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流芯片的超微量液體流速測量系統
本文關鍵詞:基于微流芯片的超微量液體流速測量系統
更多相關文章: 微流控芯片 流速測量 STM32F107 光刻技術 芯片鍵合
【摘要】:論文設計出了一套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超微量液體流速測量系統,該系統主要是以微流控技術的發(fā)展為依托,以微加工技術為手段,以核心控制器件STM32F107為硬件主控部分,設計出了該套微流體流速測量系統。在現代社會中,由于人類活動的關系,許多資源開始被大量的消耗掉。而有些資源如:生化分析里用到的許多貴重的試劑需要從很多的物質里面去提取,這樣大量的物質資源就被消耗掉了。如果將這一分析過程在微流控芯片中進行,這樣就能夠起到很好的資源節(jié)約的目的。另外就是許多新奇的現象往往是在微小環(huán)境或者微觀世界里面才能夠出現,這對于科研來說具有很好的研究價值和研究意義。再就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微流控領域也發(fā)展的越來越快,同時微流控芯片技術的發(fā)展,帶動了對微流體的流速進行測量的一個需求,也使得對微流體進行流速的測量成為了可能,并最終能夠通過現在的技術手段來進行實現。在微流控芯片中,流動的液體或者分析使用的流動性的分析物質是主要的承載介質,對微流體進行一個實際流速的測量就顯得尤為重要。本論文在結合現有的對流體的流速進行測量的分析基礎上,設計出該套基于微流芯片的微流體的流速測量系統,論文內的研究主框架主要分為4個子框架:(1)微流控芯片及微流控技術的發(fā)展介紹及現有的一些技術手段的不足,從而提出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超微量液體的流速測量系統。(2)超微量液體的流速測量系統的整體框架的一個介紹主要是包含硬件框架設計、芯片框架設計和軟件框架設計。(3)超微量液體的流速測量系統的核心部件流速測量芯片的設計、研發(fā)、制作和鍵合,主要是借助于實驗室現有的光刻機等設備來進行芯片的制作,同時利用化學、生物、物理特性良好的PDMS材料為輔助來完成最終芯片的鍵合。(4)超微量液體的流速測量系統的硬件電路部分的設計主要包含:系統供電模塊設計、電機驅動模塊的設計和制作、系統通訊部件電路設計、電磁閥的選擇及控制
【關鍵詞】:微流控芯片 流速測量 STM32F107 光刻技術 芯片鍵合
【學位授予單位】:武漢紡織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P274;TN492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緒論9-17
- 1.1 微流控芯片的背景9-12
- 1.2 國內外關于流體流速測量的研究動態(tài)12-15
- 1.3 本論文的研究思路及論文研究的創(chuàng)新點15-16
- 1.3.1 本論文的研究思路15
- 1.3.2 本論文的創(chuàng)新內容15-16
- 1.4 本章小結16-17
- 2 超微量液體流速測量系統的整體設計17-21
- 2.1 超微量液體流速測量系統的設計目標17
- 2.2 超微量液體流速測量系統的整體實現方法17-20
- 2.2.1 超微量液體流速測量系統的硬件電路設計方案18-19
- 2.2.2 超微量液體流速測量系統的流速測量芯片的設計方案19-20
- 2.2.3 超微量液體流速測量系統的軟件設計方案20
- 2.3 本章小結20-21
- 3 超微量液體流速測量系統的芯片設計及制備21-29
- 3.1 超微量流速測量芯片的測量實現21
- 3.2 超微量流速測量芯片的設計21-23
- 3.3 超微量流速測量芯片的制備及鍵合23-28
- 3.3.1 芯片制作24-27
- 3.3.2 芯片鍵合27-28
- 3.4 本章小結28-29
- 4 超微量液體流速測量系統的硬件設計29-40
- 4.1 系統硬件方案詳述29-30
- 4.2 ARM硬件平臺及其簡述30-33
- 4.3 系統硬件電路設計詳述33-39
- 4.3.1 系統供電電源的模塊設計33
- 4.3.2 電機選型及控制電路模塊33-36
- 4.3.3 通訊模塊設計36-37
- 4.3.4 氣閥及氣泵的控制37-39
- 4.4 本章小結39-40
- 5 超微量液體流速測量系統的軟件設計40-48
- 5.1 編譯開發(fā)平臺的軟件介紹40
- 5.2 芯片STM32F107的編程簡述40-42
- 5.3 DA數模轉換控制42-44
- 5.4 系統的通信設計44-47
- 5.5 本章總結47-48
- 6 系統的運行調試及實驗48-53
- 6.1 系統核心部分的實物圖及搭建48-49
- 6.1.1 系統硬件主控電路板48
- 6.1.2 系統核心測量芯片部件及氣路部分48-49
- 6.2 系統軟件調試49-51
- 6.3 系統進行流速測量實驗51-52
- 6.4 本章小結52-53
- 7 總結及展望53-55
- 7.1 總結53-54
- 7.2 展望54-55
- 參考文獻55-59
- 附錄59-60
- 致謝6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于慶武,崔淑艷,張玉剛;對我院微流所科研論文的分析與思考[J];醫(yī)學圖書館通訊;1997年04期
2 戰(zhàn)傳娜;張維;李亭;楊長銳;岳釗;牛文成;劉國華;;一種用于生化傳感檢測的壓電式行波微流泵的研究[J];傳感技術學報;2011年11期
3 查燕;尉一卿;韓慶江;章安良;;一種新的紙基微流開關及其活躍方法[J];傳感技術學報;2012年02期
4 章安良;尉一卿;韓慶江;葉麗軍;;基于聲表面波技術實現紙基微流開關研究[J];傳感技術學報;2011年06期
5 李賢;袁余鋒;李書;林巧;范宇強;吳興坤;;基于激光直寫的微流光學觸摸傳感陣列[J];光學學報;2012年03期
