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表面波無源無線壓力傳感器研究
本文選題:聲表面波 + 壓力傳感器; 參考:《北京理工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摘要】:本文基于眾多軍事、民用領域對無線無源壓力傳感器的需求,通過研究聲表面波器件基礎理論、聲表面波器件設計方法、仿真技術以及工程實現(xiàn)方法,仿真設計并制作了一款能夠檢測溫度信息與壓力信息的無線無源傳感器。同時,本文將射頻識別技術加入到傳感器的設計中,使傳感器帶有了標簽識別功能。對比多種聲表面波器件的編碼方式,本文采用了正交頻率編碼的形式,因為其具有不影響聲表面波正常傳播、抗干擾能力強、處理增益高等優(yōu)點。另外,本文討論了目前的聲表面波的主要理論以及仿真計算的算法,系統(tǒng)全面地分析了聲表面波的基礎理論以及模式耦合模型仿真理論;根據上述理論,編寫了用于仿真聲表面波器件的程序,并在文中給出了器件的仿真以及實測結果。最后,本文分析總結了目前主流的壓力檢測方案,提出了一種溫度補償設計方案,并給出了帶有標簽識別、溫度補償設計的傳感器壓力測試結果。
[Abstract]:Based on the demand of many military and civil fields for wireless passive pressure sensor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basic theory of saw devices, the design methods of saw devices, simulation techniques and engineering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 wireless passive sensor which can detect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information is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RFID technology is added to the sensor design, so that the sensor has tag identification function. Compared with the coding methods of various saw devices, this paper adopts the orthogonal frequency coding form, because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not affecting the normal propagation of saw, strong anti-jamming ability and high processing gain. In addition, the main theories of saw and the algorithms of simulation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theory of saw and the simulation theory of mode coupling model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 program for simulating saw devices is developed, and the simulation and measured results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Finall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mainstream pressure detection schemes, puts forward a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design scheme, and gives the pressure test results of the sensor with label recognition and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design.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P2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武以立;高頻聲表面波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J];壓電與聲光;1988年06期
2 康鐵安;;聲表面波型傳感器[J];宇航計測技術;1990年02期
3 楊曉東,廖代材;石英聲表面波寬帶延遲線[J];壓電與聲光;1992年06期
4 ;1聲表面波技術[J];壓電與聲光;1994年05期
5 史國偉;聲表面波的原理與發(fā)展[J];武警技術學院學報;1996年04期
6 張國民,廖代材,劉積學,梁娟;聲表面波高精度多路延遲線組[J];壓電與聲光;1998年01期
7 茍永明;聲表面波傳感器原理及應用[J];傳感器世界;1998年10期
8 范東遠,陳明;聲表面波壓力遙測傳感器的理論與設計[J];航空計測技術;1998年06期
9 劉艾,馬偉方,施文康;一種新型的聲表面波目標識別系統(tǒng)研究[J];傳感技術學報;2000年02期
10 童筱鈞,章德;石英上準縱漏表面聲波在液體傳感方面的潛在應用[J];傳感技術學報;200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嘉林;李永剛;李業(yè)隆;;聲表面波角速率傳感器的理論與數值分析[A];第十九屆測控、計量、儀器儀表學術年會(MCMI'2009)論文集[C];2009年
2 謝馥勵;張碧星;宮俊杰;;聲表面波聚焦理論與方法研究[A];泛在信息社會中的聲學——中國聲學學會2010年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3 謝馥勵;張碧星;宮俊杰;;寬頻帶多模式聲表面波聚焦理論與方法研究[A];2011'中國西部聲學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1年
4 周世圓;張運濤;徐春廣;伍懿;;無源無線聲表面波嵌入式測量理論與技術[A];2011年機械電子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5 陳明;;聲表面波諧振式力學量傳感器的發(fā)展與現(xiàn)狀[A];2000全國力學量傳感器及測試、計量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0年
6 沈中華;石一飛;嚴剛;袁玲;陸建;倪曉武;;激光聲表面波的若干應用研究進展[A];2007年先進激光技術發(fā)展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潘峰;曾飛;李冬梅;劉明;劉積學;;聲表面波關鍵材料與應用研究[A];中國真空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8 孫斌;張濤;;多層膜結構聲表面波傳播理論研究進展[A];第三屆上!靼猜晫W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9 程衛(wèi)東;鄂明成;董永貴;;聲表面波力敏傳感器基片材料最佳切向的研究[A];2008中國儀器儀表與測控技術進展大會論文集(Ⅲ)[C];2008年
10 王俊新;陸艷艷;何世堂;邱細敏;;聲表面波氣相色譜儀性能評價[A];2013中國西部聲學學術交流會論文集(上)[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韓連國 羅俊昌;科技報國迎挑戰(zhàn)[N];中國電子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秀明;鈮鎂酸鉛和鈮鋅酸鉛基鐵電單晶中聲表面波傳播特性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3年
2 白茂森;激光聲表面波法測量薄膜楊氏模量的理論與系統(tǒng)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3 楊鶯;新結構聲表面波質量傳感器及聲表面波集成聲路隔離吸聲技術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4 劉駿躍;聲表面波慣性器件傳感檢測技術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7年
5 李淑紅;基于聲表面波技術的新型氣體傳感器的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嚴剛;激光聲表面波用于金屬表面缺陷無損檢測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7年
7 李慶亮;聲表面波射頻辨識標簽與系統(tǒng)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8 周金;基于聲表面波技術的無線通信系統(tǒng)的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章安良;Y型和S型組合雙聲路SAW質量傳感器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10 趙佰軍;聲表面波用ZnO薄膜的制備及器件的初步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瑾珠;聲表面波電子鼻探測器的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2 黃亮;高靈敏度磁電聲表面波磁場傳感器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3 曾慶輝;基于無源無線聲表面波技術的機床主軸熱監(jiān)測系統(tǒng)研究與實現(xiàn)[D];浙江大學;2015年
4 孫鳳佩;聲表面波氣體探測器系統(tǒng)集成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5 陳雪薇;基于聲表面波的GIS開關觸頭溫度監(jiān)測的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5年
6 曹放;基于聲表面波技術的無線無源溫度傳感器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5年
7 陳鵬;蘭姆波型聲表面波無源無線溫度傳感器的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8 劉洋;基于聲表面波傳感器陣列的氣體檢測模式識別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9 汪駿雄;基于聲表面波的微流體霧化機理與實驗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10 高君華;基于聲表面波氣體檢測器件特性的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9595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959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