜澤忠;藏南拉木由塔銻(金)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探討[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3 唐敏惠;安徽廬樅盆地大礬山明礬石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8年
4 梁本勝;黑龍江省二股鐵多金屬礦田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D];吉林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6257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zylw/1625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