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物理論文 >

全固態(tài)雙層芯結構色散補償微結構光纖

發(fā)布時間:2018-08-02 15:07
【摘要】:提出了一種全固態(tài)雙層芯結構色散補償微結構光纖。該光纖以純石英材料為基底,通過引入一種摻鍺高折射率石英柱和兩種摻氟/硼的低折射率石英柱,對端面折射率分布進行調(diào)節(jié),以形成雙芯結構。在對此光纖模式演化及耦合特性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利用多極法對其模式耦合位置與強度隨光纖結構參數(shù)變化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對色散特性與光纖結構參數(shù)之間的變化關系進行了研究。通過優(yōu)化光纖結構參數(shù),設計出兩種光纖:光纖1在1550nm處色散值達-8465ps/(nm·km),與SMF-28單模光纖熔接損耗僅為1.89dB,可對長度為其500倍的SMF-28單模光纖的色散值進行補償;光纖2與SMF-28單模光纖的熔接損耗僅為1.41dB,可對長度為其15.5倍的SMF-28單模光纖在C波段的色散值進行補償,最大殘余色散絕對值僅為1.38ps/nm。與石英-空氣孔微結構光纖相比,所提出的全固態(tài)色散補償微結構光纖易制備且易與傳統(tǒng)通信光纖熔接。
[Abstract]:An all-solid-state fiber with double-layer core structure for dispersion compensation is proposed. This fiber is based on pure quartz material. By introducing a germanium doped silica column with high refractive index and two low refractive index quartz columns doped with fluorine / boron, the refractive index distribution of the end face is adjusted to form a double core structure.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mode evolution and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b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ode coupling position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fiber with the fiber structure parameters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multipole meth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per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iber structure parameters is studied. By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parameters of the fiber, two kinds of optical fibers are designed. The dispersion value of fiber 1 reaches -8465ps/ (nm km), at 1550nm and the fusion loss of SMF-28 single-mode fiber is only 1.89dB. it can compensate the dispersion value of SMF-28 single-mode fiber whose length is 500 times. The fusion loss between fiber 2 and SMF-28 single mode fiber is only 1.41 dB, which can compensate the dispersion value of SMF-28 single mode fiber 15.5 times its length in C band. The maximum residual dispersion absolute value is only 1.38 ps.nmm. Compared with quartz air pore microstructured fiber, the proposed all-solid-state dispersion compensation micro-structure fiber is easy to fabricate and weld with traditional communication fiber.
【作者單位】: 燕山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河北省特種光纖與光纖傳感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61405173,61405172) 河北省自然科學基金(F2014203194) 河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計劃(QN20131044) 燕山大學青年自主研究計劃(13LGB017) 河北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BJ2017108)
【分類號】:TN25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義;韓芳;王冠軍;劉建勝;肖中銀;林欣;許武軍;;開放式微結構光纖研究[J];激光雜志;2012年03期

2 李冬冬;佘江波;王麗莉;彭波;;微結構光纖生化傳感器研究進展[J];西安郵電大學學報;2013年03期

3 胡明列,王清月,栗巖峰,王專,柴路,邢歧榮;飛秒激光在大空氣比微結構光纖中增強的非線性光譜展寬[J];中國激光;2004年12期

4 劉艷云;侯藍田;李秋菊;韓穎;劉兆倫;郭巍;;相干背散射法測量微結構光纖中的光子局域化[J];中國激光;2006年03期

5 劉兆倫;劉曉東;倪正華;李曙光;周桂耀;侯藍田;;高非線性色散平坦微結構光纖的研究[J];激光雜志;2006年02期

6 宋學鵬;楊廣強;張霞;黃永清;陳雪;任曉敏;;高非線性微結構光纖環(huán)鏡開關效應的實驗研究[J];半導體光電;2006年02期

7 衛(wèi)艷芬;張霞;徐永釗;黃永清;任曉敏;;基于高非線性微結構光纖的全光再生研究[J];光學學報;2007年03期

8 徐永釗;張霞;王子南;衛(wèi)艷芬;黃永清;陳雪;任曉敏;;高非線性微結構光纖中2R光再生的實驗研究[J];光電子.激光;2007年10期

9 郭昭龍;王麗莉;;四方陣列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結構光纖的制造與光學特性[J];光子學報;2009年12期

10 嚴皓哲;戴能利;彭景剛;蔣作文;李海清;楊旅云;李進延;;金屬絲微結構光纖的研究進展[J];激光與光電子學進展;2011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鄭娟娟;侯藍田;周桂耀;侯峙云;李曙光;邢廣忠;;微結構光纖中光子局域化現(xiàn)象[A];第十屆全國紅外加熱暨紅外醫(yī)學發(fā)展研討會論文及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王麗莉;;微結構聚合物光纖規(guī);圃炫c應用技術最新研究進展[A];全國第15次光纖通信暨第16屆集成光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3 羅文勇;李詩愈;陳偉;殷江明;莫琦;胡福明;;FTTH用微結構光纖的精確研制與性能研究[A];第九屆中國通信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巍;微納光子學若干關鍵器件的理論與實驗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5年

2 王然;微納結構光子器件及高效差頻太赫茲輻射源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5年

3 陳海良;功能材料填充微結構光纖光子器件的研究[D];燕山大學;2016年

4 王方;色散調(diào)控的氟碲酸鹽微結構光纖及其在超連續(xù)譜產(chǎn)生中的應用[D];吉林大學;2017年

5 冀玉領;微結構光纖中的模間干涉及光腔的模式耦合[D];燕山大學;2005年

6 王偉;色散平坦微結構光纖理論設計及四波混頻特性的研究[D];燕山大學;2010年

7 宋學鵬;微結構光纖非線性特性的理論及其實驗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6年

8 吳志芳;微結構光纖模式控制機理和應用研究[D];南開大學;2013年

9 吳婧;微結構光纖的傳輸特性和傳感解調(diào)技術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10 韓婷婷;基于功能材料填充的微結構光纖特性調(diào)控機理及其應用研究[D];南開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司英;錐形微結構光纖基本特性研究[D];燕山大學;2009年

2 伍堅;基于量子點填充的微結構光纖多參量熒光溫度傳感特性研究[D];深圳大學;2016年

3 周會麗;色散平坦微結構光纖及器件的理論與實驗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9年

4 鄭龍;新型微結構光纖設計及其應用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5 王超;微結構光纖激光器件的理論與實驗研究[D];南開大學;2005年

6 衛(wèi)艷芬;基于微結構光纖的全光2R再生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7年

7 張睿lm;微結構光纖中非線性效應的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8年

8 鹿晴晴;微結構光纖的色散與非線性特性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8年

9 馬文文;錐形微結構光纖中飛秒激光脈沖傳輸特性研究[D];燕山大學;2010年

10 石帥;微結構光纖截面參數(shù)的光學測量[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年

,

本文編號:215982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ulilw/215982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15b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