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線驅動型并聯(lián)機器人誤差模型與靈敏度分析
本文選題:并聯(lián)機器人 + 誤差模型; 參考:《農業(yè)機械學報》2017年07期
【摘要】:為提高直線驅動型并聯(lián)機器人動平臺末端執(zhí)行器位置精度,根據并聯(lián)機構結構和運動學模型,對影響末端位置精度的各項誤差源進行了分析,利用解析法建立動平臺末端操作空間與關節(jié)空間之間的誤差映射模型;在靈敏度誤差模型的基礎上,依據全域靈敏度評價指標,提出了一種誤差源篩選方案,篩選影響位置精度的主要誤差源,利用蒙特卡洛法隨機模擬并聯(lián)機器人中各零部件的尺寸誤差、驅動誤差和裝配誤差,得知篩選前后動平臺位置誤差基本一致,驗證了評價指標的正確性。以激光跟蹤儀為測量工具在任務空間中取點測量,對篩選后的主要誤差源進行辨識,修正并聯(lián)機構的正向運動學模型后,并聯(lián)機構末端位置精度改善顯著,驗證了誤差源篩選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減輕了誤差參數辨識的復雜程度和計算量,對結構較復雜的機構誤差補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osition accuracy of the end actuator of a linear parallel robot, the error sources affecting the end position accuracy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parallel mechanism and the kinematics model.The error mapping model between the terminal operating space and joint space of moving platform is established by analytic method, and an error source screening scheme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sensitivity error model and the index of sensitivity evaluation in the whole field.The main error sources affecting the position accuracy are screened, and the dimension error, drive error and assembly error of each component in the parallel robot are simulated by Monte Carlo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sition error of the moving platform before and after screening is basically the same.The correctness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is verified.The laser tracker is used as the measuring tool to measure the points in the mission space, and the main error sources after screening are identified. After modifying the forward kinematics model of the parallel mechanism, the accuracy of the end position of the parallel mechanism is improved significantly.The valid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error source selection scheme are verified, and the complexity and calculation of error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are reduced, which is of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error compensation of the mechanism with more complicated structure.
【作者單位】: 重慶大學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鎮(zhèn)江高等專科學校數理化工系;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375507) 重慶市基礎與前沿研究計劃項目(cstc2016jcyjA0253)
【分類號】:TP2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李曉丹;;3-SPR機構的誤差靈敏度分析[J];機床與液壓;2015年15期
2 譚興強;張鍵;謝志江;;風洞6_PUS并聯(lián)支撐機器人運動誤差建模與補償[J];農業(yè)機械學報;2014年04期
3 張文昌;梅江平;劉藝;張新;;基于激光跟蹤儀的Delta并聯(lián)機構運動學誤差標定[J];天津大學學報;2013年03期
4 馬曉麗;陳艾華;陳曉英;馬履中;;虛擬軸工作臺機構的誤差分析和補償[J];農業(yè)機械學報;2007年11期
5 洪振宇;梅江平;趙學滿;黃田;;可重構混聯(lián)機械手——TriVariant的誤差建模與靈敏度分析[J];機械工程學報;2006年12期
