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儲能元件輔助負重人體下肢外骨骼的機構(gòu)設計及力學性能研究
【圖文】:
[12](A Full-BodyExoskeleton for the Transport and Handling of Heavy Loads);圖1.1(a)為全身外骨骼樣機,圖1.1(b)為外骨骼單側(cè)手臂和腿部運動機構(gòu)簡圖。該人體外骨骼需外接電源驅(qū)動,不可獨立行走并無蓄能機構(gòu),但可應用于貨物搬運等場合。該機構(gòu)為并聯(lián)機構(gòu),,自重160kg共有22個自由度,采用仿生控制原理操控氣動元件為其提供動力,該機構(gòu)可以搬運重量在50kg以下的物體,最大輸出力500N,最大輸出轉(zhuǎn)矩5N·M,電機輸出最高轉(zhuǎn)速為1300r/min、輸出功率680w。該全身外骨骼機構(gòu)具有以下特點:可以完成對物體的搬運、運輸及操控
及高校[35]都進行了實用性可穿戴外骨骼機器人的研究。如圖1.2所示中國兵器集團202所[36]2015年在中國軍民融合技術裝備博覽會上首次展示了中國單兵外骨骼,該外骨骼采用外部驅(qū)動,利用電池提供能源;如圖1.3所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陳偉海等[37]提出一種新型的平面三自由度下肢康復串并聯(lián)式外骨骼,用于人體下肢康復訓練。如圖1.4所示2016年華中科技大學王東海[38]等人設計了一種無驅(qū)動柔性關節(jié)減重下肢外骨骼,該外骨骼可以通過膝關節(jié)將負載傳遞到地面并通過髖關節(jié)彈簧儲能元件輔助行走以達到節(jié)省人體能耗的目的。圖1.2 南京軍區(qū)外骨骼 圖1.3 下肢康復串并聯(lián)式外骨骼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TH78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晁智強;王飛;張傳清;韓壽松;;單兵裝甲下肢外骨骼機器人設計與仿真分析[J];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報;2015年06期
2 邵明旭;王斐;殷騰龍;劉健;;人體下肢生物力學建模研究進展[J];智能系統(tǒng)學報;2015年04期
3 陳偉海;徐穎俊;王建華;張建斌;;并聯(lián)式下肢康復外骨骼運動學及工作空間分析[J];機械工程學報;2015年13期
4 田興華;高峰;陳先寶;齊臣坤;;四足仿生機器人混聯(lián)腿構(gòu)型設計及比較[J];機械工程學報;2013年06期
5 馮芬玲;景莉;楊柳文;;基于改進SLP的鐵路物流中心功能區(qū)布局方法[J];中國鐵道科學;2012年02期
6 汪滿新;王攀峰;宋軼民;趙學滿;黃田;;4自由度混聯(lián)機器人靜剛度分析[J];機械工程學報;2011年15期
7 劉蘇;;我國戶外運動法律規(guī)制模式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8 毛海軍;郭洪濤;馬成林;李旭宏;何杰;;基于Automod仿真平臺的鋼材物流中心建模分析[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放;基于PRBA模型的外骨骼式人機攜行運載系統(tǒng)動態(tài)特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年
2 陳峰;可穿戴型助力機器人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裘德斌;可穿戴式外骨骼機器人踝關節(jié)的設計與分析[D];南昌大學;2015年
2 陳偉;仿生下肢外骨骼機器人結(jié)構(gòu)設計及可靠性分析[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3 王強;可穿戴下肢外骨骼康復機器人機械設計與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4 尹軍茂;穿戴式下肢外骨骼機構(gòu)分析與設計[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0年
5 牛彬;可穿戴式的下肢步行外骨骼控制機理研究與實現(xiàn)[D];浙江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6378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yiqiyibiao/2637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