6 章安良;韓慶江;尉一卿;葉麗軍;;基于聲表面波紙基微流器件研究[J];壓電與聲光;2011年06期
7 楊潞霞;毛靜;郝曉劍;張斌珍;;一種高效低成本制作三維聚焦微流溝道的方法[J];微納電子技術;2014年03期
8 張悅;章安良;查燕;尉一卿;韓慶江;;聲表面波輔助實現紙基微流分析[J];傳感技術學報;2012年06期
9 李其昌;王廣龍;王竹林;張姍姍;高敏;高鳳岐;;鈉鈣玻璃微流管道的厚膠濕法腐蝕工藝優(yōu)化[J];微電子學;2013年02期
10 李向紅;張斌珍;孟祥嬌;范新磊;;基于SU-8的微流溝道的設計和制作[J];傳感器與微系統;2012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白延春;李文濤;孫偉;張超;吳昊帥;鄭_";黃巖誼;嚴純華;;微流芯片中分子基1:2型信號分離器的構筑[A];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無機與配位化學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2 李卓榮;岳婉晴;徐濤;楊夢蘇;;微流篩管的制備及其在細胞固定中的應用[A];中國化學會第27屆學術年會第09分會場摘要集[C];2010年
3 賈可;張鴻海;范細秋;劉勝;;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具有“荷花效應”的微流通道[A];中國微米、納米技術第七屆學術會年會論文集(一)[C];2005年
4 程琴;Martin Y-M Chiang;鄧林紅;;細胞生物微流變學有限元數值模型的研究[A];2008年全國生物流變學與生物力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8年
5 聶德明;林建忠;;微流器件及其微流體力學研究綜述[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上冊)[C];2002年
6 李超;張寶文;王雪松;;利用微流技術光化學合成維生素D_3[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21分會:光化學[C];2014年
7 鄧林紅;;生物微流變學系列測量方法及其在細胞生理病理狀態(tài)診斷中的應用[A];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進展——2007中國生物醫(yī)學工程聯合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7年
8 陳潔;郁麗程;田萌;何羽薇;金浩;何艷芳;許華;方波;金雷平;;光敏可聚合表面活性劑膠束體系微流變學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14分會:流變學[C];201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李山;微流芯片將液態(tài)物質分析時間縮至幾秒[N];科技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李怡雯;同步輻射原位微流設備的研制及在蛋白質研究中的應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2016年
2 詹舒越;全自動SPR分析儀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實驗[D];浙江大學;2014年
3 李欣;微流通道內外基于擴散的化學及生物實驗應用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魏巍;多流體混合微流控制系統的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年
5 石巖;微流通道熒光檢測技術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6 朱紅偉;微流芯片中液滴技術及石墨烯晶體管傳感技術[D];武漢大學;2013年
7 石曉龍;用于DNA計算的微流控制系統中三維檢測問題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蔣國珠;具有微流通道的體聲波傳感器研究[D];南京大學;2014年
2 周春花;基于高品質法布里—珀羅微腔的光微流激光產生及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6年
3 丁兆雄;離心微流平臺的控制與檢測系統的研究[D];南京大學;2016年
4 劉群峰;基于光纖操控微粒的微流傳感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5 張明磊;光微流微腔干涉?zhèn)鞲衅餮芯縖D];電子科技大學;2016年
6 程瀟;光催化還原CO_2光微流反應器中傳質與轉化特性[D];重慶大學;2016年
7 劉松林;基于微流芯片的超微量液體流速測量系統[D];武漢紡織大學;2016年
8 常健強;激光對微流體內細胞導向作用的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4年
9 張學君;微流系統中各向異性分子的液晶連續(xù)力學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4年
10 于帥;用于紫外集成生物芯片的微流通道的結構設計[D];長春理工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9478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947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