6 馬曉麗;馬履中;周兆忠;;新型4自由度并聯(lián)機構的運動學建模與分析[J];農業(yè)機械學報;2006年03期
7 唐國寶,黃田;Delta并聯(lián)機構精度標定方法研究[J];機械工程學報;2003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潘華;邱繼紅;劉林;;Delta并聯(lián)機器人裝配誤差分析與補償[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7年20期
2 許兆棠;劉遠偉;陳小崗;張恒;吳海兵;朱為國;;并聯(lián)機構綜合誤差的補償及控制研究進展[J];機械制造與自動化;2017年03期
3 于今;余偉;吳超宇;程敏;錢小吾;;直線驅動型并聯(lián)機器人誤差模型與靈敏度分析[J];農業(yè)機械學報;2017年07期
4 陳熠道;;并聯(lián)機器人在高職高專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資訊;2016年31期
5 王海芳;張恒;皇甫一樊;褚天爭;童曉穎;;碼垛機器人運動精度可靠性及其靈敏度分析[J];中國工程機械學報;2016年06期
6 王虹;曹國華;丁紅昌;;六自由度Stewart平臺誤差建模及誤差補償分析[J];機械工程師;2016年12期
7 朱春霞;趙志宇;劉威;;3-TPT并聯(lián)機構姿態(tài)誤差對整體加工精度影響研究[J];機械設計與制造;2016年11期
8 榮譽;劉雙勇;韓勇;林峰;李凱;;六足制孔機器人三自由度并聯(lián)機械腿的誤差模型及驗證[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6年15期
9 郭宗環(huán);謝志江;宋代平;齊凱;;基于改進蟻群算法的風洞試驗俯仰機構運動誤差優(yōu)化[J];農業(yè)機械學報;2016年07期
10 周宸;劉積昊;曹峰;趙言正;;一種可折疊旋翼綜合測量系統(tǒng)[J];機電一體化;2016年04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譚興強;謝志江;謝永春;;6_PUS并聯(lián)機構奇異判據推導與奇異性分析[J];農業(yè)機械學報;2012年12期
2 李永泉;張立杰;郭志民;郭菲;;基于D-H矩陣的球面5R并聯(lián)機構誤差建模及靈敏度分析[J];中國機械工程;2012年12期
3 謝平;杜義浩;田培濤;劉彬;;一種并聯(lián)機器人誤差綜合補償方法[J];機械工程學報;2012年09期
4 李新友;陳五一;韓先國;;基于正交設計的3-RPS并聯(lián)機構精度分析與綜合[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1年08期
5 陳培;王興;;空間2-RSSS機構的誤差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6 劉大煒;王立平;關立文;;一個特殊3自由度并聯(lián)機構的精度分析及標定[J];機械工程學報;2010年09期
7 鄭輝;唐國寶;;Delta并聯(lián)機械手幾何誤差建模及靈敏度分析[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09年07期
8 李研彪;金振林;計時鳴;高峰;;一種并聯(lián)結構擬人肩關節(jié)的誤差分析[J];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2009年03期
9 邵珠峰;唐曉強;王立平;黃鵬;;平面柔性3-RRR并聯(lián)機構自標定方法[J];機械工程學報;2009年03期
10 ;Step kinematic calibration of a 3-DOF planar parallel kinematic machine tool[J];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8年1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新華;并聯(lián)機器人精度分析與綜合研究取得突破[J];天津科技;2005年01期
2 劉善增;余躍慶;杜兆才;楊建新;;并聯(lián)機器人的研究進展與現狀(連載)[J];組合機床與自動化加工技術;2007年08期
3 陳峰;耿永鋒;;6-6型繩牽引并聯(lián)機器人的方位空間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年06期
4 劉辰;趙升噸;;并聯(lián)機器人結構及驅動方式合理性的探討[J];機械科學與技術;2013年06期
5 ;中國首個3D打印并聯(lián)機器人在重慶誕生[J];機械工程師;2014年01期
6 ;中國首個3D打印并聯(lián)機器人研制成功 成本僅十萬元[J];自動化博覽;2013年12期
7 ;重慶設計出3D打印并聯(lián)機器人[J];機器人技術與應用;2013年06期
8 趙鐵石,黃真;欠秩空間并聯(lián)機器人輸入選取的理論與應用[J];機械工程學報;2000年10期
9 曹清林,岑向東,楊玉萍,沈世德;一種線性平面并聯(lián)機器人機械系統(tǒng)的設計[J];南通工學院學報;2000年S1期
10 金振林,高峰;一種正交并聯(lián)機器人的靈巧度指標及其分布[J];機械設計;2001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賀利樂;段志善;;并聯(lián)機器人的動態(tài)性能及控制方法的研究現狀與展望[A];振動利用技術的若干研究與進展——第二屆全國“振動利用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2 高峰;;并聯(lián)機器人應用及其機構的創(chuàng)新[A];第十二屆全國機構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3 孫立寧;劉彥武;曲東升;李長峰;;靶定位并聯(lián)機器人控制研究[A];第二十六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2007年
