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透鏡超分辨成像的影響因素研究
【學位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TH742;TP391.41
【部分圖文】:
1.2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2009年,Lee等[39!利用有機分子自組裝法制備出不同尺寸的的半球狀微透鏡,??微透鏡的掃描電鏡圖如圖1.1(a)所示。??CHG^U,:?A?flfiffl?nP^W??圖1.1微透鏡的掃描電鏡圖及微透鏡的成像圖引自文獻[39]??為了研究這些微透鏡的成像特性,如圖1.1(b)-1.1(f)所示,他們用一個直徑為2??Hm的微透鏡輔助光學顯微鏡對周期為250?nm的條紋陣列進行成像,發(fā)現(xiàn)原本在傳??統(tǒng)光學顯微鏡下無法觀察到的條紋陣列,現(xiàn)在可以清晰分辨,并且發(fā)現(xiàn)微透鏡對樣??品具有放大作用。由此可見,微透鏡能夠提高傳統(tǒng)光學顯微鏡的分辨能力。圖1.1(b)??和1.1(c)分別為直徑為2?nm的微透鏡凸面朝下和凸面朝上的成像結(jié)果圖,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微透鏡凸面朝下時的成像放大率略小于微透鏡凸面朝上時的成??像放大率。并且微透鏡凸面朝下時圖像存在畸變
?靈??圖1.2微透鏡的成像過程示意圖引自文獻[39】??為了研宄微透鏡能夠輔助光學顯微鏡進行超分辨成像的理論解釋,如圖1.3(a)-??1.3(d)所示,Lee等分別采用幾何光學軟件及波動光學軟件進行了模擬,發(fā)現(xiàn)利用幾??何光學軟件模擬計算得出的焦點位置與利用波動光學軟件模擬計算得出的焦點位??置存在差異。文中認為存在差異的原因是微透鏡的尺寸很小,為微納米量級,光通??過透鏡時會發(fā)生散射等現(xiàn)象,因此幾何光學的相關(guān)理論不適用,用波動光學進行解??釋更為合理。此外,如圖1.3(b)-1.3(d)所示,當微透鏡直徑從0.8微米增大到4微米??時,微透鏡的焦點位置也從0.85H增大到1.68H,即隨著微透鏡尺寸的増加,焦點??位置會遠離微透鏡。??■Vz:"?H?t?0??Y7????I?lsai??/?//。撸?\??/?"//n'\\?\?-1.5-1.0-0.5?0.0?OJS?1
/T?靈??圖1.2微透鏡的成像過程示意圖引自文獻[39】??為了研宄微透鏡能夠輔助光學顯微鏡進行超分辨成像的理論解釋,如圖1.3(a)-??1.3(d)所示,Lee等分別采用幾何光學軟件及波動光學軟件進行了模擬,發(fā)現(xiàn)利用幾??何光學軟件模擬計算得出的焦點位置與利用波動光學軟件模擬計算得出的焦點位??置存在差異。文中認為存在差異的原因是微透鏡的尺寸很小,為微納米量級,光通??過透鏡時會發(fā)生散射等現(xiàn)象,因此幾何光學的相關(guān)理論不適用,用波動光學進行解??釋更為合理。此外,如圖1.3(b)-1.3(d)所示,當微透鏡直徑從0.8微米增大到4微米??時,微透鏡的焦點位置也從0.85H增大到1.68H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堅;劉文操;俞寬新;陳濤;李瑩輝;王春艷;;原位成形光學微透鏡的聚光性能研究[J];應用光學;2013年01期
2 李學民,盧國緯,周禮書;折射型微透鏡列陣制作的一種新途徑[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3 白臨波,邱傳凱;衍射微透鏡列陣掩模制作軟件的設計[J];光電工程;2000年05期
4 羅紅心,周禮書,杜春雷;濕法制作連續(xù)微透鏡列陣新方法[J];光電工程;2000年06期
5 張新宇,湯慶樂,張智,易新建;半導體激光器出射光束的折射微透鏡準直[J];華中理工大學學報;2000年07期
6 ;采用噴墨技術(shù)制作微透鏡[J];光機電信息;2000年06期
7 田維堅,隋成華,李巧文,陳波;折射型微透鏡列陣焦距的測量方法[J];光學儀器;1999年02期
8 許喬,葉鈞,周光亞,侯西云,楊國光,包正康,余中如;折射型微透鏡列陣的光刻熱熔法研究[J];光學學報;1996年09期
9 張云熙;;國外模壓透鏡技術(shù)和微透鏡的現(xiàn)狀[J];光學技術(shù);1996年04期
10 吳小萍,湯偉中,周文;用于激光到光纖最佳耦合的二元光學微透鏡[J];中國激光;1997年05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劉玉玲;亞波長衍射微透鏡的嚴格矢量分析[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04年
2 孫浩;基于微電鑄overplating的微透鏡制造技術(shù)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6年
3 康勝武;多模態(tài)電控液晶微結(jié)構(gòu)及其成像技術(shù)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4 詹珍賢;非球面液滴微透鏡及其陣列的制作和應用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0年
5 王貞福;微透鏡集成大功率垂直腔面發(fā)射激光器[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1年
6 朱咸昌;微透鏡陣列焦距及其一致性檢測技術(shù)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光電技術(shù)研究所);2013年
7 林曉鋒;微光學元器件的激光微納制備及性能表征[D];吉林大學;2012年
8 周一帆;微Schwarzschild物鏡的設計與MEMS制作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9 馬孟超;用于目標三維探測的復眼系統(tǒng)設計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建國;微透鏡超分辨成像的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9年
2 全宏升;基于微透鏡的復合結(jié)構(gòu)增強量子點遠場定向發(fā)光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9年
3 劉文操;原位成形微透鏡制造質(zhì)控系統(tǒng)及透鏡聚光性的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5年
4 鄒紅梅;基于激光直寫的光纖微透鏡與激光二極管耦合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5 徐博;紅外焦平面集成微透鏡制作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2年
6 王汝杰;異型光纖微透鏡技術(shù)[D];國防科學技術(shù)大學;2002年
7 祝晨;電控液晶微透鏡的設計與制作[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8 李鵬;半導體激光器的微透鏡光纖耦合技術(shù)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9 厲孝廣;基于透明凝膠材料的電致形變及其在可控變焦微透鏡中的應用[D];上海師范大學;2016年
10 鄭楊;原位動態(tài)固化成形微透鏡的激光技術(shù)及非球面特性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8721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yiqiyibiao/2872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