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D對比度提升的動態(tài)背光控制技術研究與設計
本文關鍵詞:LCD對比度提升的動態(tài)背光控制技術研究與設計,,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目前,在廣播電視傳輸、視頻圖像處理及顯示領域,一直以來都以追求更清晰的圖像顯示效果為目標。其中,對比度作為液晶電視性能衡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直接關系到液晶電視所能重顯圖像灰度的質量和能力。由于液晶分子不能主動發(fā)光,因此這就需要在液晶面板之后增加背光源。一開始采用CCFL (冷陰極燈管)作為背光。而LED(半導體發(fā)光二極管)作背光相比于CCFL,效果更佳,已經迅速取代CCFL成為液晶電視新型背光源。但是,傳統(tǒng)液晶電視的背光源是恒亮的,導致在顯示方面存在著固有缺陷—漏光現象,這使得傳統(tǒng)液晶電視的對比度表現較差,為提高液晶電視的對比度,出現了各種改進技術。其中近幾年興起的動態(tài)背光控制技術的應用,可以很好地實現增強液晶電視對比度并顯著降低功耗的目標。本文通過對液晶顯示原理的介紹,研究現有的液晶電視動態(tài)背光控制技術原理和流程,尤其是Local Dimming技術的算法和控制流程。隨后,針對Local Dimming技術本身的局限性的分析,提出了基于Local Dimming技術上的高動態(tài)自適應峰值亮度提升技術的設計思路,并分別提出了全局峰值亮度提升技術和一種多分區(qū)峰值亮度提升技術的實現設計方案。在通過對相關動態(tài)背光驅動信號確定算法綜合研究和對比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最大值+平均值”的背光驅動信號提取算法。最后研究設計了高動態(tài)的全局背光峰值亮度提升技術的動態(tài)背光控制算法流程框圖,最終通過在FPGA上驗證實現。在搭載的樣機上,進行了實驗效果評比和數據測試。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以評測高動態(tài)峰值亮度提升技術的有效性,并展望了多分區(qū)背光峰值亮度提升技術的未來應用的前景。
【關鍵詞】:液晶電視 LCD動態(tài)背光控制 對比度 峰值亮度提升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N949.192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15
- 1.1 課題研究背景10-11
- 1.2 國內外的發(fā)展歷史和技術現狀11-12
- 1.3 論文的主要工作和各章節(jié)安排12-15
- 2 液晶電視及其工作原理15-23
- 2.1 用于顯示的液晶種類16-17
- 2.2 TFT液晶顯示屏簡介17-20
- 2.3 TFT液晶顯示屏顯示圖像的工作原理20-22
- 2.4 本章小結22-23
- 3 液晶電視動態(tài)調光技術23-36
- 3.1 液晶電視的低對比度問題及改進措施23-24
- 3.2 動態(tài)背光控制技術的分類24-26
- 3.3 Local Dimming技術原理26-35
- 3.3.1 二維區(qū)域動態(tài)調光控制流程26-27
- 3.3.2 動態(tài)背光提取模塊27-31
- 3.3.2.1 RGB圖像轉為灰度圖像27
- 3.3.2.2 區(qū)域背光驅動信號提取算法27-31
- 3.3.3 圖像像素補償模塊31-33
- 3.3.4 背光光擴散分布模擬模塊33-35
- 3.4 本章小結35-36
- 4 峰值亮度提升技術的研究與設計36-60
- 4.1 高動態(tài)自適應峰值亮度提升技術36-44
- 4.1.1 全局背光自適應峰值亮度提升技術37-40
- 4.1.2 分區(qū)域背光峰值亮度提升技術的實現研究40-44
- 4.2 峰值亮度增強技術的算法功能原理框圖44-45
- 4.3 多分區(qū)峰值亮度提升技術的系統(tǒng)框圖設計45-47
- 4.4 帶有全局峰值亮度提升技術的動態(tài)調光算法設計和實驗驗證47-59
- 4.4.1 峰值亮度提升的動態(tài)調光算法設計47-51
- 4.4.2 峰值亮度提升技術的實驗驗證51-59
- 4.5 本章小結59-60
- 5 總結與展望60-62
- 5.1 論文工作總結60-61
- 5.2 未來工作展望61-62
- 參考文獻62-65
- 致謝65-66
- 個人簡歷6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海民;;低對比度成象[J];應用光學;1981年02期
2 張向前 ,李曉峰 ,余旭初;一種基于規(guī)則的對比度增強方法[J];解放軍測繪學院學報;1991年03期
3 張長江;汪曉東;呂干云;張浩然;林祝亮;;紅外圖像對比度增強的小波域廣義交叉確認法[J];儀器儀表學報;2006年S3期
4 張長江,付夢印,金梅,張啟鴻;一種抗噪的紅外圖像對比度增強方法[J];紅外與激光工程;2004年01期
5 劉祖軍,劉純亮,梁志虎,張欣;基于動態(tài)直方圖均勻化的對比度增強方法[J];光學技術;2005年03期
6 胡謀法,陳曾平;一種實用的可見光圖像自適應對比度增強方法[J];光學與光電技術;2005年04期
7 牛和明;王春雷;張建勛;;基于靜電場中彈簧振子模型的對比度增強[J];光電子.激光;2009年11期
8 翟藝書;梁媛;;基于混合對比度增強的戶外圖像去霧方法[J];計算機仿真;2010年05期
9 張鋒,蔣一峰,陳真誠,蔣大宗;對一種新的基于局部標準差的自適應對比度增強算法的評價(英文)[J];光子學報;2003年08期
10 聶守平,王鳴,劉峰;低對比度圖像分割算法研究[J];中國激光;200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陳宇;霍富榮;苗華;;對比度拉伸在目標探測與識別中的應用研究[A];第六屆全國信息獲取與處理學術會議論文集(2)[C];2008年
2 張緒淦;陳斌;李勝明;;基于小波分析的射彈序列圖像對比度增強[A];第21屆全國結構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Ⅲ冊[C];2012年
3 楊青;;光學透明膠特性及其在消費電子設備中的應用[A];北京粘接學會第二十屆學術年會暨膠粘劑、密封劑技術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陳丹;美將臨床試驗血管照相投影儀[N];科技日報;2004年
2 鄭鴻雯;復真芯片:逼真還原色彩[N];中國計算機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霍金明;光電跟蹤設備低對比度目標捕獲能力檢驗方法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2013年
2 苗華;聯合變換相關器低對比度目標相關峰增強技術的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09年
3 瓦利達;數字X光乳腺圖像多尺度去噪和腫塊分割方法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霖;連續(xù)太赫茲波圖像去噪與對比度增強研究[D];深圳大學;2015年
2 曾祥通;多波段彩色夜視對比度增強技術[D];南京理工大學;2015年
3 李小龍;LCD對比度提升的動態(tài)背光控制技術研究與設計[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4 王嘉星;亮度與對比度對貓初級視皮層神經元反應影響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0年
5 周智圓;老電影修復中的對比度增強與斑塊檢測修復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6 關皓文;低對比度目標探測技術[D];長春理工大學;2011年
7 涂雅瑗;霧天降質圖像的對比度增強方法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9年
8 詹永鑫;大尺寸TFT-LCD視頻圖像對比度增強算法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9 陳凱偉;有霧天氣圖像的對比度恢復[D];暨南大學;2006年
10 黃小喬;人眼對比度敏感函數在圖像感知中應用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LCD對比度提升的動態(tài)背光控制技術研究與設計,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472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kejilunwen/wltx/347287.html