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協(xié)同預測的無線傳感器網絡全移動節(jié)點定位算法
本文選題:無線傳感器網絡 + 移動節(jié)點定位。 參考:《計算機應用研究》2017年01期
【摘要】:節(jié)點定位技術是無線傳感器網絡的關鍵問題之一,分析了無線電的路徑損耗模型,建立了基于信號接收強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和距離的擬合關系模型,提出了一種基于協(xié)同預測的無線傳感器網絡全移動節(jié)點定位方法。該方法解決了當能夠與未知節(jié)點通信的錨節(jié)點數(shù)量少于三個而不能定位的問題,算法利用未知節(jié)點歷史時刻的位置信息輔助當前時刻的未知節(jié)點定位,即把未知節(jié)點歷史時刻的位置作為錨節(jié)點的位置,速度值作為通信半徑對未知節(jié)點進行輔助定位。仿真結果表明,與傳統(tǒng)RSSI定位算法相比,該算法的定位成功率提高了約30%,每輪的平均相對誤差降低了約47%。
[Abstract]:Node location is one of the key problem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The radio path loss model is analyzed, and a fitting model based on the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 RSSI and distance is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 a method for locating all mobile node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based on cooperative prediction is proposed. This method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number of anchor nodes that can communicate with unknown nodes is less than three and can not be located. The algorithm uses the position information of unknown nodes' historical time to assist the location of unknown nodes at the current time. That is to say, the position of the unknown node is regarded as the position of the anchor node, and the velocity is used as the communication radius to locate the unknown nod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RSSI localization algorithm, the localization success rate of this algorithm is increased by about 30 percent, and 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 of each round is reduced by about 47 percent.
【作者單位】: 東北電力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61501106) 吉林省科技發(fā)展計劃資助項目(20150520097JH) 吉林市科技計劃資助項目(201464056) 東北電力大學青年學術骨干科研促進計劃資助項目
【分類號】:TP212.9;TN929.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小遐;劉瑞霞;;一種無線傳感器網絡的設計[J];自動化技術與應用;2006年04期
2 吳春婧;鄭明春;秦繼林;;無線傳感器網絡協(xié)議研究[J];計算機技術與發(fā)展;2006年08期
3 徐勇軍;楊宇;;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發(fā)展[J];電子產品世界;2006年19期
4 ;堅固的無線傳感器網絡適合苛刻的工業(yè)環(huán)境[J];電子設計技術;2006年09期
5 馬華東;陶丹;;多媒體傳感器網絡及其研究進展[J];軟件學報;2006年09期
6 鄺自力;張偉;梁宏軍;;無線傳感器網絡及其應用[J];現(xiàn)代電子技術;2006年22期
7 謝潔銳;劉才興;胡月明;劉蘭;;無線傳感器網絡的部署[J];傳感器與微系統(tǒng);2007年01期
8 李凱;;無線傳感器網絡協(xié)議與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7年04期
9 潘群華;李明祿;張重慶;張文哲;伍民友;;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數(shù)據查詢[J];小型微型計算機系統(tǒng);2007年08期
10 杜林林;張璽棟;屠東;;無線傳感器網絡系統(tǒng)綜述[J];山西電子技術;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彭政;魏巍;羅相根;羅永健;;無線傳感器網絡中傳感器數(shù)量的選擇方法[A];第十九屆測控、計量、儀器儀表學術年會(MCMI'2009)論文集[C];2009年
2 楊曼;;無線傳感器網絡對抗[A];四川省電子學會情報專業(yè)委員會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6年
3 闞鳳龍;徐自文;陳楠;左傳文;;無線傳感器網絡的應用及其發(fā)展研究[A];第九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信息科學與工程技術分冊)[C];2012年
4 賈杰;趙林亮;常桂然;;面向異構傳感器網絡的高能效覆蓋控制[A];中國通信學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09年
5 馮健昭;肖德琴;肖克輝;李就好;;基于謂詞的水質傳感器網絡采樣整合優(yōu)化算法[A];紀念中國農業(yè)工程學會成立30周年暨中國農業(yè)工程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CSAE 2009)論文集[C];2009年
6 唐云龍;;無線傳感器網絡系統(tǒng)實驗分析[A];工程設計與計算機技術:第十五屆全國工程設計計算機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7 杜景林;陳力軍;謝立;;無線傳感器網絡與互聯(lián)網集成體系結構[A];2008年全國開放式分布與并行計算機學術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8年
8 劉昊;;面向電子智能服裝的人體無線傳感器網絡構建[A];“力恒杯”第11屆功能性紡織品、納米技術應用及低碳紡織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李潔;任海風;;K重覆蓋無線傳感器網絡優(yōu)化[A];中國計量協(xié)會冶金分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余e,
本文編號:20254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025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