4 陳文家;陳書宏;趙明揚;;一種用于加工的新型4自由度并聯(lián)機器人[A];2001年中國智能自動化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1年
5 王志峰;吳強;王占林;付永領;;離散微分跟蹤器應用于并聯(lián)機器人單通道控制[A];中國航空學會液壓氣動專業(yè)2005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6 王志峰;吳強;王占林;付永領;;離散微分跟蹤器應用于并聯(lián)機器人單通道控制[A];中國航空學會控制與應用第十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楊廷力;金瓊;劉安心;沈惠平;姚芳華;;基于單開鏈單元的兩平移兩轉動輸出并聯(lián)機器人機型設計[A];第十三屆全國機構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張旭;裴忠才;;液壓6自由度并聯(lián)機器人的控制系統(tǒng)研究[A];第五屆全國流體傳動與控制學術會議暨2008年中國航空學會液壓與氣動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9 郭希娟;黃真;;并聯(lián)機器人加速度的各向同性[A];第十二屆全國機構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10 張建明;王寧;王樹青;;使用模糊轉換器的神經元非模型控制及在液壓并聯(lián)機器人中的應用[A];1998年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199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記者 周芹 張亦筑;我市研發(fā)出國內首臺3D打印并聯(lián)機器人[N];重慶日報;2013年
2 記者 王陽;“并聯(lián)機器人”研發(fā)形成體系[N];上?萍紙;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蘇宇;繩牽引并聯(lián)機器人的力學分析與性能優(yōu)化[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2 劉鵬;柔索牽引并聯(lián)機器人力學分析及穩(wěn)定性評價[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3 陳正升;高速輕型并聯(lián)機器人集成優(yōu)化設計與控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4 劉勝;平面3-(?)RR并聯(lián)機器人自激振動分析與工作模式轉換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6年
5 柯豐愷;面向機器人的多目視覺檢測算法研究及系統(tǒng)實現[D];華中科技大學;2016年
6 劉善增;三自由度空間柔性并聯(lián)機器人動力學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09年
7 李艷;二自由度冗余驅動并聯(lián)機器人的動力學建模及控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8 李海虹;一種含柔性桿件的高速并聯(lián)機器人優(yōu)化設計方法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9 劉欣;兩種并聯(lián)機器人的機構性能分析與運動控制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10 李艷文;幾類空間并聯(lián)機器人的奇異研究[D];燕山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美鈺;平面五桿并聯(lián)機器人動力學特性與控制系統(tǒng)研究[D];北京工商大學;2010年
2 黃偉明;基于3-RRRT并聯(lián)機器人的少自由度并聯(lián)機構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5年
3 焦亞彤;6自由度3支鏈并聯(lián)機器人的工作空間分析[D];河北大學;2015年
4 宋婷;二自由度冗余驅動并聯(lián)機器人動態(tài)控制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5 陳景禮;3-PCR并聯(lián)機器人運動仿真與精度分析[D];河北工程大學;2015年
6 李楠;名優(yōu)綠茶并聯(lián)采摘機器人控制系統(tǒng)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5年
7 馬同;3-PSP并聯(lián)機器人的位姿測量與控制系統(tǒng)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8 胡如方;并聯(lián)機器人動力學參數測試方法及實驗驗證[D];安徽工程大學;2015年
9 曾繼濤;一種三自由度快速并聯(lián)機器人的結構設計及系統(tǒng)仿真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10 劉麗;六自由度并聯(lián)機器人軌跡生成及實驗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7490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749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